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邙山陵墓的現狀已不容我們猶豫和等待,保護現存墓冢的安全已迫在眉睫。”鄭州大學歷史與考古系教授韓國河說:“對于目前還沒有力量鉆探發掘的陵墓集中分布區,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開辟遺址公園、露天博物館、古墓旅游點,確保陵墓不再遭受人為破壞。”
最好的保護是積極地開發利用。在邙山鄉的冢頭村,有一處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專門陳列古墓的博物館,其獨特的墓葬文化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游人。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洛陽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們倡儀開發蘊藉深厚的邙山墓葬文化,并從洛陽地區數十年來科學發掘的一萬多座古墓中,精心遴選出26座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墓葬,傍依有“邙山晚眺”之盛的北魏宣武帝陵,修建了洛陽古墓博物館,并于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
記者日前來到了這個早已名揚海內外的古墓博物館。博物館很大,占地達150多畝。東區是北魏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的陵墓,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冢,草木離離,雄渾肅穆,地下幽宮深邃,氣象森森。穿過千年時空,依稀可見帝王生前的威儀與身后的排場。
西區共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建筑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由玄堂、太虛、瓊閣三個大殿組成。地下部分由兩漢廳、魏晉廳、唐宋廳和休息廳四部分組成,是從洛陽各處集中搬遷復原到這里的26座古墓?脊殴ぷ髡邔⒃瓉淼墓拍共鸪龝r,小心翼翼地把每塊磚都編上號,繪好圖,然后根據原來的位置進行復原。所以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古墓博物館,是原汁原味的古墓。
古墓復原在地下6米深處。從玄堂拾級而下,一股陰森潮濕的氣息漸漸襲來。幽暗的燈光下,一座座墓門依次排列,墓門上的鎮墓獸怒目而視,顯示著主人生前的威儀。古墓的主人都是達官貴人,有的是單人墓,有的是夫妻合葬墓,還有的是全家人葬在一起的家庭墓。
在導游的引領下,記者鉆進了一座座墓內,或磚室墓,或磚石混作墓,或石室墓,或土洞墓。從西漢到宋金時期,這26座古墓時代相聯,自成體系。我國古代墓葬結構、葬俗、葬儀的演變發展的基本脈絡和軌跡,都一一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西漢儺戲圖壁畫墓、卜千秋壁畫墓、新莽時期神獸壁畫墓、東漢車馬出行圖壁畫墓等9座墓內,繪有色彩艷麗的壁畫。“鴻門宴”、打鬼升仙圖、日月星云圖、車馬出行圖等,形象地反映了人們當時的觀念形態和精神活動。流連在這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壁畫前,讓人忘記古墓的陰森可怕。特別是宋代仿木結構雕磚墓,雕梁畫棟,墓室周壁雕有花卉、孝子故事等內容,是研究古建筑史和宋代世俗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記者桂娟、顧立林)【原標題:洛陽邙山陵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