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瀏覽信息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2013/6/4 12:25:17 點擊數: 【字體:

 商丘報業網訊: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李秀山創作的泥塑作品個個形神兼備、活靈活現。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木蘭紡織》泥塑。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搏》泥塑。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關羽》泥塑。

關注商丘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四  柘城李秀山泥塑

《王亥》泥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這種遺產維持了各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只有它才能夠確保文化特性永存。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評審委員會認真評審和認定,提出了推薦項目共121項,并于2006年11月8日向社會公示。其中,我市有6個項目被列入公示名單,分別為:民間文學類花木蘭傳說、民間美術類柘城李秀山泥塑、民間舞蹈類大仵民間舞蹈、民間戲劇及曲藝類四平調和二夾弦、文化空間類火神祭祀。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民間素有天津“泥人張”、北京“泥人王”和山東高密“泥家村”的稱謂,而柘城縣遠襄鎮的泥塑高手李秀山,被人尊稱“泥人李”。他幾十年間制作出了不計其數的泥塑作品,聲名遠揚。2006年8月,李秀山的作品《搏》獲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并注冊了“秀山泥人李”商標。

  最近,李秀山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李秀山泥塑又登上了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泥人李”可謂是雙喜臨門。

  泥塑源于三代相傳

  李秀山的祖父李茂功從13歲時就開始學木工雕花工藝,到18歲時已聞名于商丘周邊地區。

  李秀山的父親李廷芳如今已是年屆8旬的老人了,他12歲時拜商丘泥塑藝人曹廣仁為師。師徒參與了火神臺、灶冢廟、玉皇廟等廟宇寺院的大型泥塑、彩塑、彩繪創作,所創作的神像留存至今。

  李廷芳師滿回鄉后,繼續進行泥塑創作,并讓全家老少參與制作。他還兼顧民間藝術竹馬、旱船、龍燈、戲劇服裝頭飾的制作,解放后仿制了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1970年,他參與了商丘市中心廣場毛澤東塑像的設計與制作。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廷芳老人想讓兒子李秀山從小學習泥塑,使這門古老傳統的手藝早日后繼有人。但當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社會上盛行破“四舊”,手藝人不吃香,就因為這,父親沒有讓李秀山跟他學。

  1973年初中畢業后,李秀山經人介紹進入商丘師范學校美術進修班,開始了為期1年的學習。憑借濃厚的興趣和不懈的努力,李秀山很快成為班上最優秀的學生,得到班主任、畫家曹天舒先生的賞識和悉心指導,此后有多幅作品在省、市展覽中獲獎。

  1990年,李秀山跟著父親開始正式學習泥塑,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苦練,李秀山終于掌握了泥塑工藝的基本技法和要領。

  當之無愧“泥人李”

   1991年,李秀山承接了玉皇廟“玉皇大帝”系列泥塑工程;1992年,承接了三皇姑廟系列泥塑工程;1994年,承接了河南省老君堂制藥廠李時珍塑像制作;2003年,應商丘市文化部門的邀請,承接了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商丘火神臺的大型泥塑工程。在此期間,來商丘參觀的著名畫家李雪禪等人對他的作品贊賞有加。

  2005年10月,在“商丘文化溫州行”民間藝術展上,李秀山創作的《油》、《出嫁》、《走娘家》等作品成為亮點,傾倒了許多觀眾。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袁汝波看過他的作品后說:“李秀山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民間傳統特色,極富喜慶生活氣息。他運用了現代對比手法,使作品有冷有暖、有陰有陽,具有立體感、穿透力。他是一名實力派民間藝人。”袁教授還欣然提筆,為李秀山題下了“神手泥人李”。

  2005年8月,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呂濟民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史培德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瓊的陪同下,參觀了李秀山的泥塑作品,對李秀山與其父的高超技藝贊嘆不已,稱贊他們的作品完全可以和天津的“泥人張”相媲美,并揮毫題字“技奇藝高”。

   “泥人李”、“泥人張”一脈相承

  其實,柘城“泥人李”同天津“泥人張”是一脈相承。

  據李秀山介紹,其父李廷芳的師爺同“泥人張”的師爺是師兄弟,同拜一個老師學藝。因此,張、李兩家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家的泥塑均以民風民俗為題材。無論造型、神態、著色、肢體語言都有相通之處,都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李秀山的泥塑藝術價值極高,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大膽創新,吸收了國畫甚至西洋畫的藝術營養,使作品更具有張力,更加逼真。他創作的婚喪嫁娶民俗系列、柴米油鹽生活系列、中國“四大名著”人物等大型系列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李秀山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豫東農村,所塑人物飽滿質樸,線條渾圓富有彈性,構圖形式簡練、粗放,制作手法嫻熟。人們所熟悉的人物,經過他三捏兩塑,遠處觀看就像真人一樣。

  2006年8月,李秀山花2個多月創作的泥塑作品《搏》完美地表現了勞動者的力量之美,獲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委員會為李秀山發來了嘉獎令。

  獲獎的同時,有遠見的李秀山已在北京注冊了“秀山泥人李”商標。

  泥塑作品亟待發展

  當記者走進位于柘城縣遠襄鎮李秀山的家中時,看到李秀山一家人正在忙活著,每個人的手上、身上都是泥,院子里幾個大個的泥塑已大致成形,李廷芳老人正在為泥塑構思造型。

  被李秀山讓到屋里,記者看到無論桌子上、架子上、地上全是大小不一的泥人,形態逼真。李秀山告訴記者,他的二兒子李亞偉正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學習,而中央美院的教授們則對李秀山的泥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囑咐李亞偉要繼承和發揚李家3代相傳的泥塑藝術,中央美院還準備在李秀山家設立實習基地。

  李秀山指著窗臺上幾個已具雛形的孫悟空、豬八戒泥塑說,這是他7歲的小孫子捏成的,平時也沒人教他,但這孩子心靈手巧,經常看爺爺、爸爸捏泥人。前幾天他看電視連續劇《西游記》,看完就拿起泥捏起來,全家人看到他捏成的唐僧師徒可愛的模樣都很高興。李秀山欣慰地說,李秀山泥塑后繼有人啦!

  隨著天氣轉冷,泥塑所用的泥會變硬,李秀山說他的泥塑創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現在當務之急是建一個溫室,這樣他才能不受天氣影響專心進行藝術創作。另外,他還要建展覽館,讓更多喜愛泥塑的人來了解、支持李秀山泥塑藝術。他很想把泥塑藝術擴大,但現在的年輕人沒人愿意捏泥巴,他心里很急。不過他相信,有了政府的支持,他的泥塑學校一定能辦起來,李秀山泥塑一定能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丘報業網(2007-01-05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