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震天響,旗幟迎風飄,竹馬旱船、秧歌隊,鏗鏘有力盤鼓聲……3月4日上午,魯山縣背孜鄉熱鬧非凡,每3年一次的民間藝術“高樁故事”在該鄉隆重上演,上萬名觀眾沿街觀看演出。
萬人齊觀“高樁故事”
當天上午10時許,表演尚未開始,街頭已擠得水泄不通。記者看到,整個南北街道上擠滿了人,連房頂上也站滿了觀眾。
“3年才舉辦一次,誰也不愿意錯過這個機會。”背孜鄉郜溝村70歲的趙永建告訴記者,“高樁故事”系民間自愿組織和舉辦,在該鄉已有200余年歷史。由于經濟有限,且節目難度大,所以每3年才舉辦一次。因此,每當舉辦該活動時,四面八方的群眾都會前來一飽眼福。
“不僅我們本地人看,就連相鄰的汝陽縣的人也前來欣賞。”“高樁故事”組織者、傳承人背孜鄉農民秦大周說,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上萬觀眾前來觀看。
“高樁故事”分三樁
上午10點40分,演出在背孜鄉中心小學門前正式啟動。記者看到,先是一名“縣太爺”手捧大煙袋在一個距離地面3米多高的道具上搖頭晃腦地走來,接著一位清秀的紅衣女童被3名護樁者各用一根竹竿撐著,在6米多高的上空緊隨“縣太爺”其后。女童腳踩桃花,面露笑容,宛如仙女下凡(如圖)。女童下面,“金童玉女”簇擁著另一頑童,伴隨著身下的車輛,緩緩而行。一旁的組織者說,“高樁故事”分為三樁,這是第一樁,起名“天仙配”,也叫“七仙女下凡”。
記者看到,在距離第一樁后面約30米處,高高矗立著另一女童。該女童一身青衣打扮,牢牢地站立在一名演員的左手上。組織者說,這是第二樁,叫“呂布戲貂蟬”。再后者是第三樁,叫“黃桂香推磨”。組織者介紹說,每一樁都有它的歷史故事,在給觀眾帶來歡樂的同時,也有著極大的教育意義。
下午1點30分,節目全部結束。記者注意到,參加演出的上有70多歲的老人,下有幾歲的頑童。
“高樁故事”的來歷
“‘高樁故事’在我縣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在我鄉興起,之后流傳到附近的瓦屋鄉一帶。”魯山縣背孜鄉文化站負責人趙寶利告訴記者。
“高樁故事”也叫“高裝古飾”。采訪中,“高樁故事”第四代傳人秦大周告訴記者,高樁還同時分為“插樁”和“吊樁”,而他們表演的就是“吊樁”。秦大周說,“插樁”一般表演容易,看著也很假。而“吊樁”往往給人一種神秘難測的感覺。背孜鄉黨委書記楊東玖告訴記者,目前,背孜鄉的“高樁故事” 正在申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丁需學通訊員胡耀華賈志瓊)【原標題:魯山縣背孜鄉民間藝術奇葩——“高樁故事”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