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鄭韓故城

2013/7/11 14:33:58 點擊數: 【字體:

  
    走上古城墻,我們漫步在高出地面10多米的野徑上。眼前枯草連天,古城墻如披了件蓑衣,看上去古樸、厚重、滄桑、斑駁,讓人感覺到一種蒼涼的意趣。周圍的原野安詳寧靜,寧靜得讓人仿佛能聽到2000多年前這城墻下的車馬嘈雜、兵器撞擊。我們行走的是2000多年前古人夯筑的土城墻,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垣。城墻以內,鄭國和韓國先后建都539年,是當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今這里地下“到處是寶貝”,出土的青銅器、制陶遺址、冶鐵遺址和車馬坑享譽全國,被稱為“露天博物館”。“出其東門,有女如云”,循著古城墻頂的野徑,我們來到鄭國東門遺址,古溱水、古洧水依然“清水渙渙”。2000多年前的春天,如云的少女從這里出城,唱著天真爛漫、熱情奔放的鄭風,攜著情哥哥的手,融入無邊春色;我們還可以看到,周游列國的孔子在歡快的鄭國人群中徘徊迷茫,滿面愁容;看到子產、弦高、韓非、張良等古新鄭人,在各自的悲歡沉浮中,無數次從這里走過……

  高高的土墻猶如鄭韓的骨骼,而昔日的人杰則是古國的靈魂,睹物思人,會在剎那間時空倒轉,讓人夢回先秦。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明活力四射、極富激情的歲月。而地處中原要沖的鄭韓故國,更是見證了無數次恢弘的歷史畫面。沿著鄭韓故城的城墻一路走去,我們仿佛走入了《左傳》,走入了《史記》,走入了《詩經》,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新城的“縮水”

    一堵高大的土墻橫亙在我們眼前,看上去沒型沒款了,像孩子們堆的沙堤被水沖刷過的樣子,但殘高10多米、底寬五六十米的土墻仍然只能用巍峨壯觀四個字來形容。這是鄭韓故城的城墻,在春秋戰國時期539年的時間里,這里先后作為鄭、韓的國都,成為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2000多年過去了,鄭韓故國恢弘的殿宇、喧鬧的街市早已煙消云散,唯有這土城墻依然高大逶迤,勾勒著古城的輪廓。

  近些年來,鄭韓故城內制陶遺址、車馬坑等重大考古發現,把人們的目光一次次吸引過來,關注起這個被歲月遺忘的古城,懷念、感嘆往昔這里的繁華和輝煌。

  3月21日下午,記者在新鄭市文物局局長寇玉海的陪同下,來到鄭韓故城的北城墻。巍峨高大的土城墻,向遠處蜿蜒伸展,枯草像件洗舊的外衣爬滿了墻面,融融的陽光中,幾只鳥在遠處城墻的上空盤旋。沿著一處緩坡,我們登上三四層樓高的城墻頂,循著一條野徑往前走,城墻頂厚厚的枯草踩上去很柔和,而野徑旁亂蓬蓬的野棗棵子時不時地扎人。舉目四望,城墻腳下是碧綠的菜地,遠處是鋼筋混凝土建筑群,那是新鄭市。如今的新鄭是一個實力較強、發展較快的城市。但專家說,21世紀現代化的新鄭市,城市規模只有當年鄭韓故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經考古證實,鄭韓故城遺址東西長約5000米,南北寬約4500米。一道南北走向的夯土墻將城市分成東西兩部分,西城為宮城和貴族居住區,東城為手工業者和平民居住區。鄭韓故城的外形輪廓,近似一只不規則的牛角,直到今天,當地民眾還習慣將新鄭稱為“四十五里牛角城”。

  幾十年前,城墻兩邊的農民為了過往方便,在北城墻掏了一個通行的過洞。為了讓我們了解土城墻的堅固程度,寇玉海帶我們來看了看,這里的城墻斷面很清晰,每個夯層兩三指厚,夯窩密集,觸摸時感覺像磚頭般堅硬。2000多年前,古人一鍬鍬堆起土,一下下夯實,平地夯筑起了這么一圈高大的墻,艱苦而龐大的工程完工后,荒原變成了城池,變成了家園,逐漸繁華似錦,富足而安樂。

  春秋初期,中原分布著50多個大小諸侯國,為適應頻繁戰爭的需要,各國設防,城郭普遍出現。經有關部門調查,河南現存春秋戰國城址100多座,其中以鄭韓故城最完整,也最負盛名。在全世界,它也是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垣。

  鄭韓故城的城墻能完好地保存下來,除了當初施工質量好,不是豆腐渣工程之外,還要感謝北邊的邙山,有邙山擋在它的前面,新鄭一帶才沒有被滔滔的黃河淹過。

  鄭韓古國地處中原要沖,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城池多次被攻打,也多次保護和挽救了古國。但這樣高大牢固的城墻,最終也沒擋住中華統一的大趨勢,2000多年前,強大的秦兵秋風般席卷這片土地,繁榮了500多年的都市衰落了。2000多年的歲月抹去了地面上幾乎所有的鄭韓建筑,風雨中唯余綿延數十里的城垣,如古城的骨骼矗立原野,孤獨地懷念著遠去的云煙,久久地、默默地靜觀人世間的興衰榮枯。

    古國的“興起”

    鄭韓故城的選址很有講究。在新鄭采訪期間,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副研究員蔡全法告訴記者,這個城址,是雙洎河(古洧水)和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的三角形高地,在這里建城,供水、排水都很方便,兩條河流還可以充當天然的護城河。在當時,新鄭的八千鄉、龍王鄉一直到中牟一帶,是一片很大的沼澤,叫莆田澤,也可以充當城市防御的天然屏障。2000多年前,歷史上有名的鄭武公看中了這塊土地,但當時這地方屬于鄶國所有,雄才大略的鄭武公打起了鄶國的主意。他命人將鄶國忠臣良將的名字刻在一張盟書上,盟書上寫明這些人幫鄭武公滅掉鄶國后將會得到的好處。一天夜晚,他派人在鄶國都城東門外設了個假祭壇,祭壇上灑了雞血,偽造血盟現場,然后把盟書埋在下面。第二天,得到舉報的鄶國國君命人挖出了盟書,輕易就上了一當,把自己的棟梁之臣全部滅了族,鄶國為之大亂,國都一片恐怖。鄭武公乘機帶兵輕而易舉地滅掉了鄶國。過了兩年,鄭武公又滅掉了滎陽一帶的東虢國,打下了這一帶的地盤,就在這里大興土木,建造自己的國都。

  鄭國原來的封國在陜西華縣一帶,為避西周末年的戰亂,隨周平王東遷,所以這里稱為“新鄭”。站穩腳跟以后,鄭武公繼續施展拳腳,擴大地盤。這次倒霉的是位于偃城的胡國。韓非在《說難》中,詳細記載了這段往事:鄭武公處處對胡國國君友好,并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成了人家的老丈人。有一次開會的時候,鄭武公問大臣們:“我想擴大國土,你們說先攻打誰合適?”大夫關其思很有見識,出主意說,應該先滅胡國。鄭武公一聽大怒:“胡國是我們的兄弟之國,你竟然說要攻打它,為什么?!”下令把沒弄清眉眼高低的關其思斬了。胡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非常感動,對自己的老丈人徹底放了心,把防御鄭國的軍隊調到了其他地方。終于達到目的的鄭武公怎肯錯過機會?他悄悄調動軍隊,發動奇襲,一舉滅掉了胡國。

  鄭武公死后,他的兒子鄭莊公即位,這也是個雄才大略的奸雄,他是各諸侯國中率先與周天子公開對抗的人,他派人搶割周天子地盤上的麥子,并率軍隊與周天子交戰,射傷了他。鄭莊公儼然成了春秋初期的霸主。鄭國的疆域東至周口扶溝,西至鄭州登封,南至許昌襄城,北至新鄉延津。莊公之后,由于種種原因,鄭國在軍事上淪為弱國,但在經濟和文化上仍十分發達。

  在這座古城,鄭國存在了375年。前不久,新鄭考古發現了鄭國國君墓葬群,發掘的幾處墓葬都有大量的殉葬車馬。考古學家的初步勘察表明,這里車馬坑的的規模和車馬數量,可與西安兵馬俑一爭高低。記者看到,發掘完畢的一號車馬坑上已經蓋起了建筑物。據了解,整個墓葬遺址將被保護起來,建成鄭王陵博物館。

  公元前375年,鄭國在經歷痛苦的掙扎后,最終被韓國所滅,韓隨即將國都從陽翟(今禹州)遷往新鄭。我們今天看到的鄭韓故城土城墻,下面是鄭國夯筑,上面是韓國加高加固的。韓國的疆域東至新鄭東馬陵崗,西至陜西商州,南至南陽,北至山西長治。又過了145年,韓國被秦所滅。新鄭從此失去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埋藏在地下的古國繁榮

  除了春秋初期鄭武公、鄭莊公曾強盛一時外,地處中原的鄭韓軍事上很弱小,在四周強國的夾縫中艱難地求生存;但另一方面,這里又是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催生了發達的商業經濟。大規模先進的制陶、鑄銅、鑄鐵等制造業,發達的流通渠道,使這里經濟活躍,國家富足。

  往昔的繁榮,時至今日我們還能感受到:新鄭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數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國都少見。

  多年來,新鄭市馮莊的村民有件煩心事:村東的地里好像有拾不完的瓦塊,犁地的時候很礙事,但老幾輩兒的人都這樣,誰也沒當回事。

  去年10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在馮莊村附近的工地發掘,站長馬俊才下班的時候,看到大型的鏟車正在這里平整土地,出于職業的敏感,他走了過去。令他驚奇的是,鏟車鏟起的黃土中,夾雜著許多灰色的陶片,仔細查看,鏟車鏟過的地方,露出了陶窯的遺址。

  馬俊才馬上制止了鏟車,和村里協商停止平整土地,進行考古發掘。馮莊人也來了好奇心,很想讓考古人員去“探探”,看這塊地下面到底是啥。

  馬俊才開始并沒太當回事,以為個把陶窯遺址,3天就可以解決問題,又去忙“正事”了。但挖著挖著收不住了,內容太豐富了,一個窯址挨著一個窯址,一個作坊連著另一個作坊,只好采用“全面揭露發掘”,就是把整塊土地“刮”去一層發掘,結果“30個3天過去了,還沒挖完”。目前,發掘面積5000多平方米,清理出灰坑、水井、作坊、陶窯數百個。考古人員進行了發掘區周圍地域的初步調查,發現這是一處面積非常大的制陶遺址,面積在20萬平方米以上。

  一個春天的午后,記者來到馮莊村發掘現場,這是一塊舌頭狀的臺地,兩邊都是溝壑,位于鄭韓故城高聳的南城墻外。發掘現場,21世紀的土都刮去了堆在一邊,公元前的地層袒露在我們面前,土色看上去很新,土質平整而堅硬。“一群群”的陶窯、作坊被考古人員精心地挖出了輪廓,場面十分壯觀。“在古代,這是個很大的制陶專業村,每家每戶都是個體戶、小老板。”馬俊才對記者說“這個制陶的遺址沿用了500多年,從春秋早期到戰國中晚期,幾乎貫穿春秋戰國的歷史。這在全國都很罕見。”

  在發掘區的西邊,連片的大坑里,成摞成摞地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陶器,古樸殘缺斑駁,讓記者看得眼熱心跳:這些東西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可都是寶貝,可眼前竟然遍地擱的都是!馬俊才說,這些寶貝,在當時可都是殘次品,由于“質量檢測”不合格,不能進入市場銷售,被就近挖坑埋在了陶窯的附近。2000多年的時光,讓這些殘次品變成了寶貝,由于數量多、品種全,吃飯、喝水、點燈、撒尿等等生活器具都有,所以有人說,依照這些陶器,我們可以想象甚至可以復原鄭韓古國人們的生活畫面。

  查看著古陶窯,出入于古作坊,記者突然有一個疑問,這么大規模的制陶業,制作如此多的陶器,都賣到哪兒?賣得出去嗎?馬俊才的眼睛在鏡片后閃爍著笑意:“你小看鄭韓國都的消費能力了。鄭國的時候,這城里有6萬軍隊,韓國的時候有10萬,老百姓的人數是軍隊的幾倍,這可是幾十萬人生活的城市,沒這么大的制陶業真還不中!”

  后來在新鄭轉悠了幾天,才真切感受到了往昔鄭韓故城的輝煌,2000多年前,這里的制造業規模都很大,正在發掘的北城墻根的制陶官窯,早些年發掘的鑄銅、鑄鐵和制骨遺址,都在上萬甚至10萬平方米以上。

  很難想象,擁有這樣大規模制造業的古城,當時會是怎樣的繁華,按照文獻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今天的人們只能勾勒出一個大致的面貌:宏偉的宮殿、密集的民居、寬闊的道路、熱鬧的市場…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2004-11-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