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洛陽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如今,雖然那些曾經富麗堂皇、鱗次櫛比的皇家和民間建筑或蹤跡難覓,或殘垣斷壁,但深埋于地下的十余萬座古墓,還沉淀著洛陽曾經的輝煌。洛陽古代墓葬數量之多、時代延續之長、墓葬所屬階層之全、墓葬種類之豐富,是國內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相比的。
1 洛陽古墓十余萬座
據文物部門估計,洛陽地區的古墓有十余萬座。新中國成立后,隨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洛陽已發掘古墓上萬座,出土精美文物達十萬件。半個多世紀來,洛陽古墓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且多次引起國人關注。
洛陽為何擁有如此之多的古代墓葬?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王愛文介紹,從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代開始,先后有13個朝代在洛陽建都,累計建都時間長達 1500多年,帝王將相、富商巨賈、文人雅士云集,他們生以居京為要,死以葬洛為榮,洛陽墓葬代代積累,星羅棋布于負山面水之處。
古時洛陽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大量人口聚集,也是洛陽墓葬多的重要因素之一。宋人南遷之前,洛陽始終以園林名甲天下,加上當時的政治地位,這里一直是我國古代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在漢唐時代,洛陽的城市人口在國內率先突破100萬人,成為國際大都會。
另外,邙山絕佳的地質和風水,是古時造墓的理想場所。洛陽北面的邙山地表黃黏土厚達數十米,底部是一層天然形成的鈣質石巖,挖穴容易且不易坍塌。而且由于北邙地理條件和地貌特征完全符合陰宅挑選的風水,這里自然成為歷代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歸宿,故在民間盛傳“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2 分布集中特點鮮明
洛陽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墓葬區域,古墓集中區除了聞名古今的邙山,還有西郊的周山、南郊的龍門山以及伊河之南的萬安山等。古墓數量多、分布集中,并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古墓所屬朝代多,時代較為連續。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直到明清時期,各代墓葬都有數量較多的分布,即使是曹魏、新莽這些短命王朝,也都有年代確切的紀年墓被發現。
墓主階層全,等級明顯。在洛陽墓葬群中,有蔚為壯觀的帝王陵,也有地位高低不同的王侯高官墓,有規模較小的庶人平民墓,也有處于社會最底層被任意驅使的受刑者之墓,形成了各階層完整的墓葬體系。
出土文物多。洛陽古墓隨葬品極為豐富,是洛陽出土文物的主要來源。在洛陽古墓出土文物中,壁畫內容爭奇斗艷,碑刻墓志言辭豐富。此外出土的還有大量青銅器、陶器、金銀器等文物,都是古人留給后世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
3 古墓保護任重道遠
有效保護古墓,是洛陽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使命之一。特別是邙山陵墓群,作為“十一五”期間國家文物局確定的100處重點保護大遺址之一,也是洛陽市文物保護工作的重點。多年來,洛陽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墓葬文物保護措施,例如明確屬地管理職責、聘請業余文物保護員、整體保護與分區域保護相結合、建設博物館、建立聯動機制等措施,多策并舉,密織“保護網”。
2009年,文物工作者在考古挖掘時發現了曹魏征東大將軍、大司馬曹休墓,為保護這一珍貴遺產,洛陽市籌建曹休大將軍博物館;去年11月,我省首座古代壁畫館在市古代藝術博物館正式開館,成為展示洛陽市出土墓葬壁畫以及河洛文化的又一個窗口;今年3月1日,《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通過立法,洛陽市對邙山陵墓群的保護和開發機制更趨完善……
盡管如此,古墓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洛陽市文物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將洛陽列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的5大片區之一,洛陽市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文物保護不僅需要文物工作者的堅持不懈,它更是一項社會性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馮玲玲)【原標題:千年帝都文明悠久 洛陽古墓沉淀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