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金代誕生的道家南無拳歷經元、明,直到清代才又被發現蹤跡,在河南南陽府玄妙觀傳承。原來,譚長真創立南無拳并無圖譜、不立文字,只在全真道南無派內單傳,口傳身授,一脈相承。
南陽可查考的傳人為:第26代趙宏仁、第27代張演武、第28代郭德祿。
且說清光緒年間,南陽玄妙觀道長郭德祿被調任住持南陽府鎮平縣城隍廟。恰在這時,河南府(治所洛陽)洛陽縣缺少道士,縣道會司(道教組織)與南陽玄妙觀聯系,把剛到鎮平的郭德祿請到了洛陽,請他住持洛陽城北大街祖師廟。
祖師廟原建于何時無可查考,重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面,金碧輝煌。尤其是內部梁架結構令人稱絕,為典型的元代建筑風格,精美絕倫,舉重若輕。據傳,祖師廟原供奉的是道教始祖老子,后改供奉真武大帝,即北方之神玄武,民間傳說和畫像都把他幻化為超自然的神——龜、蛇的合體。
郭德祿身為高供(主持道場法會的高級經師),精通道教經典,善于講經說法,武功高強,待人平和,人緣很好,管理祖師廟井井有條。那時,祖師廟正歸上清宮管轄,未幾,道會司又請郭德祿住持上清宮。
郭德祿到了上清宮一看,果然道源祖庭氣派!五進院落,宮殿巍峨,古柏參天,遂滿心歡喜,每日傳道修行不題。這安安生生的日子過到1922年,這年春上,河南大饑荒,成千上萬的饑民西行乞討,這里頭竟出了個南無派第29代傳人。
此人姓師名修,河南省偃師縣郭墳村人,家貧如洗。這一年,師修9歲,家里揭不開鍋,父親就帶著他沿邙山西行討飯,以求活命。他們討飯討到上清宮附近的廟后村時,有好心人看這孩子瘦骨嶙峋,便給父親出主意,不如送孩子到上清宮出家,好歹有口飯吃。父親想想也是,就真的把孩子送到上清宮,而郭德祿道長也頓生憐憫之心,真的收下孩子為徒,并為他取了道名惟新。
師惟新雖然沒上過一天學,卻勤快好學。每天早晨起床,他把上清宮前后五個院落、殿堂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接著去廟后村挑水做飯,然后騰出空來從師誦習《道德經》、《早晚壇功課經》等。很快,小惟新就能上班值殿,恭恭敬敬,迎來送往。信士們見了都說:“上清宮郭師父后繼有人啦!”而郭德祿更把小惟新當兒子一般看待,把自己的一身道行一股腦都傳給了他。
1930年冬,郭德祿去世,17歲的師惟新開始主持上清宮廟務。宮觀生活“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看似平淡,但不久,師惟新便遇上棘手事兒。(徐曉帆 著 繪圖 玉明 )【原標題:05 南陽府 忽有蹤跡在冊 邙山嶺 乞兒接過衣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