深圳交響樂團的佛教交響樂《神州和樂》在紐倫堡演出時的現(xiàn)場。
11月28日,來自開封大相國寺的佛樂將在深圳音樂廳奏響。悠悠梵音正嘗試著從寺廟走進大眾的生活。但對于非信眾的普通市民來說,旋律相對單調的佛樂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讓他們購票走進音樂廳?對于已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相國寺佛樂來說,入世是否就是它傳承與弘揚的最佳捷徑?
有深圳僧人認為,佛樂不應該僅存留在寺廟中,它本身特有的安靜祥和的演奏氛圍,有益于人們獲得精神與靈魂的凈化,舒緩快節(jié)奏生活的壓力,內涵之美勝于聲樂之美。不過,佛門中人也有共識:古老的佛樂受限于其較為單調的音律,直接照搬進入音樂廳恐怕不是易事。豐富其音樂元素成為佛樂走向市民的要件。更有些具有先鋒探索精神的僧侶正在嘗試著向交響樂、爵士樂、流行音樂等其他音樂門類借鑒,讓佛樂呈現(xiàn)出更現(xiàn)代、更易產生共鳴的新特質。
用民樂元素豐富后的佛樂更有可聽性
佛樂,之于大多數(shù)市民來講,不過是寺院當中僧侶們口中的頌吟,是木魚伴奏的呢喃,最多還伴有暮鼓晨鐘那簡單的節(jié)奏。佛樂的定義被狹隘地理解,只因為大部分時間它只囿于莊嚴的古剎與寺廟,與現(xiàn)代生活無法產生交集。即便是在深圳,弘法寺香火這么旺盛的城市,佛樂多數(shù)時間也只是悠揚在仙湖附近的那一片山水。現(xiàn)在,一場獨特的佛樂音樂會將呈現(xiàn)在城市的中心———開封大相國寺皇家佛樂團帶來的禪樂音樂會。
“佛樂分聲樂、器樂兩種,深圳觀眾欣賞到的以器樂為主。”大相國寺監(jiān)寺宏觀法師介紹說。據(jù)悉,本場音樂會上,所采用的演奏樂器包括法器與樂器。眾所周知,法器就是木魚、鐘鼓等,而樂器主要采用民樂樂器,例如笛子、古琴等,此外,大相國寺還帶來了他們獨有的古代樂器,例如籌、阮咸、錫管。“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籌。它的外形像笛,籌管的前后是貫通的,吹孔開在頂端,不像笛橫吹,也不像簫要豎吹,而是斜向吹奏,吹出來的韻律兼具簫之哀婉、笛之悠揚。”宏觀法師說,“不管是服飾,還是樂隊編制,我們都盡力重現(xiàn)唐宋時佛樂的盛況。”
對于市民理解中的佛樂音節(jié)單調,可能作為藝術欣賞的魅力不足,宏觀法師表示,“我們有鎮(zhèn)寺之寶《大相國寺佛樂手抄秘譜》,這是古老的工尺譜,有近百首樂曲,確實,由于它是五音節(jié),音律簡單。為了可聽性更強,我們進行了重新整理加工,在存留主要音律的基礎上,用一些民樂的元素去豐富它,或者是加入聲管笛簫等,讓它更適應現(xiàn)代人的審美標準。但它還是佛樂。音樂會上,觀眾將會聽到《佛號唱誦》、《普庵咒》、《小華嚴》、《鎖南枝》、《白馬馱經》等經典佛樂曲目。”
城市化進程的心理失落讓佛樂魅力凸現(xiàn)
近幾年來,包括佛樂在內的具有宗教色彩的音樂元素被一些音樂人所借鑒,其中佼佼者就是薩頂頂。而且,在普羅大眾心目中,本應存留在寺廟之內或者是僅出現(xiàn)在各種祈福活動中的佛樂為何能登臨音樂廳的殿堂之門?佛樂似乎以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正漸漸在音樂藝術中發(fā)聲。
對此,宏觀法師從大相國寺的親身經歷告訴記者,佛樂走出寺門,進入世俗的視野,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雖然一直以來,佛樂在大型祈福活動中出現(xiàn)成為慣例,我們最早走出寺門也是因為2004年紀念澳門回歸的一項佛事。但2009年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受到了媒體、信眾的廣泛關注,或是出于對‘非遺’的保護,開始有企業(yè)單位、學校、社區(qū)邀請我們演出。”宏觀法師說,“大家認為音樂廳是高雅音樂的殿堂,認定高雅音樂就是西方的交響樂之類,其實略有偏頗。大相國寺梵樂也應該屬于高雅音樂的范疇,唐宋時,皇室貴族禮佛時,就有佛樂出現(xiàn)。”
對此,易道首先肯定了佛樂內在的藝術性:佛樂雖然教化的目的更多一些,但本身就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并成,是圓融無礙的一種獨特體現(xiàn),是最代表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種。“此外,時至今日,工業(yè)高度發(fā)達,城市化進程凸現(xiàn)出種種心理矛盾現(xiàn)象,更多的人渴求平和平靜,這與佛樂本身的莊嚴、神圣、空靈、和諧,能夠讓人心地清涼不諳而合。”易道稱。
或許,就像佛樂走向音樂廳,走進90后一樣,在這種恪守傳統(tǒng)、開放心胸的姿態(tài)之中,佛樂的弘揚在與現(xiàn)代城市的接軌會顯得更加有序,能讓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佛樂的魅力所在。
向交響樂、爵士樂借鑒,靠近80后、90后的心靈
宏觀法師坦言,這是大相國寺佛樂團第一次走上正規(guī)音樂舞臺進行公演。不過,對于深圳來說,這并不是首次。深圳交響樂團曾經就有過一出梵唄交響合唱《神州和樂》。與大相國寺此次帶來的佛樂演出相比,《神州和樂》更顯大膽,更有探索性質。這是一部結合了中國佛教音樂與西方交響音樂特色的作品,在依循交響音樂獨特結構方式、風格樣式進行的同時,融入誦念、唱贊等諸多佛教音樂素材,有別于傳統(tǒng)佛樂的改編。
在《神州和樂》中擔當主唱的印能法師認為,佛樂的本質就是以慈悲心演奏歌唱,并不會因為其敲打的樂器、演唱的曲調不同而喪失。“佛樂在講究優(yōu)美悅耳之外,更講究用心唱歌,能有讓聽者超然世外、消除煩惱的作用。”
正是基于對佛樂本質的理解,印能法師認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也應該運用到佛樂中來。“例如,傳統(tǒng)的古曲曲調、唱詞等等,還應該保留,這些經過歷史人文社會沉淀了的精華,丟棄是可惜的。但佛樂一直還有另外一個傳統(tǒng),就是與民間藝術密不可分,發(fā)展到現(xiàn)代社會,就是應該積極地運用現(xiàn)在多種音樂元素。電子樂、民樂,打擊樂、爵士樂,有些創(chuàng)作型的新佛樂可以嘗試結合下。”印能法師說,“以慈悲心唱任何曲,即便是用薩克斯演奏佛樂,都是清靜的、慈悲的,現(xiàn)代的僧侶有責任將佛樂入世化,隨俗化。”
據(jù)記者了解,佛樂的傳承一般都是靠師傅口頭傳唱,受眾都是佛門子弟或者是少數(shù)信眾,印能法師認為,這種佛樂傳統(tǒng)應該存留在寺廟里,但也要有賦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佛樂可以以入世的多變的姿態(tài)走截然不同的道路。“特別是80后、90后他們喜歡的音樂與父輩們皆然不同,我正在出的一盤專輯,以現(xiàn)代流行樂為主,又有佛曲空靈的味道,而且創(chuàng)作了現(xiàn)代人能聽懂的唱詞。”
對此,深圳市宗教文化研究會會長易道認為,真正的佛樂就是利他的,是讓人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莊嚴、平和、和諧。只要意圖是好的,怎么弘傳都可以。“佛法中有出世與入世,僧人中有閉關的僧人,也有濟世的和尚。清凈的音樂在哪里都清凈,更何況是有益于世人呢。”【原標題:大相國寺佛樂欲重現(xiàn)唐宋佛樂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