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長的舞者已近八旬。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禹州弓子鑼舞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弓子鑼舞起初是跳給關公看的。為了祭祀,每年廟會,銅器社都進行表演 (2月14日本報曾進行專題報道)。為搶救、傳承弓子鑼舞,使其重新煥發活力,2月21日上午,許昌關公文化協會工作人員專程趕到禹州市文殊鎮坡街村,與村民相約共建,謀求發展。
當日10時許,應許昌關公文化協會負責人的邀請,坡街村村民放下手中的農活兒,紛紛搬出鑼鼓器具,在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公大殿前打開了場子。喧天的鑼鼓一響,立即引來附近百余名村民圍觀。場內數十名舞者在隊長王振超的引領下,手持各類銅器,或哈腰慢走,或昂首疾奔,或一齊跳躍,隊形奇幻多變,現場觀眾齊呼精彩。
舞畢,許昌關公文化協會會長趙升及秘書長汪愛群快步上前,與坡街村村民握手,并送上1000元慰問金。汪愛群說,弓子鑼舞是我市稀有的傳統民間舞蹈,由于種種原因,藝人越來越少,還缺乏有效的展示平臺,發展后勁兒不足,瀕臨失傳,這是很可惜的。關公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集忠、義、仁、勇于一身,深受民眾推崇。許昌作為三國文化之鄉,關公文化資源豐厚,希望雙方加強合作,對這一“非遺”項目實施搶救和保護。在今年的關公文化慶典活動中,許昌關公文化協會誠邀坡街村村民前去表演,使更多市民了解“非遺”,參與到挖掘、搶救、保護、傳承行動中。【原標題:關公殿前,弓子鑼舞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