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我第一次吃川菜,是在優勝南路的四川天府。麻婆豆腐、水煮肉片、毛血旺之類,都是久聞大名初次相見。味道怎么樣?說不清了,那時候太年輕了,鮮有下館子的經歷,沒有評價的資本。只記得絕對是排檔的檔次,但是那辣,絕對地讓年輕人驚艷了:世上有這樣做菜的!最后一人一碗擔擔面,現在記得清楚,當時驚呼其碗之小,其味之妙。從此便以為四川的面就屬擔擔面了。
在后來的若干年中,只要有吃川菜的機會,我都會要一碗擔擔面吃吃,令人驚奇的是幾乎每次都有差異,就是說,學川菜的廚師們理解的擔擔面是十分不同的,唯有辣,唯有碗,比較趨向一致。
其實,四川還有一種面,叫撻撻面。阿僑是個四川女人,在鄭州經營著一家面館。她來自四川雅安,大熊貓的故鄉,人也像雅安的山水一樣,明媚動人。
阿僑的面館在鬧市區的一條小巷子,面朝著繁華的大上海城,背靠著車水馬龍的人民路,僅一樓之隔,卻出奇地安靜。店面不是很大,收拾得清清爽爽。迎門是一扇特色屏風,立刻讓客人領略到蜀地風情:粗大的竹子隨意斜插,上邊掛著從雅安運來的當地特產——大塊的肉干、成扇的排骨、雪白的筍干,趴上去聞聞,有種特殊的香氣。旁邊大麻袋裝的是紅紅的干辣椒、野生菌,窗戶邊一只竹子架上擺放著大玻璃瓶裝的花椒、辣椒、山菌等。整整一面墻上掛滿了鑲著實木框的照片,一幅幅都是蜀地的山水景致,茶馬古道的驛站,雨水豐沛的山川,古老的廊橋,絕壁上開鑿的險路……
撻撻面是這里最有特色的面。撻撻面是四川雅安名吃,它的名字來自它特殊的制作工藝。“撻”在四川方言里是摔、打的意思,可以想見這面的制作中,摔打是不可少的工序。阿僑說,撻撻面的制作中,講究“面用精粉料新鮮,和面加水要看天”,大師傅用上好面粉兌水和雞蛋清,朝一個方向攪拌,反復搓揉,為使面筋道,還要用木槌、木棒反復擊打。和好面后搓成條醒著,等客人點了,取若干條,雙手邊拉邊用力摔打,面團在師傅的揉、捏、拉、拽、疊、扣中,神奇地變成一根根粗細均勻、厚薄相當、白如羊脂的面條。配上山珍、牛肉、雞塊等各式臊子湯鹵調味,就成了一碗碗特色撻撻面。懸掛在墻上的一個個菜牌上,山珍、牛肉、肥腸等撻撻面,香味面、擔擔面、酸菜面、酸辣粉、肥腸粉……價格都在十塊八塊甚至五六塊,相當便宜。
除了面,自然還有蜀地的美味小吃,葷素都極有特色。煙熏排骨和臘肉,都加了特殊的面醬,色澤暗紅,透著清瘦,有種煙熏味道,肥肉不膩,瘦肉不柴,有異香。四川的招牌,夫妻肺片、椒麻雞、泡菜,自然都是有的。要是喜歡素食,來份涼拌竹筍,筍干用水發漲后涼拌,清涼爽口,比鮮筍多出一分筋道。
臨走時,阿僑拍著胸脯保證,她的面,純粹、天然,所用的主料食材都采自品牌,調料、輔料則多取自川藏交界的深山密林,環保、原生態,不含添加劑,歡迎檢測,如假包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