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小舞臺也有大精彩
2012/5/29 16:29: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普通的雕刻刀,常見的紅殼蛋,笑祖塔院社區的徐建利在僅僅0.3毫米之薄的“舞臺”上,雕刻出各種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圖案,一個個雞蛋殼仿佛有了靈性,成為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作品。
雕刻刀與紅殼蛋相遇——徐建利說,只要用心,多小的舞臺也能有精彩。
畫筆變刻刀 迷上蛋雕
今年49歲的徐建利,自幼喜好繪畫,無師自通的他對山水畫情有獨鐘,特別熱衷于中國民間藝術。
“早年間,民間流行在喜慶嫁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為了圖吉祥,有送紅雞蛋的習俗。”徐建利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街邊擺攤設鋪的商販將雞蛋染成紅色,即為‘彩蛋’,后來商販們又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招攬生意。”每每看到漂亮的“彩蛋”,徐建利都會被吸引。
五年級時,徐建利聽說民族文化宮有個蛋雕的展覽,于是他騎著自行車,花5分的門票錢去看蛋雕展覽。從那以后,他發現經過雕刻打磨后層次感特別突出的雞蛋,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蛋雕。
憑借多年的繪畫功底,他用鉛筆在雞蛋皮上先繪出一幅幅生動的圖畫,然后再雕刻?墒抢L圖容易,刻起來卻沒那么簡單。成功與失敗的距離往往不超過1毫米,平整畫板與拱形雞蛋皮的巨大反差,讓他感受到了挑戰。
因為是獨生子,在那個什么都要憑票證供應的年代,徐建利家里的生活還算寬裕,“經常是,鄰居把買雞蛋的票證給了我家。”于是,徐建利可以得到更多的雞蛋,也就有了更多的雞蛋殼用來雕刻。
徐建利介紹,雞蛋要選圓潤均勻的,選好后,他通常會在雞蛋底部扎一個小孔,然后用針將蛋液吸出,清洗消毒后,開始進行創作。
后來,徐建利進了一家國營玩具廠,當了一名鉗工,這個技術活又給了他特有的心靈手巧。工作之余,他沉浸在蛋雕技藝的世界中,癡迷蛋雕的他,經常是拿起刻刀就忘記了時間,以至于手指僵直無法打彎。
徐建利形容蛋雕就像是走鋼絲,不到一毫米厚的蛋殼,每下一刀都如履薄冰,重了會碎,輕了又不顯圖案,稍有偏差便前功盡棄。徐建利說,他用的蛋最大的是鴕鳥蛋,還有鵝蛋、鴨蛋、雞蛋、鴿子蛋及其他鳥蛋。
藝術是相通的,同樣喜歡烙畫的他,融繪畫、雕刻為一體,用雕刻的手法體現繪畫的效果,他的蛋雕作品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工藝技法含微雕、浮雕等傳統雕刻手段,作品制成后不用點染任何顏料,全憑蛋殼本色體現作品特點。
“你看這條魚的眼睛,就是我利用蛋殼本身的凸點,抓住它的層次感而成的。”徐建利總是巧妙地利用蛋殼天成的特點,因材而雕蛋。
見到徐建利的時候,他剛剛隨團完成赴臺灣的交流活動。擁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等多個頭銜的他,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
2008年,徐建利的蛋雕作品《小女孩》獲得“人文奧運第四屆中國禮品暨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銅獎;他的作品《運河與南新倉蛋雕》獲得“首屆南新倉文化旅游產品創意設計大賽”銅獎等等。
人物肖像、自然山水、蟲魚花鳥,個個形象逼真、色調鮮明、栩栩如生、動感十足……上千件蛋雕作品給徐建利帶來無數的歡樂,幾十年的雕刻,他右手中指磨出了厚厚的繭子。
徐建利說,他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創作出更多的作品,讓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大放異彩。(原標題:蛋雕小舞臺也有大精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法制晚報 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