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正骨起源于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坡劉村,提起“劉氏正骨”還得從老輩人劉東成說起。據一九九七年《郾城縣志》記載:“劉東城(1903年-1983年)字子勛。生于郾城縣裴城鎮坡劉村一個小康之家。
東成學醫始于1926年。其族叔劉迎喜,是祖傳三代遠近聞名的中醫骨科醫生,醫術精湛,被群眾譽為“老捏先兒”。老捏先在世,每逢大癥患者,總是找東成當助手,東成更是虛心求教。對老師的正骨方法,細心觀察,反復琢磨,苦練基本功。常用布袋裝麻桿,用不同的力量折斷或砸碎,再手法復位,然后去布袋驗證效果,逐步掌握并發展了“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的接骨方法。
1933年劉迎喜病故,東成繼承其叔你的醫德醫術,為患者治病。不久,一外地肩關節脫位患者慕名前來救治,他精心地用手在患者的肩部推、拉、按摩,骨骼即刻復位,五日后復查,病人已康復。還有一次,東成的三叔胳膊摔斷,經東成整復,很快復了原位。自此,東成開始了獨立行醫的生涯。
東成是民間醫生,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對患者不分貧富、尊卑、遠近、親疏,一視同仁。在家行醫20余年,對患者一律免費治療,不取分文,就連治療用的竹木夾板、敷料、外用藥膏等,也是免費供應。有時還為遠路貧苦患者提供食宿。
東成的名望不脛而走,遠播他鄉,除鄰近數縣(鎮)的患者前來治療外,新疆、安徽、湖北等外地患者,也紛紛慕名前來,每天接洽數十人,多者上百人。偏僻的坡劉村,天天人來人往,附近還專門開了幾家飯店,供遠道患者及其親屬食宿。
1950年土改時,郾城縣人民政府根據東成的表現及群眾的意見,批準東成家為“開明地主”,他本人定為“開明紳士”,并當選為郾城縣第二、三、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東成被吸收到郾城縣衛生院(縣人民醫院前身),籌組了“整骨門診部”,工作一絲不茍,認真負責,不分白天黑夜,患者隨到隨治。
為了使東成的醫德醫術后繼有人,郾城縣人民醫院先后為他配了四名助手,目前他的四名徒弟李德周、廉文凱、徐心敬、田克馬在郾城成為骨科的骨干,有的還擔任醫院和科室領導,他們不僅能開展一般的骨科手術,還能開展脊椎、四畸形矯正、人工肩關節、人工全骨寬關節置換等復雜手術,并能采取中醫結合治療骨科多種疑難病癥。醫院骨科也享譽附近數縣。骨科主任李德周深有感觸地說:“沒有劉老師的創始基礎,郾城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整骨水平”。
東成由于年事已高,加之多年辛苦勞累,晚年患上高血壓、心絞痛,有時竟昏倒在門診室。鑒于此,1980年8月,組織上批準他退休。但他僅在家十天,就又被縣醫院派車接了回來,擔任醫院骨科顧問。
1983年6月,東成身患高血壓偏癱,在返家途中去世,終年八十一歲。”
劉氏正骨至第四代傳人劉東成時,整復技術及影響最盛,傳至現在,除傳統整復的方法外,也配以手術治療。
劉氏正骨手法稱為傳統醫藥的精髓,對研究我區民間醫學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其手法復位并配以重要治療,形成自己獨門絕技,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方文明的傳播,我國傳統的醫學也受到西醫技術的強烈沖擊,中醫推拿手法的生存陷入萎縮的困境。中藥傳統炮制技術也被現代制劑方法取而代之,面臨流失的危險,許多傳統的醫藥配方和醫學急需整理,保存文字和音像資料,劉氏正骨這一傳統醫藥的傳播途徑和效果需要擴大和保障。
如今“劉氏正骨”已傳六代,分別是:劉迎喜、劉豐庚、劉圣全、劉東成、劉孝、劉豪(劉彥浩)。【原標題:漯河市郾城區的劉氏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