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評為河南省首批老字號,我們既喜又憂,因為抱著金飯碗卻沒有飯吃!”今年76歲的楊國祥,是漯河市舞陽縣第一高中的高級教師,老人另外的一個身份就是“楊榮先鐵鹿牌眼藥”第七代掌門傳人。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老人卻充滿憂郁:“祖傳的眼藥是古老的民間文化遺產之一,它是屬于國家、人民、社會的一種歷史財富,希望有關部門能批準我們行醫,以搶救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讓它重放光彩造;颊。”
鐵鹿眼藥源遠流長
“楊榮先乃我遠祖之名,為清朝乾隆年間落第秀才,他棄官場而尚岐黃,‘鐵鹿眼藥’由他始創,成為當時以眼科為主的一代名醫。”楊國祥說。
1905年,楊榮先的五世孫和醫藥傳人楊廷蘭,舉家遷到舞陽縣城內,開設了“楊榮先眼藥鋪”并鑄造了鐵鹿招牌,固定經營使“鐵鹿眼藥”更加暢銷。1931年,楊廷蘭到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實業部進行了注冊,成為當時舞陽最早的一個注冊商標!段桕柨h志》第243頁記載:“民國時期,縣注冊商標有楊榮先‘鐵鹿牌’眼藥。”
楊國祥告訴記者,逢年過節或初一、十五,祖上的歷代傳人都堅持為經濟困窘的眼病患者免費治療,在眼病大流行期間,將成筐的眼藥拿到大街上,發給民眾,分文不取。
無證行醫遭遇尷尬
“作為楊榮先的七世掌門傳人,我自幼在讀了四年私塾之后,在父輩的熏陶、感染、指導下,開始深讀一些中醫眼科典籍,如《銀海精徽》、《審視瑤函》等,遇有患者就醫,父親總給講一些這類眼病的有關癥狀和治療方法等。”楊國祥說。后來,楊國祥上高中時為抗美援朝而參軍,轉業后任教直到1989年退休,才開始配制“鐵鹿眼藥”服務患者,在家設鋪,下鄉趕會,并利用自己是高級教師的身份,到各鄉鎮中學送醫上門,為學生看眼治病。
楊國祥說,在我國實行《執業醫師法》后,他因年齡、文化等因素已不被允許報考執業醫師資格,自己面臨“無證行醫”或“非法行醫”的窘境。楊國祥說,從1990年開始,他開始向有關部門反映,但直至今日,他還得不到行醫資格的認可。
楊國祥說,“鐵鹿眼藥”前不久被省委宣傳部、省文聯公布為首批河南省“老字號”,舞陽縣現在很多中老年人談起“鐵鹿眼藥”來還是有口皆碑。但祖宗留下的這一寶貴醫學遺產,卻受醫療體制的制約無人重視,或許用不了多久,將隨著自己的年事已高而一去不復返。
傳統中醫有望逢春
“傳統的中醫坐堂,建國后在政策上一直名不正言不順,沒有正規學歷而僅靠師徒相授的中醫,幾乎不可能獲得行醫資格。這一問題全國普遍存在,由于涉及國家法律,非一市、一省之力能解決。”昨日,漯河市衛生局中醫科負責人王進說,“今年11月7日,國家衛生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對中醫師資格準入管理進行改革,以充分發揮中醫傳統的家傳師授傳承方式的作用,形成一條不同于中醫藥院校培養中醫師的途徑。”
王進告訴記者,在漯河市目前眾多的個體醫生中,中醫占很大比例,很多人以前是“赤腳醫生”。1999年《執業醫師法》實施后,醫生要取得行醫資格就必須具備一定學歷,并參加考試,這一規定將許多人擋在了門外。最近,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中醫藥從業人員的構成相對比較復雜,既有院校畢業的,也有以師承方式培養的,還存在一部分經多年臨床實踐醫術確有所長的,在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大量民族醫藥人員。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基層或偏遠地區,一些確有一技之長和實際本領的中醫藥人員受到群眾信賴,享有一定聲譽,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暫時還不具有有效的行醫資格。對于這些人,我們一定要慎重對待。”
“前廳看病,后堂抓藥”的傳統中醫坐堂行醫模式,近日將首先重現于全國10個試點城市。在11月7日國家衛生部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許志仁宣布,將開展藥品零售企業設置中醫坐堂醫診所試點工作。與此同時,國家新的、符合中醫自身規律的政策也在陸續出臺,如剛剛公布的“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明確規定,此類人員在跟師或從事臨床達到一定年限后,允許參加醫師資格考試。這也意味著“鐵鹿眼藥”第七代傳人楊國祥面臨的尷尬有望解決。(首席記者 劉廣超 通訊員 郝河慶文圖)【原標題:中醫老字號遭遇不能行醫尷尬】
線索提供趙先生
楊國祥老人深怕祖傳的醫學遺產從他手里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