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廟會話中岳
2012/6/11 14:35:2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麥苗青、菜花黃的清明時節,我們冒著蒙蒙細雨,來到中洲,參加中岳廟會。小車沿著嵩山崎嶇的公路前進,濃重的霧氣,給這塊古老的大地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中岳廟會,歷史悠久,宋代人駱文蔚稱:“其來久矣。”說明中岳廟會遠在宋以前便興盛起來了。廟會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一種市集交易形式,也叫“廟市”。起初規模很小,多為信徒們準備食品與香火之類,隨著廟宇規模的擴大,各行業商販爭向廟會靠攏,他們利用人們朝拜神靈,云集古廟的機會,逐步擴大商品種類,以滿足香客和游人購買生產和生活用品的需求。清初學者登封人景日畛曾用過“廟會圖”的形式,收入他的著作《嵩岳廟史》。這幅廟會圖,形象而生動地再現了廟會的情景;有步行的香客,有推獨輪車或用牲口馱運貨物的商販,還有騎馬逛會的顯貴。大廟內外,布滿各類行市,“天中閣”外,建有“纓行”、“酒肄”,內院有“農器行”、“鐵貨行”、“針行”、“扇行”、“帽行”、“粉行”、“洋貨行”,再后有“京貨行”、“藥行”、“銅器行”、“油行”與“布行”等。真可謂吃、穿、藥、用樣樣俱全。廟最后還有專為窮苦人們出售舊貨的“故衣行”與“舊夏布行”。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份清初中岳廟會的珍貴圖卷,也啟示我們,當時多數商行經營的貨物,都與社會中下層的生產生活有關;京貨與洋貨的投入廟會,也反映出物資交流范圍之廣泛,并有經濟史方面的研究價值。景日畛認為:“國家太平,聲靈四訖,則行旅通,重澤至,山珍海錯,俱以錦繡盛之。”他很明白,國家的安定,和平的環境,對于發展經濟是十分重要的。
中岳廟會,一直保留至今。每年農歷的三月和十月,從初五至十五,十天的廟會,每天有上萬人至五、六萬人來趕會。廟內廟外,車馬如流人如潮,有時還有幾臺大戲或雜技助興。趕會的人,除了來自相鄰各市縣之外,還有外省、市商界參加,北京的文藝團體,也曾來廟會獻藝。
我們登上氣勢雄偉,形似天安門城樓的天中閣樓臺。這時迷霧早已散盡,大地格外明麗,放眼展望,對面的玉案山,東之牧子崗,西之望朝嶺,背面的黃蓋峰,均歷歷在目。廟外貨棚、攤點成排成行,首尾相連。煙酒糖茶、百貨布匹,以及各種小吃和民間工藝品應有盡有,人來車往,熱鬧非凡,廟內香煙繚繞,爆竹聲一陣高似一陣。善男信女,成群結隊向廟內涌來。有的在宏大的廟院內游覽,觀看蒼勁高大的兩千多年古柏,欣嘗雕刻精湛的石獅、古碑,有的用手撫摩著九百多年前鑄造的,形象威武的鐵人,有的用紅線繩掛到鐵人臂上。這是群眾的信仰,摸摸鐵人,就能長得如鐵人一般結實,把鐵人身上掛過的紅線繩帶回去,給兒孫系上,孩子就能長命百歲!我們看到更多的善男信女,身佩紅線繩,手持香燭,面帶喜色,神態莊重地朝寢殿、御書樓、神州宮等殿堂走去,準備朝拜中岳大帝、玉皇大帝等圣像,祈禱國泰民安。
中岳廟位于嵩山東麓,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至207年),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游嵩岳時,令祠官加增擴建,以后歷代均有增修重修,宋末至清初屢有廢興,清乾隆年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現存廟制基本上保留著清代的規模。現有殿、宮、樓、閣、坊、亭臺、廊廡、門庭等古建筑四百余間,漢、唐、宋、金、元、明、清古柏三百三十五株,(內有漢柏三人至八人合圍的四十七株)有的古柏千奇百狀,酷似各種動物形態,因而被命名為猴柏、臥羊柏、獅子柏、鳳尾柏等等。這些古柏雖年代久遠,但枝葉旺盛。
中華門外兩側,立有刻于東漢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的翁仲,是漢代雕刻藝術和衣著服飾的真實寫照。中軸線建筑共十一進,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圣門、化三門、峻極門、嵩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從中華門至御書樓,全長1.3華里,面積十萬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廟宇建筑群。? 東西兩側現存的依次有:東朝亭,古神庫、四岳殿臺、廊廡、御香亭、御帛亭。兩側附屬建筑還有太尉官、火神宮、神州宮、祖師宮、九龍宮。背面黃蓋峰上尚有黃蓋亭(原有中岳行宮,已毀廢)。
古神庫在崇圣門前東側,于公元969年,經宋太祖趙匡胤重修中岳廟時,將原有損壞神像埋于此地,故名神庫。清乾隆年間重修,并在原庫址蓋上房屋,以表敬意。四個鐵人站立在神庫四角,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鑄造,高三米許,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嚴,栩栩如生,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鎮廟鐵人”,是研究宋代冶鑄藝術的實物資料。(據傳說是隨岳飛抗金兵的四名道士。)
峻極門前左右相對,四個磚石結構的臺子,臺上原建有歇山式殿房,稱為四岳殿。(東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殿內供有風、雷、雨、云神象。四岳殿加上中岳廟本身恰是五岳,象征“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觀念。殿堂早巳倒塌,僅存平臺柱基和石欄。
中岳大殿,又名峻極殿,是中岳廟最大的殿宇。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面積920平方米。殿內頂棚雕有游龍天花板,一九四一年被日寇投彈墜毀,現僅存中間盤龍藻井,昂首上拱。玲瓏可愛,巧奪天工。現國家撥款數十萬元,正在修葺大殿上蓋。前面為透花欞子門,整個建筑高大雄偉。殿中間神龕內塑有高五米多的中天王像(唐開元初封號)經歷代帝王加封為崇圣大帝、中天王。龕外兩側塑有姿態雄偉的鎮殿將軍,左為方弼,右為方相。東殿角懸架著明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鑄造的千斤鐵鐘,西邊有大鼓,殿后立一坎字三碑,包含坎屬水象,水能滅火的宗教信念。
寢殿神龕內,有中天王和天靈妃塑像,兩端設有木榻,上放中天王睡像,榻旁有天靈妃著衣陪坐,俗稱睡爺爺坐奶奶。
廟中古碑甚多,從漢以來,除缺五代石碑外,漢、唐、宋、金、元、明、清直至民國年間的石碑皆有,共有九十九通。其主要的有:
中岳嵩高靈廟之碑:是道教立碑之始,為歷代金石家所推崇。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筆調樸實健捷,額下鑿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園孔,碑頭線雕蟠龍圍繞盤護,與后代碑碣制式迥然不同,是中岳嵩山一帶現存最早的石碑。碑文記載寇謙之修廟傳道經過,對研究魏碑書法,具有很高的價值。
宋代黃庭堅五言詩碑(行書)。
元代圣旨碑:刻于元順帝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此碑文系元惠宗妥歡貼睦爾用蒙古語親口下的圣旨,用漢字寫出,文中還有伊斯蘭教徒的波斯語音譯以及宗教用語和其它特殊詞語等,不易理解。語意略為各級官員軍人,對中岳廟的一草一木,要嚴加愛護,不得損壞。
宋、金重修中岳廟四大夫碑(普通稱四狀元碑),位于崇圣門東西兩側。碑制宏大,石赑質座雄健。
石幢:幢身為八角棱形,下為仰復蓮花須彌座,上飾石雕寶珠幢剎。幢上刻有宋仁宗趙禎“御制中岳醮告文”,字跡俊秀。石幢源出于佛教,見諸道教官觀的石幢為數不多。
五岳真形圖碑:廟內現存兩通,分別為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萬歷三十二年(1604)刻立,碑上按五岳座落方位,雕刻篆字體樣的五岳圖,圖下面刻記五岳演義性的傳說。
太陽從望朝嶺上隱退,夜色已經來臨,廟會上熙熙攮攮的人群早已散去,廟院內仍有成群結隊的香客游人。忽聽院后琴聲朗朗,人聲鼎沸,筆者不解其因,便往北漫步,探其緣由。原來在御書樓和寢殿等處,集滿了上百的香客,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婦女信眾。她們有的圍坐殿內,手持自制的木魚、銅鈴,齊聲高誦真經,有的在殿外焚金爐前燒香祈福。廟內為了照顧留宿香客,準備了開水、鋪草,免費招待。
古老的民族,古老的習俗,古廟的勝跡,廟會的盛況,令筆者浮想聯翩,并領悟到,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深得民心的,只有全面貫徹執行,才能使炎黃子孫攜手并肩,在這古字上起步騰飛!(原標題:游廟會話中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道教協會 作者:陳雄群 孫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