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敷衍“國保”留千古笑柄 “后周皇陵的重與輕”系列之外一篇

2013/7/11 15:35:56 點擊數: 【字體:


    祝志平先生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駐鄭單位)第一研究室原主任、高級工程師。他是“研究地球”的,與文史不搭界。他之所以退休后對五代史發生興趣,蓋因其出生在郭威故里———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郭園村。他這一發生興趣不要緊,竟然發現有關部門在后周皇陵新立的石碑碑文錯訛迭出。于是,他就不斷地打電話“騷擾”省、市有關部門:“你們是國家干部,我也是國家干部,拿著國家的錢,對‘國保?穴即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不能如此敷衍了事,貽笑子孫!就是給自己的祖宗立個碑,你們也不會這樣干吧?”

  自5月初至今,1個多月過去了,只有人對他的“較真”表示“非常感謝”,沒有人對他提出的問題給予答復。祝志平先生無奈之下,“央求”有關部門的同志:“不信(我所說的事實)的話,你們開車和我一起去(后周皇陵)一趟!”結果,還是沒人愿意與他同行。

  祝志平先生發現的錯訛,足以讓現在的我們噴飯,也足以讓我們的子孫笑話我們無知……

    600字碑文9處錯訛

  “新鄭市人民政府2001年11月11日立于郭威墓東北角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周皇陵’標志碑上,碑文‘郭威墓簡介’只有600多字,卻有9處錯訛:開頭第一句‘后周太祖國郭威墓’之中的‘國’字,顯然是多余的;第二段里的‘及隱帝被希,威立劉 為帝’,不知‘希’字在此是什么意思,是否乃‘殺’字被誤寫為‘希’呢?”祝志平先生氣憤地對記者說。

  “類似的錯誤集中出現在第三段,如‘據《舊五代史·內史·太祖記》’中的‘內’字當為‘周’字,‘記’字當為‘紀’字……區區600多字竟有9處錯訛。我只希望有關部門認真核實,盡快補救,最好把此碑推倒重來,以免留下千古笑柄!”祝志平先生對記者說,“在新鄭市委、市政府撰寫的《周世宗柴榮陵碑記》中,也有不少錯訛,其中‘太原郡候’中的‘候’字顯然是‘侯’字之誤;‘精兵均田’也不符合歷史,柴榮只是解決了勞動者與土地分離的問題,并沒有實行均田制……而立于柴榮墓前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周皇陵’標志碑背面的‘周世宗陵簡介’中說柴榮在‘進軍幽燕途中病逝’也不很確切,其中‘幽燕’應為‘燕云’,柴榮在‘途中’只‘病’未‘逝’,他是在汴京開封駕崩的……”

  “柴榮的墓前有一通落款為‘中共新鄭市紀委檢查委員會 中共新鄭市委宣傳部’的‘黨員干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碑,我想了很久,始終沒想明白立碑者的初衷是什么。柴榮是一代英主,這一點不錯,但在封建社會,廉政不是對皇帝而言,它是對官吏的要求。實際上,柴榮也有很多不合適的舉措:其一是法令過于嚴苛,‘群臣職事小有不舉,往往置于極刑’;其二是其父柴守禮‘嘗以小岔殺人’,柴榮‘知而不問’;其三是曾派酷吏陶文舉‘征殘租于宋州’,‘宋民被其刑者凡數千,冤號之聲聞于道路’。雖然這些問題掩蓋不了柴榮的歷史功績,但把柴榮的陵園作為‘黨員干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是否合適,卻是一個應該嚴肅對待的問題。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宗旨,黨員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這和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思想根本不能同日而語。我是黨員,我不能接受把柴榮陵園作為‘黨員干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的‘創舉’,讓黨員干部向封建皇帝看齊并學他,也太那個了……”

  祝志平先生是郭威和柴榮的老鄉,他說,他的家鄉今年將舉行“紀念郭威誕辰1100周年”活動,邢臺除了郭威、柴榮和柴宗訓,沒有出過其他皇帝,整個邢臺都以他們為驕傲。但新鄭方面把他的老鄉柴榮樹為黨員干部的榜樣,這讓他感到很不舒服。如今,在郭威的老家還流傳著“后周遺風,紙衣瓦棺”的歌謠,祝志平說:“這從側面說明,郭威確實是紙衣瓦棺而葬的。郭威當了皇帝后,曾追尊高祖、曾祖、祖、父為皇帝,陵名分別是溫陵、齊陵、節陵、欽陵,但均無陵所,只是‘遙申朝拜’。因為郭威祖塋沒有標志性建筑,所以自上世紀以來,人們在郭威故里一直沒有找到郭威的祖塋。郭威祖塋不建陵所,這與郭威的嵩陵沒有陵園是一脈相連的。今年隆堯縣將隆重舉行一系列紀念郭威誕辰1100周年的活動,我將在這次紀念活動的大會上提交論文,這正是我4月29日再次拜訪郭威墓的原因之一。與2000年12月5日那次拜訪相比,這次拜訪讓我心里很不爽。作為國家干部,拿著國家的錢為國家和人民看守‘國保’,于情于理,都不該如此敷衍了事!”

  祝志平先生還說,作為“國保”的標志性碑碣,應立得莊嚴肅穆,不能胡亂地放在嵩陵的東北一角。“不南不北不東不西的,古今中外很難找到這種干法,這樣干,對‘國保’也太不尊重了。”祝志平認為,有關人員之所以這樣干,是因為墓的東北角連著鄉間小道,他們把碑在那兒卸下,就順勢立在那兒了,一點力氣都不愿意多出。

  祝先生還說:“作為后周皇陵的一部分,順陵、懿陵連個‘國保’標志碑都不立,這很難說得過去。你不重視,群眾就不重視,盜墓賊就會乘虛而入,這是懿陵被盜、陵冢被毀的主要原因,也是順陵越來越小的癥結所在。”

  為此,祝先生給省里有關部門打電話反映有關后周皇陵的情況。“省里的同志很重視,認為我反映得正當其時,省里也正準備抓這方面的問題,并將在全省開展一次大普查。但他們說具體的問題還是要市里(鄭州市)落實,并把市里有關部門的電話給了我。我給市里打電話,結果他們推來擋去應付我,我急了,就對他們說:‘你們是國家干部,我也是,我認為你們拿著國家的錢,不能這樣辦事。’一看我發火了,10分鐘后,新鄭方面給我回了電話(當是鄭州市有關部門給新鄭方面轉達了情況),對我說‘表示感謝’,但我不需要什么感謝,只需要他們落實問題,改正錯誤!”

  把后周皇陵推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6位研究員,清一色都是河南省文博界的頂級專家———楊煥成、楊育彬、郝本性、張家泰、楊肇清、楊寶順。祝先生說:“鄭州市、新鄭市有關部門如果不很清楚后周皇陵作為‘國保’的重要性,向這些專家請教一下,就很清楚了。”

    千古之謎一朝破解

  新、舊《五代史》上都說:“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下面的兩個兒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后)漢誅……世宗崩,梁王(宗訓)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封紀王……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于是,“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遂成千古之謎,他們到底去了哪兒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瑪依與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盧苗安博士相遇,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盧苗安博士正是柴榮第七子熙誨的后代,他提供的《 盧村志》對柴熙誨改姓為盧、改名為璇有著詳細的記載———

  陳橋兵變后,恭皇帝被封為鄭王,公卿大臣皆承舊職。宋太祖見熙謹、熙誨仍在宮中,就問諸臣:“此復何待?”此時,太祖的左右侍衛意欲斬之。后周開國上將軍盧琰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后?”這時名將潘美(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過歷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戲劇中的潘仁美那樣大奸大惡)以手捏殿柱,垂頭不語,太祖問他:“汝也以為不可嗎?”潘美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聽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養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盧琰留京期間,宋太祖對其恩遇有加,封其為越國公。但盧琰覺得自己是后周重臣,義不臣宋。為避人耳目,盧琰把柴熙誨當作自己的兒子,更名盧璇。后來,宋太祖在柴熙謹死后,又追問柴熙誨的下落。公元968年,盧琰向宋太祖請求歸農。在征得太祖認可后,盧琰遂帶著熙誨連夜出京。起初他們寓居于吳越國都杭州,盧琰以為“此地食者非宋粟”(當時吳越國尚是獨立王國),后因形勢有變,又從杭州遁于永康靈山(今磐安縣新渥鎮一帶)。

  盧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誨更名盧璇后,被列為第三子,與盧琰的八子并立。后來盧琰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兒盧錦嫁給了盧璇。盧琰祖籍洛陽,系浙江著名的“九支盧”的始祖。在“九支盧”中,盧璇的第三支被稱為“女支”或“柴盧支”,子嗣最旺,至今約有兩萬人。盧璇在宋真宗時曾任殿前防御使、節度使、同知樞密院事(相當于國防部長),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被封為武烈侯,其妻盧錦被封為吳國夫人。
  以上《 盧村志》中的記載,在著名學者李學勤主編的《中華姓氏譜·盧》中也得到了印證。

  記者行文即將結束時,河南科學院高級工程師、中華柴氏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柴存才先生提著一大堆資料來訪。他告訴記者,有些資料表明,北方的部分柴姓可能為柴熙讓的后裔。不過,中華柴氏宗譜編輯組組長柴德昌認為,柴氏流布全國,族譜在戰亂中失散,柴榮一系的史實還夾雜著傳說的成分,研究起來就更加困難。

  其實,柴榮留給我們的東西也不多,他的慶陵是他留給我們的最主要的物質遺產。若沒了慶陵,記者不知道柴榮能在哪兒立腳;若沒了后周皇陵,記者尋找后周皇帝,就只能到紙上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但刻在石頭上的呢?盡管是新的,但它畢竟是明天的歷史,當慎之又慎!【原標題:敷衍“國保”留千古笑柄   “后周皇陵的重與輕”系列之外一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2004-06-09 作者:于茂世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北宋、南宋時期的鄭州---北宋皇陵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