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千年不衰的香山寺廟會

2013/9/11 10:32:05 點擊數: 【字體:


    香山寺廟會是中原古老的廟會,據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載:“粵有河南汝州之境,嵩山之下,汝南三十里有佛剎焉,在乎山之巔,曰香山院,即妙莊嚴王少女妙善菩薩之道場也。其現象顯跡始末之詳,舊有傳刻,此不復紀。曩自宋元符以來,住持者相因仍葺,輪奐侈,僧徒居依不啻千指。以大士遺身在塔,靈應殊勝,歲率以春二月,諸方之人不遠千里而來,敬禮者無慮萬數。”碑文對香山寺廟會介紹得雖然簡略,但對廟會的起因、時間、狀況,說得還是比較明確的。

    香山寺廟會是為紀念妙善圣誕日形成的

    香山寺廟會萌芽于北朝末年,成雛形于唐代中后期,正式形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說香山寺廟會正式形成于元符三年,其佛理和宗教實踐根據,是經汝州知州蔣之奇潤色,由著名書法家、翰林學士蔡京書丹,元符三年立于香山觀音禪院的《香山大悲菩薩傳》碑,記述了三皇姑妙善在香山修道成佛的經過。遂在每年仲春二月十九妙善圣誕日,隆重舉行祭祀儀式,并成為定例。香山寺廟會就是為紀念妙善圣誕日形成的,一千多年來,代代傳承,至今興盛不衰。

    考察香山寺廟會文化史,佛教的傳入,為其提供了宗教信仰基礎,但它的發生、發展,則依賴于佛教中國化這個歷史機遇。北齊天保年間(550-559),父城(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香山附近出現了三皇姑妙善的神話傳說。至唐代,隨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三皇姑妙善神話傳說基本定型,香山寺廟會也有了雛形,即觀音菩薩圣誕的祭祀儀式和變文、俗講、歌舞等內容的出現。經過幾百年的醞釀、發展,香山寺廟會于北宋后期達到成熟,形成定期廟會。《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主要記載了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重建香山寺的事,對香山寺廟會記述得比較簡單,但廟會的起因交代得還是清楚的。廟會緣起于三皇姑妙善傳說。參加廟會的人員,已不限于汝州、寶豐當地人,還有很多來自千里之外的各地信眾;廟會的規模達到數萬之眾,說明宋、金時期香山寺廟會的規模已經很大了,社會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香火社(會)是香山寺廟會的主體

    歷史上,香火社(會)始終是香山寺廟會的主體,廟會的祭祀、歌舞等活動,主要是由各村落香火社(會)組織和參與的。北朝后期至隋開皇年間,香山寺周邊就由信眾建立了很多佛教邑社,如北齊天統四年(568)的馬犁牛邑社,北齊武平二年(571)的杜活邑社、杜子亮邑社,隋開皇二年(582)的菅奴邑社,隋開皇三年(583)的郭仕元邑社,隋開皇四年(584)的王洛進邑社,隋開皇五年(585)的王哲邑社、楊輔國邑社,隋開皇十年(590)的李雀邑社,隋開皇十二年(592)的杜乾序邑社,成為香山寺的外圍組織。唐至五代,在香山寺周邊眾多佛教邑社中,目前有資料記載的有維那邑、老人邑、觀音邑、長生邑等4個邑社名號。宋、金兩代,屬于香山寺的佛教邑社,尚存香山街的長生邑,馬跑泉的明王邑,陽村的上生邑,鄭酒務的法華邑,西十里的觀音邑,東姚店的金剛邑,雙溝村坊郭下般若邑等7個邑社的資料,其他均已不存。元代,延續的仍然是宋、金佛教邑社。明代,隨著儒、釋、道三教融合,佛教結社世俗化、民間化,邑社的名稱也改為某某村香火會或香火社。清代,香山寺屬下的香火社,目前從三通碑上見到的有:石橋營會社、扈口會社、戰家營會社、二里營會社、郟縣長橋會社、郟縣會社、曹鎮會社、南頂會社、寶豐鳳凰嶺會社、魯山會社、魯山河會社、舞陽北舞鎮會社等。民國末年,這些香火社還有活動。

    祭祀儀式是香山寺廟會的重要內容。祭祀是信仰的一種表現,寺院神廟的設置,是人們對神佛表現崇敬心理的具體的物質表現,即讓神佛的位置固定后,能得到其經常的護佑。祭祀包括特定的祭祀主體,固定的祭祀行為、供品種類、祈禱語言、禮儀主持者。這樣,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內,由一定的人群所舉行的祭祀活動,就形成了民間信仰意義上的廟會。香山寺廟會的祭祀主體分為三類:一是寺院僧人,二是寺院周邊村落的香火社(會),三是三皇姑妙善(觀音)菩薩崇拜者個體。祭祀的組織和主持,寺院是住持或方丈,會社是各村香火社推舉的總會首,個體崇拜者按約定俗成的規定自行祭祀。

    廟會的內容主要有祭祀、歌舞、經濟交流

    廟會的祭祀活動通俗地說是敬神佛,敬神佛還須娛神佛,娛神佛也是自娛。敬神佛的活動既包括虔誠、嚴肅的祭祀、叩拜,還包括輕松、活潑的民間歌舞活動,如挑經擔,社火(包括舞龍、舞獅、銅器、高蹺、旱船、趕驢、秧歌、響器),曲藝,雜技,戲曲等。歷史上香山寺廟會期間,每天到會的人數達數萬,多時每天可達十萬余人,如此眾多的人參與廟會,有一個飲食生活問題;仲春二月又是每年農事活動之始,免不了廣大民眾趁廟會置買一些農具或日常家用器物,這就有了經濟交流活動。概括起來,香山寺二月廟會活動內容,主要是祭祀儀式、歌舞活動、經濟交流三個方面。

    從香山寺廟會發展史來看,唐代的俗講說妙善香山修行得道的故事,出現廟會雛形,宋代通過仲春二月紀念妙善圣誕日正式形成,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代,廟會主體由邑社演變為香火社(會),會期擴展到半月以上,廟會的神秘性減弱,娛樂功能、經濟交流功能增強,更世俗化、民間化。廟會,尤其是傳統古廟會,往往是在寺廟神佛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形成的,必定要以寺廟為依存和載體,香山寺廟會的特征是很明確的。香山寺廟會即使從有明確記載的宋元符三年算起,也有了九百多年歷史,宋、金時期已達到很大的規模,影響至千里之外的府、州、縣,明代尤盛。據明正德六年(1511)《香山寺修造記》碑載:“暨我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延及(英宗朱祁鎮)天順戊寅(1458),住持覺慧本然和尚,疏具以聞,下尚書祠部符加,敕賜‘香山大普門禪寺’之額。山以寺而益顯,每歲仲春之望,香火天開,四方來游者先期云集,懋遷有無,化居若通,□□□□。然人之至止,數以萬計,悉仰山靈而起敬,施錢供佛,以去如期乃已。” (任學)【原標題:千年不衰的香山寺廟會】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3-06-05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寶豐縣馮異米醋獲殊榮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