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日,鄧州花洲書院景區管理處收到一件從京城寄來的包裹——上面寫著“周大新郵寄”5個大字。
濃厚鄉土情,心系“萬卷閣”。周大新把問世的500余萬字文學作品無償捐獻給鄧州花洲書院“萬卷閣”,永久珍藏。
鄧州花洲書院是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據史料載,書院始于唐、盛于宋、興于明、衰于清末。鄧州花洲書院始創于北宋,是南陽歷史上的第一所書院。慶歷六年(1046年),范仲淹貶至鄧州后,在百花洲畔的“春風堂”執經講學,曾培養出了鄧州文科狀元賈黯,政治家范純仁、理學家張載等一大批英才。皇祐三年(1049年),范仲淹由鄧州調杭州后,將“春風堂”擴建并命名為“花洲書院”。花洲書院的“萬卷閣”(圖書館),是書院刻書、藏書和學子閱覽圖書的重要場所。
周大新,筆名:普度。1952年生于鄧州市構林鎮農民家庭,1970年參軍,1979年3月發表處女作《前方來信》,198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總后勤部政治部創作室主任(少將軍銜);國家一級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凝聚周大新30年心血的長篇小說《走出盆地》、《有夢不覺夜長》、《第二十幕》(上、中、下)、《21大廈》、《戰爭傳說》、《湖光山色》;中篇小說《向上的臺階》、《香魂塘畔的香油坊》;短篇小說《漢家女》、《小診所》、《登基前夜》、《明宮女》(短篇小說集)等14部19本文學作品,全部無償捐獻。周大新的小說《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編的電影《香魂女》,曾捧得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5年前,周大新的《第二十幕》曾入圍茅盾文學獎,但與他擦肩而過。2008年10月28日,他的長篇小說《湖光山色》,喜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收到捐書的當天,筆者從電話中獲悉:目前,《湖光山色》影視版權已經售出;電影《湖光山色》在淅川縣舉行開機儀式;《第二十幕》改編的電視劇《南陽制造》正在尋覓選擇外景。
2004年7月,周大新回到故鄉鄧州,參觀了正在修復的千年學府花洲書院。筆者陪同他登越鄧州杏山時,他意外發現了楚長城的物證。下山途中,大新偶遇一位從湖北嫁到杏山的青年婦女,并聆聽了她邊走邊唱的山歌。兩年后,他揮就了33萬字的鄉村女性堅韌個性的純美贊歌《湖光山色》。
“聚精忠赤子講經史說詞賦授治國長策,育文武英才進朝堂赴邊疆展為民抱負。”這是大新參觀鄧州花洲書院后,回京為范仲淹執經講學的花洲書院“春風堂”撰寫的楹聯。
2003年春,鄧州花洲書院修葺工程啟動后,大新率先為其捐款。當年的10月23日,他還為《人民日報·大地》文藝副刊《名家新作》專欄撰稿,發表散文《想起范仲淹》。文章追憶了范仲淹雖貶至鄧州,仍“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里”的憂國憂民思想,記述了范仲淹展紙走筆撰寫杰作《岳陽樓記》的誕生過程。文尾,大新這樣感嘆道:“我身為一個軍人一個文人一個男人,每一想到他,我也常會問自己,范仲淹在近千年前做到的,你都能做到嗎?”
2005年春,在花洲書院修葺竣工前夕,大新應修復委員會之邀,欣然命筆《花洲書院重修記》。大新說:“花洲書院是‘憂樂精神的沃土、歷史文化的厚土、廉政教育的凈土、范學研究的熱土、游客休閑的樂土’。 我有責任和義務,傳承鄧州文化,打響書院名片。”當我提及花洲書院“萬卷閣”藏書情況時,大新爽快地回道:“我發快件,把已經出版的書籍全部寄給花洲書院!”【原標題:周大新心系花州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