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瀏覽信息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2016/9/19 12:17:53 點擊數: 【字體:

    他在書法藝術上潛心砥礪,運筆嫻熟;他精于篆刻,木、石、金、玉、瓷各種材料皆能于方寸間下刀如有神。他勤于藝,敏于思,每一幅書法篆刻作品都充滿著氣韻生動的活力,給人一種獨特的美和藝術上的享受。雖年至花甲,但仍神采奕奕,在書法篆刻道路上闊步前行,他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州大學書畫研究院秘書長,當代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甚喜愛 故沉迷

    “少時即愛書法、篆刻,遍臨諸帖。隸習漢碑,楷習顏柳,行習三王,小篆習趙叔儒, 金文習毛公鼎。尤喜金文,精于篆刻”,越來越多的書法愛好者認識了這位涉略廣泛的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興趣是事業成功的最大動力”,“有興趣,就有動力、有時間”。傅偉華大半生都沉迷于書法篆刻,自然是源于內心最真摯的喜歡。

    傅偉華出生在農村。年幼時,每到春節,他的父親都會像其他村民一樣于寒冬深夜前往鄰村會書法的老師家求寫春聯。那時,他的內心就對書法充滿了渴望。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書法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沒有老師,沒有字帖,傅偉華就于上下班路上觀察每家每戶門上貼著的出自那位老師之手的春聯,回到家中再根據記憶臨摹。雖無人指導,卻也把字寫得有幾分味道。后來又有幸得到書法家唐玉潤、張子仁的指點以及書法教育家王建國的教導,勤學苦練,傅偉華的書法水平不斷提升。

    源于對書法的沉迷與追求,傅偉華經常會放下所謂的面子,忘卻自己的年齡,與年輕人切磋心得。2002年,46歲的傅偉華在一次活動中看到一幅好的行書作品,出自一個比他小十幾歲的年輕人之手。為了和這個年輕人探討行書之道,傅偉華就專程找上門,與其促膝長談。在傅偉華看來,書法藝術水平的高低與年齡并無多大關系,對于書法水平比他高的人,他都愿意向其請教。

    “寫字容易,寫一手好字也容易。可真正把字寫得有內涵,有味道,有神韻就不容易。不知要讀多少書,觀多少物,悟多少事,費多少紙,用多少墨,扔多少筆,如果自己不是真正的喜歡,可能早就放棄了。”因為喜歡,所以始終堅持;因為深愛,所以沉迷其中;也正是這份喜歡,讓他在書法世界里漸入佳境……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不驕躁 無止境

    傅偉華書法作品先后入選全國第二屆篆書作品展、全國首屆“西狹頌”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三蘇獎”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鐵人杯”書法篆刻作品展,成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后,他更是給自己立下了新的標桿。

    傅偉華將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證書形象地比作一張門票。在他眼中,這張門票僅僅說明當時的水平能夠登入書法藝術的大雅之堂,而如何能夠占據顯眼的位置,依舊需要不懈的努力。所以,他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更加刻苦的鉆研,除了每天堅持寫字四五個小時,還廣泛閱讀書籍,力求通過書法理論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作品。

    金文是傅偉華的最愛。在其書桌上有兩本書很顯眼,一是《中國篆刻大字典》,一是《金文藝用字典》。稍顯破舊的扉頁,殘缺的頁腳,可見這書被主人不知翻閱過多少回,查閱過多少遍。在進行金文創作時,所選文字均要求要有出處。力求文字準確的同時,傅偉華還根據自己的所觀、所學、所悟,秉承“物象構思、相背相向”的原則對文字進行調整,使所書金文結構內收外放、百態爭艷。通過濃、淡、干、枯的墨色變化使其更具觀賞性,既不失古人神韻,又具備時代特色。一氣呵成,揮筆立就,看似簡單的創作過程,背后卻有著平日里千百遍的識記。

    雅俗共賞是傅偉華對書法篆刻創作的不懈追求。他的老師曾對他說:“這種為了生計的本領不要丟,大眾需求就是市場,你可以兩條腿走路,生存和發展同步走。”從那時起,傅偉華就開始思考,“真正從事藝術的人是不是不但要具備對高雅藝術作品的創作能力,同時又有對雅俗共賞藝術作品的創作水平,高雅的藝術作品是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而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則更能體現自身的綜合素質。”從2013年其作品第四次入展國展后,他對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2016年,他的部份書法 、篆刻作品被中國郵政總局中國國際集郵網選作“中國當代書法名家”郵票素材,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向全球發行。在眾多名譽面前,傅偉華不斷的調整自已的心境,沉淀自己,檢討自己,看差距,想不足。他的頭腦十分清醒,榮譽只能代表過去。
 
    “不要說你的字有多好,水平有多高,不通過起早貪黑,千錘百煉,臨帖千遍,廢紙三萬,想有成就,其實就是在說大話,反正我覺得,我還在路上。”這是傅偉華對自己的寄語。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思與索 破瓶頸

    傅偉華說:“書法練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簡單地寫字,而是追求一種味道和靈魂,使人看過以后,能感受到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或許這是規律使然,在這之前,很多書法家便會遭遇瓶頸,如果不能突破瓶頸,書法水平也就停滯不前。

    善于思索,敢于思索,是傅偉華的一貫特點。為了便于研讀,他在住所的墻上固定一塊兩米多的板,板上釘一層鐵皮,鐵皮又覆蓋毛氈,寫好作品以后,就用吸鐵石固定在板上,坐著看,躺著看,不斷琢磨,找到需要改進之處,然后重新創作,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將自我完全融入作品是一種有效的提升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傅偉華還通過觀察一些物象來找尋靈感。線條簡約的體育標識,動感十足的動物世界都能觸發他的感受,就連一棵花樹也能使他思緒萬千。陪同妻子游公園,妻子聽戲,他就在公園里閑逛,看見公園里的紫藤花樹,花藤纏繞,花開荼靡,讓他不禁沉迷其中:交織處,力量盡顯;伸展時,無拘無束。多么像書法創作時的字形構造!這種無意間的靈感收獲讓傅偉華很是欣喜。

    君子行健,筆耕不輟,靜坐冥想,動亦常思。年過六十的傅偉華依舊讓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躍。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傳經驗 指迷津

    多年的書法學習,使傅偉華對書法有著獨到而深刻的理解。

    在他看來,學習書法,沒有門檻。有心者,事竟成,只要有興趣,能堅持,任何人都可以寫好字。

    傅偉華認為,肢體動作對書法、繪畫的風格有一定影響。王羲之懸腕揮灑,《蘭亭集序》一氣呵成;顏真卿坐碑懸臂,《勤禮碑》舒展開闊;康有為深諳懸腕之法,故有“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傳世。這些書法大家風格迥異,跟他們創作時肢體動作的不同有一定關系。當練習書法到某種程度,肢體動作就固定下來,從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傅偉華認為:寫好字,就是能夠駕馭好紙、墨、筆。了解不同紙質的性能是寫好字的前提條件。駕馭墨,就是把握好墨與水的比例。著名書法家王鐸就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墨的濃、淡、干、濕,在其草書中用得恰到好處,變化無窮,作品具有極強的運動感。

    人們常說,善書者不擇筆。傅偉華則認為真要寫出一副好字,就要善擇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書法。

    專注于提升境界的同時,也不忘關愛指點年輕人。傅偉華經常把自己的作品拍照后上傳到微信等社交平臺以便于愛好者觀摩、學習,還會通過發小視頻的方式指導他們的執筆、運筆等動作。

    在傳授學生基礎的書法要領時,傅偉華還屢次強調要從根兒上學。書法家張子仁曾對他說“書法是一棵參天大樹,要學就從根兒上學。”這一句話對其影響頗深。所謂從根兒上學,就是專注臨摹古帖。臨摹古帖并不是對近代人、現代人作品的否定,而是重在對其進行觀摩思考,汲取藝術上的營養。

    在他的親自指點下,年輕書法愛好者們獲益良多。看到更多的人因為自己而愛上書法,取得進步,傅偉華亦深感欣慰。        

    一片癡情付翰墨,筆耕不輟在途中。不變的追求,前進的腳步,耳順之年的傅偉華依舊將自己定位為:“我還在路上……”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傅偉華書法作品
 
一片癡情付翰墨 筆耕不輟在途中——記書法篆刻家傅偉華

傅偉華書法作品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