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銅人
2013/8/21 15:38:5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針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世界醫學的一大貢獻。針灸實際上是包含兩種治療手段:“針”是針刺人體的穴位,“灸”則是用火燒灼人體穴位。日常我們多見的是“針”,但在語言表述上則是“針灸”一詞。
要想掌握針灸的醫術,首先要了解、掌握各穴位的作用和準確位置,為此,人們研制了供學習針灸用的人體模型,現介紹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件。
這件人體模型用銅鑄造而成,故稱為針灸銅人,高213厘米,最初系由北宋醫官王惟一于天圣四年(1026年)研究、鑄造。據記載,當時共鑄造了兩個針灸銅人,分別放置在北宋都城開封的大相國寺和醫官院。金滅北宋時,放置在大相國寺的銅人毀于戰火。另一個銅人雖為金兵獲得,但仍留在開封。公元1234年,金被元所滅,不久元朝官員將針灸銅人運到大都,置于太醫院。元世祖忽必烈見銅人因長久使用,多有磨損,命來華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北京阜成門內妙應寺白塔也是此人主持建造)按樣仿鑄了一個新銅人。明代建立后,阿尼哥所鑄銅人繼續使用,但到英宗(1427年—1464年)時,又因為磨損嚴重,字跡模糊,不能再用,便在正統四年(1439年)又按原樣仿鑄了一個,即現今保存在國家博物館的這一件。它和北京觀眾見面始于1926年,當年北平歷史博物館在午門城樓辟有展室,展出了這件針灸銅人。
據當年王惟一統計,人們所知曉的人體穴位名稱為559個,其中有107個是一名二穴,所以針灸銅人上共有666個針灸點。此銅人在太醫院兼具教學與考試的雙重功能。平常學習針灸的人們用以熟悉穴位、練習進針;考試時,先在銅人外表涂一層黃蠟封住針眼,再在銅人體內注滿水,并給銅人穿上衣服。參加考試的學生按照考試要求,找穴位扎針。如果能準確地扎穿封住針眼的黃蠟,銅人體內的水就會噴出。考生如果找不準穴位,針便不可能刺入銅人,自然也就不會有水噴出。
王惟一在鑄造針灸銅人的同時,還編寫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對穴位一一進行了考訂,統一了各家關于腧穴的不同說法,成為當時的統一教材。此書編成后不僅印刷出版,還刻成石碑陳放在對民眾開放的大相國寺仁濟殿,供人們觀覽。后此碑刻同針灸銅人一起運到大都。明初時,這些碑刻的字跡也和銅人一樣變得模糊不清了,便被充作城磚砌入北京城墻。1971年拆除明代城墻時,發現了其中的5塊刻石,現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有刻石的照片。
針灸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人們已摸索到用火或尖銳的石器治療一些疾病的方法。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針具。春秋末年名醫扁鵲因擅長針灸,為后世留下了使虢國太子起死回生的動人故事。兩漢時期是針灸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僅有一些針灸高手載于史冊,考古工作者還頻頻發現針灸方面的珍貴文物。1993年在四川錦陽漢墓中出土了一個黑漆小木人,上面用紅漆繪出針灸經脈循行路線,遍布全身,被視為中國已知最古老的針灸經脈教學模具。西晉時期,皇甫謐編著的《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唐代開始在太醫院中設針灸科,有針博士、針助教進行針灸教學。通過這一極簡要的敘述,大家不難看出,針灸在我國歷代相傳、不斷發展的粗略軌跡。【原標題:針灸銅人】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北京日報 200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