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神州,悠悠故國,怎能追尋中原大地兩千多年前的漠漠風塵如酒春色……
白云蒼狗,慷慨悲歌,怎能訴盡鄭州方圓多少年來的滾滾狼煙悲歡離合……
列國諸侯,爭霸稱雄,一座土城怎能承載這金戈鐵馬千種傳奇萬般風情……
雄踞軒轅之丘、溱洧之濱2700余年、綿延四十五里的鄭韓故國都城,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東周城垣,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城內,鄭公陵墓群、韓王陵墓群、望母臺、武公臺、梳妝臺、宣圣臺等古跡星羅棋布;鄭國宮殿、韓國宗廟、鑄鐵、鑄銅、制骨、制玉、制陶等遺址規模宏大,令人嘆為觀止;“多行不義必自斃”、“背后一箭”、“東道主”、“朝秦暮楚”、“寬猛相濟”等成語,常現古今文中;掘地見母、周鄭交質、舌退秦師、弦高救鄭這些歷史故事,至今婦孺皆知;春秋初霸鄭莊公、一代名相子產、舌退秦師燭之武、愛國商人弦高、律師鼻祖鄧析、法家代表韓非、漢初三杰張良等先人軼事,皆載于典籍史冊之中;鄭、郭、段、京、經、侯、尉、馮、游、韓、何、滎、索等姓氏名族,皆源于鄭韓故國,子孫后裔血脈相連。
這就是鄭韓故國留給后人的深厚歷史積淀。
一座城池與兩個國家興亡
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古人如是說。
歷史上最早的鄭國在陜西棫林(今陜西華縣一帶),開國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鄭桓公姬友。犬戎之亂中,鄭桓公死于國難,鄭武公等人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邑。后來鄭武公用計相繼滅掉了鄶、東虢、胡等國,于公元前769年前后,在溱水和洧水之間(今新鄭市)建立新都,國號仍稱為鄭。為區別西周王都鎬京附近的舊鄭,這里稱做新鄭,一直沿襲至今,這就是新鄭的來歷。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從陽翟(今河南禹州)遷到新鄭,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滅韓,兩國在此立都達539年之久,因此得名“鄭韓故城”。
鄭國揭開了春秋諸侯爭霸的帷幕,韓國傲立于戰國七雄之列,兩國地處中原咽喉之地,四周強國環立,諸侯交相攻伐,有時甚至是13個國家的聯軍兵臨城下。由于戰亂頻仍,鄭韓兩國歷代君主都很注重城墻的修建,故此鄭韓故城規模宏大,巍巍壯觀,在春秋戰國時期僅有楚國郢都和秦都咸陽可與之比肩。
現存的鄭韓故城面積約16平方公里,周長20多公里,墻基寬40∽60米,頂寬3∽5米,高6∽19米,平面呈牛角狀,俗稱45里牛角城。它是世界上同時期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城,是我國唯一的現存地面并且保存完整的東周城垣。自1960年被發掘,先后榮獲第一批“國保”單位和“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桂冠。
鄭韓故城能夠存在到今天,與它有超強的實用價值密不可分。首先就它的選址而言,夾河而筑,環水而就,現存高度一般在6∽19米,直上直下,再加上河水的深度,自成天險,易守難攻。時至今日,鄭韓故城的防御功能依然能夠顯現,若是把守住南關大橋、西關大橋、北城口、人民路大橋、黃水河大橋,你的人車休想逃出城去。由此,我們不能不佩服前人們在選址上的超常眼力,后人有詩單詠新鄭地勢曰:
南對一山夸虎峙,西來三水羨龍環。
鄭韓分茅控此間,龍爭虎霸五百年!
歷經風雨溱洧之畔古城換新顏
風雨滄桑中,鄭韓故城多了幾分凝重和渾厚。這座雄偉壯觀的古城,其中有兩次幾乎是遭到了滅頂之災。
一次是因為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防止六國舊貴族東山再起,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毀城郭,決通堤防。《史記·正義注》說:“毀拆關東諸侯舊城郭”。鄭韓故城的部分城門、城闕和城垣,可能就是這時候被破壞了。另一次是因為日寇入侵。
盡管遭臨一次次劫難,然鄭韓故城依然堅強地聳立,笑看2700年風云變幻,溱洧之水從它身邊滾滾流過……
上世紀90年代,通往鄭州的鄭新路要擴路了,經濟發展和文物保護發生了矛盾,要在以往這一段城墻將不可避免地被拆掉。這一次,新鄭市沒有魯莽行事,而是請示上報到國務院,國家文物局不同意拆除,于是路的另一側就從1958年修筑新密鐵路時留下的缺口修了,中間的這段城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修上亭子,豎上鄭韓故城的牌子,一段即將被拆掉的城墻卻成為了一座城市的標志。
2700年風云變幻再話鄭韓故城
幾座古城池,本是同根生,令鄭韓故城沒有想到的是,世謂位于新鄭溱洧之濱、歷經2700年風雨的它,卻要為本已成定論的爭論犯愁。
如今,與鄭國稍有點關系的古城池,哪怕是鄭國的某個君主或許曾經在那里停留過幾天,都在力爭能夠戴上鄭國都城的桂冠,最不濟也希望魚目混珠,把水攪渾。
揭開歷史的迷霧,真正與鄭國國都能沾上邊的,只有以下幾座城池:陜西棫林(今陜西華縣一帶),是開國君主鄭桓公的始封之地,這個沒有異議;鄭韓故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有出土文物與文獻佐證,這個爭議也不大;現在,關鍵是鄭武公東遷之后,至何時在新鄭定都為止,中間的落腳點在何處,爭議頗大。實際上,稍有歷史常識就會明白,一個國君暫時落腳的地方如果都能算得上是國都的話,談定都還有什么意義?而且鄭國是提前在虢、鄶之地借城十座,先安置了一部分部族。來到中原地區后,很快就滅掉東虢、鄶、胡等國,在溱洧水之間立都,稱為新鄭,史有記載,確鑿無疑。即使鄭武公東遷在新鄭定都之前,有落腳之處,也應該在京襄城。京城城址位于今滎陽市東南約10公里的京襄城村四周。《括地志》載:“京縣城在鄭州滎陽縣東南二十里,鄭之京邑也。”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有“叔帶之亂”,鄭文公迎周襄王居于京,故亦稱京為“襄城”,后世又合稱為“京襄城”。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鄭莊公曾封其弟共叔段于此,稱“京城太叔”,這也是公認的。
《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鄭莊公在滅掉許國時說:“吾先君新邑于此。”指的就是今日鄭韓故城。城內有武公臺,又稱授印臺,位于新鄭市東關鄭韓飯店院內,高約5米,底邊周長約30米,以黏土夯筑而成。明代孫元貞有詩詠武公臺:
武公昔筑臺,拜授天王恩。
東遷樹勛業,殊錫延后昆。
國祚逐運化,遺跡今猶存。
悠悠百世下,不忘周室尊。
新鄭市內今存梳妝臺,相傳是鄭武公嫁女于胡時,鄭姬出嫁時筑臺梳洗打扮之處。位于城北郊閣老墳村西南,現存臺高5米,南北長135米,東西寬80米,地表建筑已蕩然無存。建國后,經文物部門調查發掘,發現臺上有水井和地下排水管道,四周有圍墻基址。
近來,又有人提出“文公徙鄭”一說,其目的還是拉長鄭國東遷后至定都新鄭的時空。其實,此說與新密的古城寨沒有關系,而倒是與櫟邑有關,櫟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帶,是鄭厲公在爭位失敗后的暫時落腳之地。在此他與鄭君子嬰對峙了17年,殺死鄭君子嬰后,與櫟邑的聯系依然還十分緊密,相當于陪都的地位。而鄭文公是鄭厲公的兒子,他對櫟邑的感情當然沒有鄭厲公深,他從櫟邑遷到新鄭,倒也合乎情理。
另外,在犬戎之亂中,一部分鄭國臣民南逃,到了褒國附近,安定下來,也就是今天陜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的南鄭縣。
細考歷史,鄭國都城的所在即明矣!
揭開鄭韓故城神秘面紗的第一人
新密古城寨與新鄭鄭韓故城之爭由來已久,在清代就開始了。
清順治十六年和康熙三十二年《新鄭縣志》均記載:鄭韓故城垣即今新鄭縣城周圍的土城墻。而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本《新鄭縣志》卻依據鄭州張龍甲的《古鄭城考》記載鄭城“在新鄭縣西北二十五里,與密縣接界”。張龍甲認為鄭韓故城已經不存在,其原因是“蓋鄭為韓滅,遂遷此為韓國”。武斷認為“今考六國舊都俱墮為平原,何獨疑于韓乎?故不得古鄭城所在,而妄援春秋古跡于今縣者,多見其刺謬而不合也”。這就造成了鄭韓故城是在新鄭縣城還是在新密古城寨的爭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毀掉關東諸侯舊城郭,究竟鄭韓故城是否存在就成了爭論的焦點,一直難以確定。1960年4月初,鄭州市委指示編寫《鄭州市文物志》時,這個問題再一次被提出來。當時剛剛借調到縣文化館的薛文燦決心要為土城驗明正身。
現已年過七旬的新鄭市原博物館館長薛文燦,創造了許多科班出身的文史專家也難以企及的考古業績:他證明的鄭韓故城和發現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均是“國保”,并躋身“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行列。
為此,薛文燦查閱大量的歷史文獻,反復推敲對比論證,發現《左傳》、《國語》、《竹書紀年》、《史記》、《括地志》等文獻均記載鄭國在溱、洧二水之間。由此認定,新鄭就是鄭韓故城所在地。東漢桑欽著《水經》“溱水”條說:“溱水出鄭縣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於洧水。”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一面注說:“洧水又東逕新鄭故城中……水南有鄭莊公望母臺……”一面卻又注說:“詩所謂溱與洧者也,世亦謂之為鄶水也……鄭城東入洧者,黃崖水也……”把新密境內的“鄶水”誤注為“溱水”,把“溱水”誤注為“黃水”,導致清朝學者張龍甲誤證鄭韓故城即新密的古城寨。
僅僅查閱歷史文獻資料是不夠的,薛文燦又開始實地調查訪問,經過考察對比,他發現新鄭城周圍的土城周長22.5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而新密的古城寨周長只有1.8公里,面積不足半平方公里。新鄭縣城土城內有宮城遺址、鑄鐵遺址、鑄銅遺址、制骨遺址、制玉遺址;有鄭姬梳妝臺、鄭莊公望母臺、鄭武公授印臺、孔子適鄭宣圣臺等遺跡;新鄭縣城南街李家樓發掘出鄭君子嬰大墓,出土文物800多件,青銅器90余件,其中一對蓮鶴青銅方壺屬于國之瑰寶;1930年在縣城向陽街劉拐挖防空洞時出土春秋青銅器50余件,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位于竹園北邊的土城遺址里有春秋時期的夯土層和陶片,文化堆積很厚,而新密古城寨既無一件東周時期的青銅器,也無春秋時期的文化堆積。
1960年6月初,薛文燦的《鄭韓故城調查報告》在《鄭州市文物志》編委會上宣讀后,得到很多文物專家的贊同。隨著調查的進一步深入,新密古城寨即鄭韓故城一說自動放棄。就這樣,經過查閱歷史文獻,實地調查訪問,進行學術討論,終于確認在溱、洧二水之間新鄭縣城周圍的土城墻就是歷史上的鄭韓故城。
1960年7月,鄭韓故城材料逐級上報至中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鄭韓故城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韓故城終于撥開了千年迷霧,恢復其作為我國唯一現存地表而且比較完整的東周城垣的應有歷史地位。【原標題:鄭韓故城 千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