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的魏義民老人,是全國已知唯一掌握“猴加官”這一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老人擁有的這門技藝,先后入選鄭州市、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非遺”的廣為宣傳和備受重視,老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猴加官”是一門怎樣的技藝?7月31日,記者來到管城區紫荊小區,采訪了魏義民老人。
現場 小小陋室藏有民間絕活
雖然事先有心理準備,但敲開魏義民老人的房門后,記者還是被屋內的簡陋所震驚。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水泥地面,上了年頭兒的小紅桌子,破舊的椅子和小板凳……唯一讓人愉悅的是籠子里鳴叫的小鳥,似乎在歡迎罕見的來客。
老人正在用膠泥制作臉譜,盡管房頂上的吊扇呼啦啦地響著,身穿背心的老人因為手上活計的精細和精神過于專注,還是一直出汗。“前幾天熱得根本干不成活,今天勉強,趁著這個時間趕緊做一些。”魏義民老人停下手里的活計說。
猴加官,又被稱為會動的“活泥猴”,起源于舊時戲曲開場或在演出中遇顯貴到場時加演的舞蹈節目。由一個演員戴假面具穿紅袍﹑皂靴,手里拿著“天官賜福”、“指日高升”、“一品當朝”等字樣的布幅逐次向臺下展示表示慶賀。在清朝時期,書上對它的記載是“猴財”、“猴富”、“猴壽”、“加官”。它是舊時小孩的玩具,有祝福、祝愿的意思。
作為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猴加官在中原地區流傳了近300年,是豫中地區獨有的民間特色工藝品。泥巴做成的猴頭猴臉和京劇臉譜,猴身粘著染了五彩顏色的“猴毛”,釘上一指寬的布條做成胳膊和腿,一根細線系住猴頭,兩根細線分別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一張京劇臉譜相連,然后一起綁在木棍上。抖動木棍,就會看到表演了。
經歷 兩次重拾少年技藝
魏義民出生于1927年,為土生土長的南陽人,在他兒時的記憶中南陽街頭每逢年節都有賣猴加官這種玩具的,而猴加官在魏老的祖父一輩便有了。他在14歲的時候,拜附近村莊一位聾啞藝人為師,因為技藝精湛,更兼創新,頗受師父器重,得以領頭制作。
后來日本人占領南陽,加上又遇災荒年,人們紛紛逃難而去。1949年10月,魏老回到鄭州,工作、結婚、生子。魏老在城市里開始了新的生活,年少時的這門手藝慢慢地被忙碌的生活掩蓋了光芒。
1980年,老人退休以后,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六口人,經濟非常緊張。有一天,老伴突然想起,很久以前他曾經提起過的“猴加官”,便問他還會不會做。荒廢了幾十年的手藝,要不是刻骨銘心,可能就想不起來了。最開始,工具不全,做了半個多月也沒做成,后來終于成功了。
“夏天我就在家里做,等到過年的時候老伴帶出去賣。”每年春節能賣掉千余個,得來的錢讓本來緊巴巴的生活有了些滋味。那是魏義民老人最快樂的三年,依靠自己的手藝和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后來老伴生病,他也越做越少,待到老伴去世,他的生活也暗淡下來,提不起勁兒,猴加官這門手藝再次停了下來。
2004年河南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在熟人的帶領下,他帶著‘寶貝猴子’來到了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學會。“好幾十年沒有見到這個東西了!”工作人員一看,驚喜極了,當時就吸收老人為省民間藝術家學會會員。于是老人重拾手藝,并于次年獲得了國家專利。
2007年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老人制作的猴加官摘得金獎,讓老人又有了精神頭兒,創作勁頭一發不可收。老人還用每次做猴加官剩下的泥巴捏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作品。有常見的白菜、蘿卜,栩栩如生,上面還趴著一只蛐蛐,妙趣橫生。老人說,這些都是靈感來時順手捏的,算是配“猴加官”這朵紅花的綠葉吧。
感慨 “讓更多的人看到、喜歡、收藏,就是對這項手藝最好的保護”
在每一個精彩的“非遺”項目背后,往往連帶著一個感人的保護人的故事。魏義民老人也是如此。老人說,多年來一直靠著他的退休工資勉強支撐著生活開銷和制作“猴加官”的成本。偶爾有知道的人,會找到家中買幾個。參加一些活動,偶爾會賣出幾個。
“猴加官不是沒人喜歡,就上個星期,電視臺要拍攝節目,和人民公園協商,準許我在里面擺攤,結果拍攝紀錄的20分鐘里,一共賣出去了13個。一位老太太激動地說,好幾十年沒有見到這個東西了,歡喜得很,給家里所有的小孩子每人買了一個。”
“和我一起學習的還有兩個師兄弟,但他們現在也都去世了,全國會這門手藝的只剩我自己了。這門手藝要是絕了,老可惜。”老人拿出了他的證書、獎狀。“政府和相關部門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喜歡、收藏,就是對這項手藝最好的保護!”
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魏義民老人嘆息道:“我年齡大了,也沒有幫手,不可能像年輕一些的傳承人那樣做大做強。能帶出幾個稱心的徒弟,就算安心了。”
魏義民說,不久前剛收了兩個徒弟,因為天氣太熱,自己身體也不好,想等立秋天涼快了,就把他們倆叫過來,好好教。“希望年輕人能開拓出新的路子,找到有效的保護方式。只要有人真心喜歡,愿意傳承下去,我就教,也可以把專利轉讓給他。猴加官這門手藝沒在我這兒斷掉,總算對得起老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