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最初跳給關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2013/9/4 14:29:44 點擊數: 【字體:


最初跳給關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最初跳給關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最初跳給關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表達的內容好像有種神秘的東西

  正月十五(2月6日)下午,許都公園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第二屆民間文化藝術節暨民間藝術表演大賽正在進行。由禹州市文殊鎮坡街村村民表演的弓子鑼舞排在第三個出場。

  頭戴白色小氈帽、身背弓子鑼的男子一出場,便立即吸引了觀眾們好奇的目光。

  “咦?氈帽哥!”一位年約30歲的小伙子給這位表演者取了這么一個生動的名字。

  弓子鑼舞上場成員約40人,旗手、鑼手、大銅镲手威風凜凜地往臺上一站,頓時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氣場。直接跳舞的不到10人:一名領舞手舉小鼓滿場飛跑,一左一右兩個人敲兩面大鼓制造氣氛,3個弓子鑼手及3個鐃鈸手在中間是主角。

  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者全部是成年男子。他們各持樂器,或彎腰慢走,或昂首疾奔,或一齊騰空跳躍。他們根據配樂默契合作,隊形奇幻多變,令觀眾不解其意。

  “從北頭到南頭,我跟著這個表演隊連看了3次表演,感覺這個舞蹈很特別,不像舞龍、舞獅、扭秧歌那么熱烈,所表達的內容好像有種神秘的東西。”魏都區半截河街道辦事處孔場社區居民孔先生對記者說。

  在市區龍湖灣小區居住的楊明華說,這種舞蹈很少見,他頭一回看弓子鑼舞,“有點兒看不懂”,不知道是不是古代人們在祭祀或祈福時跳的舞蹈。

    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

  現年48歲的王振超既是弓子鑼舞的領舞,也是弓子鑼舞的傳承人。他告訴記者,弓子鑼舞是禹州稀有的民間舞蹈之一,僅在禹州市文殊鎮及郭連鎮流傳,其他地方沒有。弓子鑼舞由禹州市文殊鎮坡街村銅器社首創,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

  “坡街村有座關帝廟,為了祭祀,每年廟會期間,銅器社都進行表演。”王振超說,到了清順治年間,當地民間藝人覺得小型銅器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便把小型銅器改成大型銅器。這樣一來,雖然聲音渾厚、氣勢磅礴多了,但由于銅器太大、太重,表演時需要不時換人等,常常出現晾場或混亂現象。為了增強銅器表演時的節奏感,消除晾場或混亂現象,藝人又增加了兩面小馬鑼,由演奏者提著來回在樂隊中穿梭敲打。藝人后來發現,提著小馬鑼在銅樂隊中往返不停地敲打,既費力又不雅觀,于是,又用竹片彎成弓形,把小馬鑼掛在弓子前部,這就是最初的弓子鑼。表演時,舞者把弓子鑼背在背上,腰中束條彩綢,弓子一頭插在背后的綢子里,經左肩拉到前胸。舞者左手握弓子鑼,右手握小錘擊打鑼面,借助彎弓的彈性,弓子鑼上下飛舞,既省勁兒又好看。

    集銅器演奏、舞獅及舞蹈于一體

  “比賽有時間、空間限制,今天我們有一些道具和動作無法展現出來。”王振超略顯遺憾地說。他還說,弓子鑼舞集銅器演奏、舞獅及舞蹈表演于一體,時長近30分鐘。大賽時間要求控制在20分鐘以內,所以這次表演只選取了精華部分向觀眾展示,舞獅部分省略掉了。

  記者注意到,用竹片制成的弓子長約1.5米,上面纏繞著花花綠綠的布條和絲綢,從外形上看既像飛龍,又像鳳凰。聰明的民間老藝人根據這些特點設計了舞蹈動作和隊形。舞步基本上采用自由步,主要舞蹈動作有鳳凰單展翅、鳳凰雙展翅、二龍戲珠、大鬧天宮、天女散花等。其采用的舞蹈隊形主要有:走8字、穿十字、剪子股、滿場熱等。弓子鑼舞的伴奏音樂主要由民間打擊樂器,如鼓、鑼、镲、鐃、鈸等演奏。跳舞時所擊打的節拍叫銅器歌,有《五虎下西川》、《鑼鼓套》、《鴛鴦套》、《大上轎》、《狗撕絞》等,另外還有一個簡短的“銅器首”,叫《鳳凰三點頭》。

  記者注意到,該舞蹈表演動作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節奏感強,激越豪放,一場表演下來,幾名舞者的額頭上全冒出了汗。

    邁出保護第一步

  據禹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弓子鑼舞是中原地區稀有的民間舞蹈之一,是禹州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群眾基礎廣泛,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弓子鑼舞鼎盛時期,數十個銅器社1000多人踏歌表演。弓子鑼舞不但在祭祀儀式上出現,還經常出現在各種集會上,表達百姓乞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訴求。

  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化產業科科長安玉龍說,從弓子鑼舞的起源來看,它反映了當時、當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狀況、民間風俗等,對研究禹州當地的歷史沿革、民風民俗等都有積極作用。由于大型銅器表演者需要在表演過程中連續敲打幾十公斤重的銅器,只有身強力壯的中年人或青年人才能勝任。在當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年輕人參與熱情不高,弓子鑼舞的傳承受到了很大影響。現今只在文殊鎮坡街村及郭連鎮流傳,熟悉舞蹈套路、技巧,精通演奏樂譜的藝人越來越少,銅器歌也僅剩9首。此外,弓子鑼舞由最初的祭祀演變成一種文化活動,樂器、服裝的購置多是群眾自發捐贈,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加上這種群體性演出受到人員、季節等因素限制,缺乏有效的展示平臺,發展后勁不足。

  “入選‘非遺’名錄的項目,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由于種種原因,瀕臨失傳,發掘、搶救、整理和保護勢在必行。”安玉龍說,“非遺”是人類的生命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入選“非遺”名錄對于弓子鑼舞來說,只是邁出了保護的第一步,以文字、錄像、錄音等手段記錄下來,使其物質化、資料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非遺基因”留住,讓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永不消亡、煥發活力是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原標題:最初跳給關帝看,距今已近三百年】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2-2-14 作者:張莉莉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關公殿前,弓子鑼舞再上演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