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松偉:就愛鈞瓷那味道
2013/3/29 9:14:5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早就見過崔松偉,雖沒有采訪過卻一直關注著。前段時間,一座神垕鎮最大的鈞瓷煤燒窯爐誕生,使記者再一次關注到崔松偉。
“鈞瓷人”都知道“生在成型,死在燒成”的俗語,因此,對窯爐的摸索也一直在各個窯口進行著。崔松偉的這座窯爐便是探索階段的一個成果。
5月19日下午,在神垕鎮錦豐源鈞窯,記者見到了總經理崔松偉。話沒說兩句,記者就急迫地想要見到那座窯爐。窯爐位于院落的最里端,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奇特,而進入爐內,確實感覺不小,兩個人進去還是很寬綽。窯爐內部由耐火磚砌成,火膛在兩端。和傳統窯爐不太一樣,這個爐膛呈橢圓形。崔松偉告訴記者,這座窯爐容積為9立方米,大小造型裝滿可達160件。他特別告訴記者,這種橢圓形的曲線,比傳統的圓形曲線更利于火焰的流動,這也是自己長期摸索后的嘗試。他很自豪,因為5月11日的盛大開窯儀式,標志著這種摸索已經成功了。
對崔松偉的了解并不僅限于這座窯爐,因為對于鈞瓷收藏者來說,許多人知道崔松偉,是因為他的鈞瓷。玉潤的釉面、豐富的窯變這些煤燒鈞瓷的特點,在崔松偉的鈞瓷作品中,體現得非常淋漓。如今在鈞瓷界,氣窯成熟的燒制技術,使鈞瓷的成型和燒成變得相對容易,大大提高了鈞瓷的成品率。同時,一些鈞瓷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氣窯達到煤窯燒成的效果。因此,一直堅持煤窯燒制并達到一定規模的鈞瓷企業并不多,錦豐源鈞窯算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家。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鈞瓷藝人的選擇與堅持,不過,選擇和堅持之后卻不盡是喜悅。
每個神垕的“鈞瓷人”幾乎都是從小就浸潤在這樣一種瓷的氛圍之中,可選擇卻不盡相同。崔松偉很小就接觸陶瓷,自己做過日用瓷,2000年才開始建廠做鈞瓷,這便是錦豐源鈞窯的前身。但從一開始崔松偉就選擇了煤窯燒制,他說,他喜歡那種鈞瓷的味道,厚重、有看頭,那種釉色仿佛由里而外一層層涌出。
的確,那種味道在崔松偉的鈞瓷作品中很濃郁。當代的鈞瓷如果說來源于宋鈞,不如說來源于清末民初的盧鈞,或者更確切地講是來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恢復階段的鈞瓷。為了那種味道,崔松偉選擇了當時禹縣鈞瓷二廠的釉料配方,它的最大特色是釉色玉潤,“似玉非玉勝似玉”便是對它的評價。不過,最美的風景往往在最險的地方,鈞瓷二廠的釉料配方對燒成要求非常高,燒成難度大。它的燒成范圍很窄,溫度高了,流釉過足成殘品;溫度低了,出現生燒,釉色飽和度差,成次品,因此成品率很低,只有10%—20%。崔松偉希望自己的選擇能夠成就鈞瓷之美,以煤窯燒成和鈞瓷二廠釉料的結合來實現自己的心愿,但這條路卻走得如此艱辛。剛建廠時,幾乎窯窯不成。鈞瓷“十窯九不成”對崔松偉來說,一點都不夸張。即使今天,技術相對成熟,但每次開窯他仍是忐忑不安。每月初一、十五,崔松偉一定要拜拜窯神,懷著一種肅穆的心情,期盼著奇跡。而每次點過火,他都坐在窯爐外,開始了漫長而緊張的等待。那種情緒,不知道要通過哪種方式才能發泄出來。如果今天住火,爐內溫度太高看不成,那第二天5時,崔松偉會準時出現在窯爐前,一定要搬出兩柱看看,看后才會對窯爐溫度高低、鈞瓷成色、成品率心里有底。雖說一切都成定局,但這種急切的心情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會安定,這就是“鈞瓷人”。在他們的心中,鈞瓷如神一般,他們是在完成一種神圣的儀式,周而復始,執著如始,從不懈怠。也許我們不理解,換一種方式不就可以了嗎,把對神的供奉換成一種生活方式,一切都不會如此艱辛了。不過,這是崔松偉的選擇。他告訴記者,做鈞瓷這么久,每次開窯他只有兩種表情:一種是沮喪,一種是嘴咧得合不攏。
煤窯燒制的堅守,原生礦石的選擇,這是保持鈞瓷味道的物質基礎,但卻并非說說那么簡單。從建窯伊始的5立方米窯爐到今天的9立方米的窯爐,從圓形窯爐到橢圓形窯爐的改進,從直接排放煙塵到經過除塵處理,其中經過多少次的摸索,有多少次失敗,又有多少次成功,估計崔松偉自己也難以計數。他近10年的鈞瓷生涯,甘苦只有自知。他告訴記者,從燃料到釉料,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個門檻。尤其是近幾年,由于開采過多,神垕鎮附近一些地方釉料已近匱乏,必須重新找一些原生礦石替代。他多方打聽,跑到魯山、汝州交界的地方,一去就是三四天,大部分都是在山上轉,找原料。取料之后,還要經過幾個月的試制,成功之后,才能找人開采礦石,再運到神垕。像這樣來來回回,不知要跑多少趟,不知要多長時間,而這也許才是其中的一部分。不過看到一件件鈞瓷在窯爐里脫胎換骨,崔松偉依然合不攏嘴,那種艱辛早已蕩然無存。
采訪崔松偉,讓我們更真實地看到了一個“鈞瓷人”的堅守。崔松偉這樣說,愛這一行就要干好,但老覺得燒出來的鈞瓷不滿意。也許能堅守,便是因為總想燒出更好的鈞瓷。不過,對崔松偉的鈞瓷作品,收藏者卻是非常滿意。哈爾濱的李家旺,是鈞瓷圈內出了名的“鈞癡”,每次到神垕,錦豐源鈞窯是必到之地。而天津、北京的許多鈞瓷收藏者,也經常會到錦豐源鈞窯,因為他們也喜歡鈞瓷的那種味道:那種玉潤的質感,那種煤窯燒成的厚重,那種由內而外的涌動。而這種味道,便是崔松偉的追求。
當我們欣賞到鈞瓷之美時,是否能感受到其中“鈞瓷人”的情感呢?它的美不單是物化的結果,更是“鈞瓷人”心血的渲染。有人會說,鈞瓷是一把泥。的確,它的前身是一把泥,它的后世卻是煉獄般歷練之后的升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作者:趙霽虹 20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