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12月27日訊 洛陽晚報報道:(記者 陳小偉 通訊員 時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修復保護工程備受關注。昨日上午,隨著技術人員進入龍門潛溪寺開始防滲保護施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項目”進入全面施工階段。該工程預計明年花會前結束。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最北邊的一個石窟寺,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其南邊有大勢至菩薩、阿難尊者和力士等,北邊有觀音菩薩等石刻雕像。洞窟內已放有許多設施,一根監測電線從地面直達大勢至菩薩的頭頂。
工作人員說,這些設施是2003年以后陸續安放的,包括水汽、溫度、巖體穩定性等檢測設備,主要還是為本次修護施工做技術準備。
我們看到,在潛溪寺洞頂、大勢至菩薩的左腿以下、阿難頭部、阿彌陀佛身后的背光處等部位由于滲水,留下了淡淡的黑色印記,對石刻造成了損害,有些地方已經相當嚴重。
龍門石窟研究院保護中心主任陳建平說,與國內其他石窟寺相比,龍門的雨水量較大,滲水引起的危害就顯得更嚴重。汛期滲水順著裂隙流出來,有時形成很嚴重的積水。所以,防滲水是石窟寺保護面臨的一大難題。
陳建平說,考慮到龍門石窟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要求,先對潛溪寺展開修復保護工程,待設計方案經過保護實踐確認可行后,再在另外兩個洞窟展開,進而找到最科學的龍門石窟洞窟修復保護方案。【原標題:龍門潛溪寺實施防滲“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