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南北雙塔千年以來一直矗立在風中,不懼雷電、不畏嚴寒,更不怕日軍的炮火。鐵塔當年身中數枚炮彈,卻安然無恙,驕傲挺拔,仿佛一種城市精神,壓不倒、打不垮。而繁塔卻是更為坎坷,金元時期的土炮、明初的“鏟王氣”都沒有觸動他的根基。至今仍存三層主塔,笑傲江湖,笑看日月。
繁塔內至今仍存有日軍侵華期間的罪證,那些離鄉的日本兵竟然也有“到此一游”的陋俗。發現這些是一次意外的收獲。那一天,到繁塔,考察完塔身的佛像之外,就登塔尋古了,在幽暗的塔里,只感覺陰風颼颼,頗有些膽怯。好在里面有燈光,雖然微弱,但是還是依稀可以看到方向的。因為臺階稍陡,盤旋上升,胳膊不得不借助墻壁來保持平衡。到了第三層,看到了通往塔外的門洞,出于安全考慮,鐵柵欄門緊鎖,但是光線很好。通道邊上還有兩張長凳子,我坐在那里小憩。一邊借助光源欣賞磚雕,一邊感嘆古人的技藝精湛。我發現在塔內的磚雕底部依稀可見色彩,有的顏色發藍,有的顏色發綠,雖然不太明顯,但我畢竟曾經是美術科班出身,對色彩還是有藝術感覺的。在滿目中文胡亂刻畫的字痕中,竟然發現了日文的字跡。1938年6月6日開封淪陷,日本兵開始駐扎統治開封7年。而這些刻寫也許是記載了日軍在異國他鄉的思鄉之情,也許是想借助古塔“千古流芳”。仔細觀察那些字跡,憑感覺還基本可以讀懂意思,有的刻的是家鄉、地址,有的刻的是天皇的年號、個人的姓名。無論出于何種情形,這,無疑是日軍侵華罪證的實物。如,“大日本信州諏訪出征時 小坂親知登”、“越后柏崎、德間直吉 昭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 大日本秋田 十四年 全滕太郎”、“ 水戶市外六罔 水野弘 一九四二·九書”。還有的是墨書,如“昭和十九年九月 櫪木縣鈴木根”等。
那些日軍沒有想到,他們不經意的刻寫卻留下了千古罪證,永遠抹不去了,再想否認侵略,千年繁塔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