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洛陽解放。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師惟新當選中國道教協(xié)會理事,受到朱德委員長的接見。但他與其說是道界名流,還不如說成了一個地道的農(nóng)民。他自己開荒,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干莊稼活,曬得黑不溜秋,卻收獲頗多,除了自給,還賣給國家余糧數(shù)萬斤。
1957年,時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洛陽新安人張鈁提議洛陽政府修復上清宮。政府不敢怠慢,立即撥款動工,經(jīng)修復,上清宮儼然可觀。張鈁原為國民黨上將、國民政府民事參議院院長。20世紀初葉,軍閥混戰(zhàn),兵荒馬亂,邙山盜墓之風盛行。盜墓賊往往將金銀珠寶洗劫一空,卻將沉重的墓志銘遺棄。張鈁派人住到洛陽專收墓志銘,反唐代墓志銘就達2000余塊,其中不乏精品。張鈁把這些墓志銘都運回老家新安的張家花園予以保護,稱“千唐志齋”。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飄過,共和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那時,洛陽城里人吃糠、麩子,鄉(xiāng)下人吃樹葉、野菜。這一段日子太難熬,人們印象特深,后來在憶苦思甜會上,有的老大娘在控訴完萬惡的舊社會后,還續(xù)上這一段,急得主持人直跺腳,聽眾哭笑不得。
且說邙山一帶本來就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吃飯基本靠天,照明基本靠油”之地,遇上災害,好多人家都吃了上頓愁下頓。但再窮也得祭祀神靈,以求保佑,因此,上清宮的供案上隔三差五也有些供品。
這天天近黃昏,師惟新收工回廟,忽見翠云洞大殿人影一閃。什么人?他快步奔過去,只見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正坐在十殿閻君朝救苦天尊神像旁,狼吞虎咽地吃著供品。“孩子,這供品是讓天神吃的,你也敢吃?”師惟新喝問。
“天神是泥胎,他又不吃。”男孩一點兒也不怯。
“你是哪方毛孩兒,神不吃也輪不上你吃!”
“我剛才拜過神了,他讓我吃的。”師惟新聽男孩對答如流,心下倒有幾分喜歡。
“算了,看你如餓死鬼托生,我也不怪你了。你走吧,以后別再讓我看到你。”
誰知男孩道:“你是道長吧?我今天來就不走了,我想讓你收留我……”
什么,小孩要出家?師惟新霎時想到自己的身世,這孩子分明就是當年的自己!當年,自己也是這般年紀出家入道,撿了一條活命;當年,師父郭德祿也如我現(xiàn)在這般年紀,收留了我得個幫手,傳承了香火。冥冥之中似有天意,莫非這就是緣分?
師惟新再仔細打量,見這個男孩骨瘦如柴,皮膚黝黑,眼睛忽閃忽閃,很是機靈,嘴唇緊抿,透著倔強。他在心底默念“善哉善哉”,嘴里卻說:“不行,你小小年紀,必須有爹媽準許。”男孩一下子跳了起來:“俺家就沒人管我,好了,我不走了!”
如同當年的師惟新,男孩留在廟里,割草、放牛、劈柴、擔水、做飯,掃院掃殿,樣樣都干,很是勤快。男孩姓劉名樁兒,師惟新為他取了個道名——劉成莊。這劉成莊以后成了南無拳的第三十代傳人。(徐曉帆 著 繪圖 玉明)【原標題:08 換活法 道長自食其力 見樁兒 分明當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