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瀏覽信息

泥土“捏”出的文化產業——探訪柘城“泥人李”

2013/6/4 12:15:13 點擊數: 【字體:

泥土“捏”出的文化產業——探訪柘城“泥人李”
 

“豬拱門”是李秀山最近根據農村生活創作的作品,驚慌的豬、手持木棍的婦女和可愛的小孩,讓人感受到了生活氣息。

以泥土為原料,以生活為原型,小小的泥塑作品,卻能化腐朽為神奇,并走上了文化產業的大舞臺。

“泥人李”的泥塑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原泥塑特征,所塑造的人物飽滿質樸,線條渾圓富有彈性,構圖簡練,制作手法嫻熟,具有傳統性、夸張性和生活氣息,出神入化。

2005年8月,北京博物館和中央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呂濟民教授來到柘城縣遠襄鎮南街村考察,對該村李廷芳、李秀山父子的泥塑作品大加贊賞。呂教授說:“柘城的‘泥人李’簡直能和天津的‘泥人張’媲美。”他欣然寫下了“奇技藝高”的題詞。

在柘城縣遠襄鎮,有一座別樣的建筑物分外引人注目,這就是李秀山泥塑藝術館。

初冬時節,遍地蒼涼,可在李秀山泥塑藝術館里,看著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泥塑作品,卻讓人感覺到生活是那么充滿生機與活力。

你看,孝順兒背娘趕集神采飛揚,夾著香煙、蹺著二郎腿的媒婆口若懸河,挑著擔子走村串巷賣香油的老漢舀起一勺香油,遞到一個來買香油的老漢鼻子前,神情活靈活現……藝術館內,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中一件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制作而成的作品《搏》在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上獲得銀獎。

這個藏匿于鄉間的藝術館,珍藏了李廷芳、李秀山、李亞偉祖孫三代泥塑傳人的300多件泥塑精品。該館是目前我國首家個人泥塑專業藝術館。目前,“泥人李”泥塑藝術已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耍貨”到藝術品

說起泥塑,只要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可能都不會陌生。因為泥塑只是孩子們的玩具,用農村的土話說叫“耍貨”。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泥塑已經不再僅僅是小孩的玩具,它更多地承擔了人們對往昔的追憶,點綴著人們的生活。泥塑藝術開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作為一張名片,展示著古老而燦爛的中國農耕文明。

“泥人李”的第四代傳人李秀山,年過六旬,是柘城縣遠襄鎮的一個農民,由于受爺爺、父親的影響,李秀山從小便迷上了畫畫和“玩泥巴”。李秀山的父親李廷芳曾拜商丘著名民間泥塑藝人曹繼先為師,學習泥塑工藝,師徒參與了火神臺等廟宇寺院的大型泥塑創作。

“在我記事的時候,泥塑已經不時興了,我們家的泥塑當時主要以佛像為主,擺在大小廟宇里。”指著一個新落成的關公像,李秀山仿佛又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1973年,李秀山進入商丘師范學校美術進修班學習。之后,李秀山開始跟著父親正式學習泥塑。經過潛心苦練,李秀山掌握了泥塑工藝的基本技法,開始以捏泥塑為生。“其實我真正開始做泥塑是在1997年,因為那時政策都開放了,民間藝術允許搞了,創作沒有限制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十年的刻苦學習,李秀山的泥塑作品因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和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形成了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藝術特色。

李秀山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農村,所塑人物飽滿質樸,線條渾圓而富有彈性,構圖形式簡練,制作手法嫻熟,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作品《歡天喜地》以農村結婚的情景為主題,頭頂紅蓋頭的新媳婦在伴娘的攙扶下,一派喜慶熱鬧迎親景象。李秀山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對農村生活有感觸,我就從這上面找題材。”

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也讓李秀山的泥塑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大獎,作品《搏》榮獲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作品《炎黃二帝結盟》榮獲第四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2005年,他創作的民俗生活題材的婚喪嫁娶系列及古代民間故事、民間傳說系列等頗受專家好評;2007年,“李秀山泥塑”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同年,李秀山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大使。

如今,李秀山的兩個兒子都繼承了他的泥塑傳統手藝,就連他的年幼的孫子、孫女也能露上兩手。

從“窮人活”到規模經營

其實,李家開始并不是做泥塑的。“泥人李”的第一代掌門叫李茂功。他13歲開始學習雕花木匠工藝,在清嘉慶和光緒年間聞名于商丘周邊地區。但那時候藝術不值錢,連糊口都困難,他穿的棉襖都露著套子。李茂功的兒子李廷芳自小耳濡目染,也掌握了雕花技藝。但由于賺不到錢,李廷芳把目光投到了其他行業。 那時候,建廟宇非常興盛,兩三公里遠便有一座廟。李廷芳發現,為廟宇里塑神像很吃香,有心計的他便留心尋找老師。當時,有個搞泥塑的師傅叫曹繼先,徒弟收了幾十個。李廷芳去拜師時,他已經70多歲了,不愿意再收徒弟。后來通過熟人多次說合,李廷芳才如愿以償成為他的弟子。

李廷芳學捏泥人后如魚得水,很快掌握了各種要領,3年后學成出師。他帶著全家人開始了泥人制作,并兼顧竹馬、旱船、龍燈、戲劇服裝的制作,很快就干出了名氣,被人譽為“泥人李”。

而自從李秀山做泥塑開始,就已經把泥塑作為一個產業來經營。

“現在塑造一個大型神佛像要七八千元,我們手里的活已經排了好幾個。”李秀山說,現在天氣轉冷,就不再塑造小泥塑,都是在做大型神佛像,收入十分可觀。比如修一個廟,要安排幾尊大神,僅這些神像下來,就會有兩三萬元的進賬。用他的話說,現在他們把神像修繕作為主要工作,也是要“用文化養文化”。

“因為老輩子都搞這,我們做工精致,建大型廟宇的、修繕神像的都會來找我們,以前我們主要就是以這個為生活。”李秀山告訴記者,但是,10年前修繕一個神佛像才一兩千元,一個大型觀音才3000元,一個作品至少要月余時間,費時費力,與現在的情景完全不同。

如今,泥塑已經不再是“越做越窮”的手藝,而成為了一門民間藝術,成了“香餑餑”。現在,“泥人李”泥塑作品的銷售渠道多樣,有網上直銷、有政府采購、有禮品批量……僅泥塑禮品一項,每年的收入就不低于10萬元,一個小小的泥塑硬生生地被他們做成了一個大產業。

從“家庭式”到資源整合

隨著“泥人李”的聲名鵲起,作品開始受到國內外收藏者、購買者的青睞,訂單不斷。但在熱鬧繁華的背后,亦隱藏著某些困境。

“現在我們全家人都做泥塑,我的二兒子是中央美院畢業的,兒媳婦是清華大學美術專業畢業的,現在都在家一門心思地搞泥塑創作。因為他們有文憑、有見識,就主要讓他們負責泥塑禮品的創作,泥塑也要與時代接軌。”談起泥塑產業的發展,李秀山欣慰地告訴記者,他已經給孩子們分了工,大兒子李國柱已經做泥塑一二十年,經驗豐富,就讓他負責廟宇這一塊;二兒子李亞偉有學歷,就讓他專門做泥塑禮品開發。而李秀山自己主要是以設計作品為主,他也在不斷創新思路,創作精品,下一步準備專心搞系列泥塑創作,把“泥人李”的牌子做大做強,打出影響力。

李秀山說,以前他們都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創作思路也比較守舊。如今,通過外出參觀學習,只有打破常規,整合現有的資源,全面對泥塑文化進行開發和利用,才能締造欣欣向榮的泥塑文化產業體系。

李秀山認為,當前的泥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產經營方式落后,產品缺乏創新。在生產方式上,至今仍停留于傳統的家庭手工作坊形式,設備簡陋,導致產品生產達不到規模化,不利于走進高檔藝術品行列;在經營方式上,銷售渠道應該更加多樣化,不能只坐等客戶,要全面開發市場。

為此,兩個計劃已經在李秀山的腦海里醞釀許久,并將很快付諸實施: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具體工作是在十八大召開前,到商丘、鄭州、北京等城市做“泥人李”泥塑作品展覽,提高“泥人李”的知名度;二是明年上馬實體店項目,先在商丘、鄭州兩個城市開店自主經營,打探市場后,再擴展到其他城市,在全國各大城市開設“泥人李”專營店。他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家人的不懈努力下,“泥人李”泥塑產業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丘網(2011-11-3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