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謝勝利為記者當起了解說員 白金中圖
淮海戰役總前委的建立
1948年11月11日,華野將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的4個軍圍困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在窯灣殲其六十三軍。16日凌晨,中野攻占了宿縣,切斷了徐蚌線,造成了敵軍徐州集團陷于孤立的局面。
戰局的發展,推動了戰役規模的擴大,戰役目標由原來殲滅徐州集團右翼一部,即黃百韜兵團,發展為殲滅劉峙集團主力,形成了“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這一淮海戰役的總方針。我軍也由原來以華野主力作戰,中野配合的協同方式,發展為華野、中野并肩作戰的南線決戰的態勢。中央軍委稱“此戰役為我南線空前大戰役”。
“這樣一來,淮海前線迫切需要一個機構來統籌解決戰役指揮和后勤保障等問題。”劉承元說,“11月16日,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在淮海戰役初期指揮系統的基礎上,成立黨的領導機構——中共中央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由劉伯承(中野司令員)、陳毅(華野司令員、中野第一副司令員、中原局副書記)、鄧小平(中野政治委員、中原局書記)、粟裕(華野代司令、代政委)、譚震林(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5人組成。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并規定,可能時,開5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經常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三位常委臨機處置一切。其任務就是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會同華東局、中原局、豫皖蘇分局、蘇北工委、冀魯豫區黨委等機構統籌淮海戰役前線作戰、戰區支前及后勤保障工作。總前委的成立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對于正確、及時、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的作戰方針和重大決策,統一指揮華野、中野并肩作戰,統籌戰區黨政軍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線,奪取淮海戰役的全勝,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總前委成立后,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及中野指揮機關駐的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文昌宮自然也成為總前委的駐地。而此時,粟裕、譚震林分別駐在華野司令部和山東兵團司令部。所以有關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后期和第二階段殲敵的目標和方案都是由劉、陳、鄧三位常委醞釀,然后電報、電話通知粟、譚協商決定、執行的。11月23日,為便于指揮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總前委移駐臨渙集以東15華里的小李家。
12月15日,人民解放軍全殲黃維兵團,淮海戰役第二階段結束。16日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驅車前往華野指揮部駐地——江蘇蕭縣蔡洼村。17日,總前委5位成員召開全體委員會議。
會議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為配合平津戰役的全勝,決定華野暫緩對已被包圍在永城陳官莊地區的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實施攻擊,轉入戰場休整和政治攻勢,中野主力集結在宿縣、蒙城、渦陽地區,為戰役總預備隊,隨時準備協同華野作戰。鑒于杜聿明集團已成甕中之鱉,殲滅在即,總前委按中央軍委部署,特別研究了淮海戰役結束后,主力南下渡江作戰的計劃。
12月18日,中央向總前委發電報,祝賀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大捷。同日,劉伯承、陳毅按中央電示動身赴西柏坡向中央匯報工作,鄧小平返回小李家。
總前委進駐商丘
在舊址的正堂屋,展出的是總前委在商丘的活動情況。
“1948年12月30日,鄧小平率總前委和中野指揮機關離開小李家,經宿縣、徐州西進,于31日18時抵達商丘。鄧小平當晚宿人民解放軍朱集營房,總前委和中野司令部進駐張菜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劉承元介紹說,“政治部駐附近之洪莊、周樓。不久,鄧小平也移住周樓。此間,總前委在此指揮了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斗,召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和總前委渡江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了渡江作戰方案,領導了中野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華野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的整編工作。1949年3月24日,總前委移往安徽省合肥一帶,指揮渡江戰役。”
指揮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戰斗
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和總前委的部署,向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這就是著名的淮海戰役陳官莊殲滅戰。10日,陳官莊被攻克,杜聿明集團軍26.2萬余人被全殲,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此后,部隊進行戰后總結休整。
1月10日,鄧小平在張菜園向毛澤東主席電發了《關于淮海戰役期間部隊思想情況的報告》,并在中野政治部駐地組織編寫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人民軍隊要做遵守紀律執行政策的模范》兩份教材。此教材編好后下發全軍。當日,鄧小平還乘車到淮海戰役商丘兵站視察,聽取了兵站負責人楊國宇的匯報后高興地說:“搞得不錯嘛!應該給你們記一功。”同日,中野副政委張際春奉上級指示,派一個班兵力,專程護送關押在商丘的敵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到河北省平山縣中央聯絡部。
1月20日,新華社發表《淮海前線司令部發言人談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一文。文中說:“在這次有歷史意義的大決戰中,由于中共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及中共華東局與中原局的正確領導,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華北地方軍并肩作戰,各戰場兄弟部隊協同配合,華北、華東、中原三大解放區千百萬人民全力支援,我軍終于獲得了空前的偉大勝利。”
同日,鄧小平向中野各縱隊黨委發出指示,要求認真檢查執行中共中央《關于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和反無政府無組織無紀律等指示》的情況,積極開展整訓工作。
召開中原局擴大會議
“1月26日,陳毅從徐州華野司令部駐地來到商丘,住進張菜園中野司令部。”謝勝利說,“經過陳、鄧研究,決定在商丘古城召開中原局(中原軍區)擴大會議。”
會議于1月30日正式開始,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兼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政委鄧小平主持會議。參加會議的有鄧小平、陳毅、鄧子恢、李先念、宋任窮、李雪峰、張際春,一縱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二縱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剛,三縱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四縱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六縱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九縱司令員秦基偉,十一縱司令員王秉章、政委張霖之。杜潤生任大會秘書長。中共中央豫皖蘇分局,豫西、江漢、桐柏、鄂豫皖、皖西、陜南區黨委及開封市、鄭州市委負責人以及中原軍區所屬各軍區,中原野戰軍所屬各縱隊師以上干部共100余人。
“大會秘書處設在商丘市委辦公室,也就是現在的睢陽區委黨校院內。”劉承元補充說,“會場設在商丘古城中山西二街中華圣工會禮拜堂,現為基督教禮拜堂,娛樂場所在古城中山東二街文廟大成殿,這幾個地方現在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上,身兼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的陳毅作主題報告。他首先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6日至8日的會議通過的關于《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的決議》和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講話精神,然后依次進行閱讀文件、分組討論、集中匯報和總結。大家聯系部隊和地方工作實際,暢談了體會和感想。會議還結合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加強請示報告制度和反對無政府、無組織、無紀律等指示的情況,重申了黨的組織紀律性;同時認真總結了地方工作和城市工作的經驗教訓,為在今后的工作中糾正“左”的錯誤傾向和防止右的傾向發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研究部署渡江戰役
“1949年2月9日,為貫徹中央軍委關于部署渡江戰役的指示,鄧小平在張菜園主持召開總前委擴大會議,具體研究渡江作戰的方案。這不,就這張圖片。”謝勝利一邊指著圖片一邊介紹,“參加會議的有總前委的5位委員及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副書記康生,中共中央豫皖蘇分局書記宋任窮,中野副政委張際春等。這是繼蕭縣蔡洼總前委第一次全委會后的又一次全委擴大會。”
會議討論了渡江時間、戰役部署、華野及中野指揮機關和部隊的開進、加強軍隊教育以及后勤準備等問題。與會者表示堅決貫徹執行中央軍委“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戰略決策,加緊調集到新區工作的干部,整訓過江軍隊,作好渡江作戰準備。
為適應緊迫作戰的要求,會議根據中央原部署,建議中央建立安徽省委,由宋任窮、曾希圣負責;將豫皖蘇分局移至合肥,統一領導皖西、江淮兩地區及豫皖蘇之安徽省部分;將豫皖蘇河南部分交由中原局另組區黨委管轄。為保障中野、華野行動,建議東北野戰軍迅速南下,于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會議形成了《關于渡江作戰方案和準備工作方案》,于當日電報中央軍委。
整編南下
此后,總前委根據中央軍委1月15日發出的將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整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轄兩個兵團;中原野戰軍整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轄3個兵團;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委,轄4個兵團;東北野戰軍整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委,轄4個兵團;聶榮臻、徐向前率領的華北野戰軍3個兵團,直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命令,領導將中野整編第二野戰軍,華野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的整編工作。
2月12日,陳毅離開張菜園去徐州領導華野的整編工作。劉伯承、鄧小平將中野所屬各軍師番號重新排定,17日報告中央軍委,接著又組建了特種兵部隊,19日上報。得到批準后,劉伯承簽署命令,對第二野戰軍各軍兵種進行了整編、任命。
“2月28日,鄧小平、陳毅分赴西柏坡參加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劉伯承司令員率第二野戰軍指揮機關繼續留在商丘,領導整編部隊、部署渡江作戰。”謝勝利滿臉微笑、輕松地說,“3月7日,第二野戰軍三、四、五3個兵團按劉伯承的命令,開始從各自的駐地出發向長江北岸挺進,準備渡江作戰。1949年3月24日,劉伯承司令員亦率總前委和第二野戰軍指揮機關離開商丘南下,總前委結束了在商丘83天的駐扎,到安徽省的六安、合肥一帶,投入渡江戰役的指揮工作。”【原標題:淮海戰役總前委在商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