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翻拍圖)
麒麟舞(翻拍圖)
說起舞麒麟的風光,馮敏義得意地笑了
村民小董好奇地穿上了麒麟的服飾
【緣起】
它們在歷史的舞臺上,只留下記憶;它們在紛紜繁雜的現代社會中,形單影只;它們在勢如洪水的現代文化潮流中,面臨滅頂;它們躲在鄉村的某個角落,享受寂寞;它們在繁華的都市中,品嘗孤獨。
也許,5年以后,你再也見不到它們;也許,10年以后,你只能在記憶里懷念;也許50年之后,它們灰飛煙滅,連記憶也不可尋。
也許有一天子孫問起麒麟舞,問起道情皮影,問起霸王鞭,問起齊天大圣鼓,等等,你無言以對。
也許沒有也許。這些民間文化遺產,這些隱居在民間的絕活,需要我們發現,更需要我們記錄。
麒麟舞的鼎盛演出
81歲的馮敏義,被譽為表演麒麟舞的“活麒麟”。在睢縣蓼堤鎮大劉寨村近400年的麒麟舞表演歷史上,他不敢說前無古人,但絕對是后無來者。
6月17日,午后的陽光格外炙熱,大地像烤熟了一樣。記者在悶熱的大劉寨村東找西找,想拜會這位麒麟舞表演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但不巧的是,81歲的老人,騎著車子下地鋤草去了。
這么大年紀的老人,在這么熱的天氣里還能下地,說起來讓人有點不相信。被人叫回來的老人,滿臉汗水地出現了,下車的動作麻利得像年輕人。“得了10多年的肺氣腫,冷天受不了,熱天受不了,走不得路,只能靠自行車走路。”老人憨厚地一笑說。
到底是練過武術的人,身板就是不一樣。就如52年前的那場表演,成為永久的傳奇。老人對這場傳奇記憶深刻,一說起來,滔滔不絕。
52年前,也就是1958年。這一年,睢縣蓼堤公社成立。為了慶祝公社的成立,公社組織了大規模的群眾文藝表演,在當地享有盛名的大劉寨村麒麟舞,當然是少不了的主角。作為麒麟舞表演隊的穿頭(玩麒麟頭的),馮敏義是主角中的主角。
馮敏義說,麒麟原來是放在村中火神廟里的,以前啟動時,都要焚香、叩頭、燒紙,請麒麟“下架”;麒麟“下架”之后,先要進行“盤門”,兩個年輕人率先從廟內躥出,舞起虎虎生風的五尺“明棍”,這種“明棍”兩端點有香火,隨著舞動,香火四濺,如果在黃昏時表演,則如流星亂飛,煞是好看。
舞完“明棍”,有人端來“盆炮”,點燃其中的火藥,瞬間光煙四起,圍放的數十個爆竹噼啪作響,這是麒麟出廟的信號,在兩個手持內燃蠟燭的繡球的年輕人的引導下,麒麟開始亮相,并在廟前表演一番。這段正式表演前的儀式,就是“盤門”。
“不過進入了新社會,這種方式不興了。”馮敏義說。
“活麒麟”的最后絕唱
雖然簡化了啟動儀式,但這支表演隊伍依然情緒高昂。30多人的規模,在馮敏義的帶領下,頗為壯觀。
為什么要帶這么多人?馮敏義說,這是表演的需要。一個麒麟舞表演隊,最少不能少于19個人,其中需要四個人舞麒麟,兩個人舞繡球,兩個人牽麒麟(玩麒麟很累,每次只能表演兩三分鐘,每隔兩三分鐘就需要上去兩人截停表演,牽著麒麟讓他們喘口氣),六七個人打樂器,三四個人搬動供表演的桌子。
馮敏義是麒麟舞的穿頭,也就是舞麒麟頭的,這是個最難當的角色。首先,你要有個頭,個頭高,麒麟看上去威武,好看;其次,你要有力氣,因為麒麟頭重達40斤,你要舉著它不停地舞動,力氣小舞不起來。而且作為穿頭,他負載的絕不僅是這40斤的重量,還要馱著麒麟皮,拉著“穿尾”(舞麒麟尾巴的)的腰帶,這樣他負載的重量就要達70多斤,何況還有更驚險的表演要進行。
馮敏義當年29歲,正當壯年,有武術底子,能一口氣抱著大石磙走上一二十米,力氣足夠用。
那一天馮敏義玩瘋了,整整三個多鐘頭的表演,他幾乎沒怎么休息:先是“玩地攤兒”(平地表演),“撲三撲”、“爭繡球”、“走剪子鼓”;后來開始上桌表演,“上頭不上尾”、“上尾不上頭”、“七孔橋”等,贏得的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
最后壓軸的是“三門桌子”,也就是上三層桌子。這是最難的表演,需要13張桌子,底下一層7張,5張擺成一個正方形,另兩張一邊一個供麒麟上下;第二層5張,擺成一個正方形;第三層一張,供麒麟在上面表演。
麒麟上到的第三層桌子,只有三尺三的大小,兩個表演的人向里擠不下,向外就要掉下來,每人只能一只腳站一個桌角,稍不留心就可能掉下來。馮敏義還要單腿站著在上面轉一圈,并做出麒麟登山望月狀,難度可想而知。
但他還是成功了,上萬的觀眾為他喝彩,會場里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這是他最后的一次表演,也是麒麟舞“三門桌子”的最后一次表演。此后,再沒有人能夠表演這個絕藝。
“表演完,我累癱了。回家時,我躺在路上歇了三歇,隨后過了一個多月才緩過來勁兒。”馮敏義說。
南明宮廷舞的最后一瞥
馮敏義說,他從17歲開始喜歡上這一行。那時候村里有位叫徐廷瑞的師傅,不但繡球舞得好,當穿頭也是身段活得很,讓他很是羨慕。
馮敏義的學習是從練武開始的,他跟著徐廷瑞打通天炮和五花炮,練得很刻苦。
在跟隨徐廷瑞學習的時候,師傅告訴他,他是麒麟舞的第十四代傳人,而開創者,則是明末清初的馮瑋。
他聽說過馮瑋。馮瑋是他們馮家的先祖。在馮敏義爺爺珍藏的《馮氏家譜》上,有馮瑋的傳記。
這本舊家譜馮敏義至今還保存著。他從陳舊的柜子中,拿出一個木制的小匣子,發黃的家譜就在其中。
在這套家譜中,我們可以尋找到馮瑋的蹤跡:原來,馮瑋祖籍考城(今蘭考),先在杞縣長大,后移居到儀封(今開封)。他在崇禎葵未(1643年)年考中進士,后跟隨南明政府流落江南,曾任浙江省湖州府德清縣知縣,后封南明文林郎,成為掌管宮廷文化的官員。
南明滅亡時(1661年),馮瑋帶著麒麟舞道具歸隱故里,并將一對麒麟皮送給族人,還傳授了麒麟舞的表演技藝。
馮瑋可謂文藝奇才,在傳授麒麟舞的同時,還著有《二十四藝》、《五十藝》等書行世。只是不知道,這些書在世上還有沒有流傳。
馮瑋的貢獻無疑不可磨滅,他讓南明宮廷舞最終流落民間,并得以延續至今,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一瞥。【原標題:南明宮廷舞的最后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