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趙莊真奇怪,肚皮上面切青菜。家有樓房他不住,偏到城內把房買。魔術道具當彩禮,對象專挑江湖客。”這句流傳在河南寶豐縣趙莊鄉的順口溜,有趣地揭示出中國魔術之鄉的特點。最近,隨著魔術的升溫,寶豐農民魔術師開始頻繁地到外省甚至國外表演,30多名農民魔術師應邀參加湖南衛視、遼寧衛視的娛樂節目拍攝……
寶豐魔術的發源地在趙莊的周營村,被稱為趙莊女魔術師臺柱子的周營村村民陳秀云說,魔術讓村子變富了,很多外地人也落戶在周營村。小小的魔術改變了一個村莊,如今的周營村,光組建的表演團體就有100多個,年演出收入1000多萬元,占農民全年收入的3/4。它打破了農村固有的作業模式,并輻射周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鏈。晚報記者 牛亞皓 文/圖
鄉里的國際魔術節
2009年4月29日中午,河南寶豐縣趙莊鄉周營村。
村黨支部書記徐電偉剛吃完飯,就到村委會大院魔術會場里忙活了。他抓起一圈鐵絲遞給梯子上的下屬說:“再緊一圈,抓緊時間。”
馬上到來的5月1日、5月2日,趙莊鄉第四屆魔術節就要開演了,周營村作為魔術節的第二大會場,將迎來國際魔術師和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魔術愛好者。徐電偉有點緊張,前幾天又重修了村委會的大禮堂,吊上了五顏六色的小旗子。“今天收拾禮堂衛生,明天還得去院子里搭5個大棚。”
魔術節的主會場設在趙莊鄉的“魔術大觀園”里,工作人員也在忙個不停。董事長助理阿二偉說,這一屆的魔術節會更熱鬧,將有國際著名魔術師與本地的農民魔術師同臺獻藝。
趙莊鄉一位開三輪摩托的師傅對魔術節很期待,說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鄉上都舉行規模不等的民間魔術節。
趙莊真正意義上的首屆魔術節舉行于2002年的5月19日,地點即在周營村。“當時全鄉有20家魔術藝術團500多名民間藝人參與演出,觀眾來了5萬多人。”一位熟悉情況的鄉政府干部說,第二屆魔術節舉辦于2004年,主會場也在周營村。
阿二偉告訴記者,魔術大觀園于2007年成立之后,主會場才撤出周營村。“說趙莊是魔術之鄉,其實趙莊魔術起源地在周營。”阿二偉說。
魔術節也來源于周營村的“日子會”。徐電偉說,村里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有舉行老日子會的習俗,每年的陰歷四月初八,一些老藝人都會集聚在一起展示魔術手藝,漸漸地這個傳統留了下來。
有趣的農民魔術師
農閑時就隨團表演魔術,20多年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月收入數千元
聽說記者要找一位農民魔術師看表演,徐電偉呵呵笑起來:“這太容易了,我給你隨便抓一個。”
黑臉漢子盧江河就這樣站在了記者面前,他拖著一個大皮箱,露出舞臺上面對觀眾訓練有素的笑容。盧江河可不簡單,在自己家的客廳里,他一面打開盛放魔術器具的皮箱,一面翻著自己的手機短信。“喏,這是前兩天中央電視臺《小崔會客》邀請我,但我太忙,沒工夫去。”少頃,他又說:“我也不知道電視臺為啥找我。啥叫聲名遠揚?估計這就是。”說著,他穿上魔術服,將道具一件件都整合起來,步出自家院子,來到胡同里。
他的魔術開始了。他先表演了一個簡單的“空手取香煙”。只見他張開雙手在空中擺了擺,一晃,指間立即跳出了一支燃著的香煙。扔了,再晃晃手,又出現一支。連續變出4支來。
“別急,這只是開場熱身。”他笑著說。之后他又表演了變乒乓球、紙袋花箱、撲克牌等魔術。出手干凈利落。
“飄桌子”是他比較得意的一個魔術。他站在胡同里,將一張特制的小桌子“飄在”半空中,隨意地動來動去。
“你這里面肯定有機關。”記者走近察看。“別套近乎,不給你看。”盧江河笑著說。
回到客廳,他就教了記者幾個簡單的小魔術。“就這幾個,你就夠用了。”盧江河說。
盧江河今年41歲,周營村普通農民,家有8畝地,農閑時就隨團表演魔術。20多年來,他的足跡已遍布全國各地。更多的是到平頂山、汝陽、孟州、登封等地表演魔術,當天去當天回,一個月表演40多場,月收入數千元。
他的魔術大多是和自己的老父親學的。現在,他19歲的兒子也在鄭州一家會所表演魔術,他的愛人做魔術服裝。
魔術之鄉的歷史淵源
最早有關魔術的記憶是在唐宋末年,當時村里就有玩木偶、變戲法的藝人
像盧江河這樣的農民魔術師在周營村有很多。據村民講,由于耳濡目染,各家各戶的人都會一兩手兒。當地有句順口溜:“上自七十九,下至剛會走,跳唱表戲法,人人有兩手。”
“順口溜有點夸張,年紀大了手腳不靈活了,所以大多數是年輕人在搞。”一位村民笑著說。
周營村村民不但表演魔術,還自己加工魔術服裝和道具。被稱為趙莊女魔術師臺柱子的陳秀云現在做起了魔術服裝設計師。陳秀云這兩天正忙著為即將舉辦的第四屆魔術節趕做服裝。“平時,全國各地的表演團在我這里定做服裝的很多。以魔術服裝為主,還有歌舞服裝。”
徐電偉說,周營全村1700多口人,家家戶戶都在表演魔術,是全國第一個魔術專業村。
徐電偉打開村委會陳列室的門,向記者展示有關魔術的“老古董”。這一件件老藝人所使用的道具無不在印證著“魔術之鄉”悠久的歷史。
在代代村民的口口相傳中,最早有關魔術的記憶在唐宋末年,當時村里有玩提線木偶、變戲法的藝人。至今仍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周營村,圓周周,不唱大戲玩木偶,搭不起臺子趁岸子。”
元末明初,因土地低洼,天災不斷,窮苦農民為求生存攜兒帶女外出以玩木偶為生。后來與外地魔術藝人常在一起交流技藝,學到一些民間小魔術。從此,魔術成為村民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明朝萬歷年間,村里興起菩薩廟會,就是現今魔術節的雛形。1924年,被鄰里尊稱為“三少”的村民徐富昌組織了劇團到外地進行演出。在他的影響下,這里的魔術盛行,村民在亂世中賣藝求生。
據村民說,舊時表演魔術僅為貧苦人謀生糊口的手段,屬“下九流”的行當,藝人有“死不入老墳”的古訓,多自輕身份,遠避他鄉,且居無定所,曾有這樣的順口溜:“挑著擔子下江南,睡的無邊床,吃的百家飯。”
舊時魔術傳承多為以師帶徒,后來才轉為子承父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村民劉文等人組織了第一批7個民間藝術團,出外演出并獲得成功。
經過數代人的改革創新,周營村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狂、幽默、滑稽、神奇、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間魔術。
魔術之鄉的魔術產業鏈
民間藝術的蓬勃發展帶動了當地演出服、道具、音響等10多個產業的發展
如今的周營村,光組建的表演團體就有100多個,將演出市場打出國門,年演出收入1000多萬元,占農民全年收入的3/4,不少村民家里有轎車、洋樓。
魔術不但讓周營變富了,而且還輻射到了周圍其他村莊。
趙莊鄉現有各類演出團體632個,占寶豐縣的2/5,占全國1/10。從藝人員1.1萬人,占寶豐縣1/5,占全國1/10。被文化部鄉土藝術協會授予“十大特色文化鄉鎮”稱號。
如今趙莊的魔術團體已發展為以魔術為主,歌舞為翼,雜技、小品、武術為輔的多元化演出團體。年收入9000多萬元,演出范圍遍及全國及緬甸、越南、新加坡等國家。寶豐紅玫瑰魔術歌舞團團長靳延勛說,每次去演出都會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場場爆滿。
魔術已經成為趙莊的支柱產業。在趙莊鄉的50余家私營企業中,百萬元以上的有8家,50萬元以上的有20家,10萬元以上的有22家。民間藝術的蓬勃發展還帶動了當地演出服裝、道具、音響、大篷、運輸和廣告設計等10多個產業的發展。
趙莊魔術產業的發展過程,演繹了“寶豐現象”。目前,寶豐縣民間表演團體已有1400多個,是全國聞名的魔術道具生產基地,魔術產業從業人員有5.5萬余人,寶豐魔術已經成為河南省農村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現象。
2008年,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并投入使用的趙莊魔術大觀園、趙莊魔術商貿街、中原文化影視城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完成了趙莊魔術產業園區的總體規劃,為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在魔術商貿街已入住文化產品經營戶30余家,涉及魔術道具研制銷售、魔術培訓、大篷制作、燈光音響、歌舞服裝等五大類300多種文化商品,遠銷20多個省市,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魔術文化專業市場。
“農忙務農,農閑從藝,魔術致富。”趙莊藝人這種“一手揮魔棒,一手握鋤柄”發展經濟的做法,被有關專家稱為“以非物質方式分流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大創舉”。【原標題:魔術熱潮下的寶豐魔術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