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民間社火
2013/10/16 15:21: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浚縣民間社火是浚縣正月古廟會上必不可少的演出內容。它幾乎和古廟會同時興起,主要表演形式有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打竹馬、打花棍、挑花籃、舞獅、舞龍、背閣、武術等。
起源于明朝萬歷年間的背閣
每年的社火演出中,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北街社區居委會特有的背閣表演都是一大亮點,深受觀眾喜愛。這種從明朝萬歷年間沿襲下來的表演形式,在清末之后的戰爭災荒年月曾一度停演,直到1970年才又被喜愛社火表演的人復排。
“背閣表演是以民間故事王老太太夢游古廟會’為素材創作而成,它由兩人以‘空地結合’的方式演出。”浚縣民間社火省級傳承人、今年77歲的孫書林說,他1970年復排背閣時,安排了12架背閣,由12名身強力壯的青壯年和12名3歲至7歲的孩子參演。“明朝萬歷年間剛興起時,參演人數沒這么多。”
如今,每年演出的背閣是14架,主要突出閣上的小演員,還增加了八卦秋等表演形式。孫書林說,演員的裝束和使用的道具也有了很多變化,閣上的小演員都以戲劇中的人物形象出場,非常搶眼。
動作難度堪比雜技的高蹺
在浚縣衛溪街道辦事處東后街,流傳著一句“出會少不了馬家”的俗語。今年65歲的馬金祥已踩了半個多世紀的高蹺,以前東后街社火隊出去表演都從他家出門,如今每年的高蹺演出中也都少不了他們家人的身影。
“高蹺至少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我小時候高蹺只有十幾個角色,現在已有40多個角色。”馬金祥說,高蹺的動作難度堪比雜技,有空中撲蝶、單腿躥桌、平地劈叉等,最難的動作是演員踩著約70厘米的高蹺腿從疊摞的桌子上往下翻跟頭。
東后街社火隊自創的打竹馬
打竹馬是東后街社火隊自創的一種社火演出形式,創作靈感來源于騎馬。解放前的打竹馬演出裝束比較簡單,用竹篾編成馬形再糊上彩紙套在演員的腰間就行。而今,不僅演出行頭非常講究,演出形式也復雜了許多,有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十面埋伏陣、翻山越嶺陣等。
“打竹馬演出很受歡迎,五六歲的小孩都想參演。”馬金祥說,現在打竹馬由26人演出,角色大都來源于楊家將,有穆桂英、楊宗保、佘太君、焦贊、孟良等。
爭取資金用于對社火的傳承保護
在浚縣農村,還有無數支社火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社火隊每年也以遞增的形式逐漸擴大。他們雖然不在浚縣縣城演出,卻活躍在各個村莊的大街小巷,成為豐富居民娛樂生活的一種形式。孫書林接受采訪時說,他切身感覺到社火演出逐年紅火與如今百姓生活穩定、安居樂業有很大關系。
“浚縣的民間社火演出幾乎與古廟會同時興起。明清時期,社火演出隊伍逐漸壯大,種類逐漸增多,曾達到一個鼎盛。”8月16日,浚縣文廣局副局長李志剛說,社火種類豐富,演出歷史悠久,表現形式多樣,體現了浚縣原汁原味的民俗,是浚縣淳樸民風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今早已聞名中原乃至全國。
“浚縣去年向上級爭取了100多萬元的保護資金,全部用于對社火的傳承保護工作。”李志剛說,他們從外地聘請了知名的藝術家對社火傳承人進行培訓,并對現有的社火種類和傳承人登記建檔,對失傳的社火進行挖掘復排。“我們要讓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紅火地傳承下去。”李志剛說。(陳海寅 武丹 劉小芳)【原標題:走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民間社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鶴壁網 2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