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祠堂,姜太公后裔、中平旅游文化公司的姜君平擎起一炷香,站在姜太公神像前,一拜,再拜,三拜。
他說姜太公是自己的祖先,他不能不拜。
因為要開發這里,一年來,姜君平已經來過不知多少次了,每一次到這里,都要拜謁自己的祖先。
實際上,像姜君平這樣以姜太公后裔身份來拜祭的,還有很多很多。
姜太公是中國呂、文、周、丘、邱、盧、高、崔、申、穆、丁、柴、齊、紀、魏等眾多姓氏的血緣始祖,每年,這些姓氏中很多海內外的后裔都前來拜謁。
反過來,姜太公故里的太公后裔卻不是很多。
比如在太公泉鎮呂村,就沒有呂姓。太公故里的呂姓家譜記載了為什么呂村沒呂姓的歷史,可惜家譜毀于清末民初。據呂村人說,當年因剿滅“白蓮教”,殃及呂村呂姓族人,幾百口呂姓族人被殺,有一部分避禍逃到外鄉,隱姓埋名。原來的呂村被燒光殺光,所以,形成當今“呂村無呂姓”的局面。
歷代推崇太公走上圣壇
實際上,像姜君平這樣的尋根祭祖行動,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開始了。
如果從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的太公后裔孫崔瑗、西晉的盧無忌、北魏的穆子容等,他們先后來到太公泉鎮建廟、修祠,弘揚太公文化。
據《大宋衛州新鄉縣穆村重修太公廟碑》記載,宋哲宗時,當朝宰相姜太公六十四代孫呂大防也曾來衛輝太公故里尋根祭祖。
按史料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有姜太公的諸多姓氏后裔到衛輝太公故里尋根問祖。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這樣的尋根問祖活動又逐漸多了起來。
1980年、1986年,日本友人先后兩次來到太公故里考察、尋根。
《中華呂姓》載,當代太公后裔、臺灣學者姜竹及研究民族史的學者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等,紛紛來到太公故里考察,并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原廣西人民出版社社長、學者呂梁到太公泉鎮考察后,撰《呂尚新考》一文說:“我是呂尚第一百代孫……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譜牒研究工作……呂尚籍貫是河南衛輝市太公泉無疑。”
“實際上,發展研究姜太公文化不只是姜氏后裔的事,姜太公文化,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樹。”對姜太公研究可謂精深獨到的王振中先生說。
按王振中先生的研究,自有周以來的先賢圣哲,對于姜太公無不推崇備至。孔子以前的管子和晏子,因是太公后裔,言必稱“我先君太公”,對于太公的兒子也稱“吾先君丁公”。老子則說:“太公鼓刀而入周,非以食祿慕位,將欲事起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孫子說:“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唯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孔子在評論一個叫《大武》的樂舞時說:“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君未聞牧野之戰乎?”
這些先賢圣哲從不同的角度,推崇了姜太公的處事果斷、遠大志向和雄才大略。
到戰國時期,群雄并起,百家爭鳴,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諸子百家無不對姜太公推崇備至。其中,莊子在談及姜太公在岐山腳下初顯身手時說:“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不再結黨),長官者不成德(不再營私),(yǔ)斛(大斗小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斛不敢入于四境,則諸侯無二心也。”
另外,當時的縱橫家蘇秦,也是受姜太公的影響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業的。按《史記·蘇秦列傳》載,蘇秦曾“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結果“出游數載,大困而歸”。后來“閉門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到了太公“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從中揣摩出了“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的秘籍,才一步步掌管了六國之印。
漢初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靠的也是圯上老人黃石公饋贈的那套《太公兵法》。《史記·張良傳》說:“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劉邦),沛公喜,常用其策。”
及至后來,三國時的蜀相諸葛亮、大明開國軍師劉伯溫,都對姜太公極其推崇,并效法他。
中國的習慣,對于先賢哲人,先是推崇,及至后來,便會將其推上圣壇,當神來供奉,姜太公也不例外。
到有唐一代,姜太公地位已經走上了巔峰。“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改變了唐初祭‘周文王,以太公配祭’的舊例,詔命‘兩京及天下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以張良配享’。當時,凡是出師、命將、武舉人上省等‘武事’活動,都要到太公廟‘引辭’祭祀,以求太公在天之靈的保佑。到了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有頒敕文:‘其太公望可追封為武成王,有司依文宣王(孔子)置廟,仍委中書門下擇古今名將,準文宣王置亞圣及十哲等,享祭之典,一同文宣王。’”王振中先生說。
到了宋代,趙匡胤親自過問并巡查太公廟的建制。建隆三年(962年),趙匡胤甫一開國,便“詔于東京舊城南建武成王廟,與國學相對。命左議大夫崔頌,中使盧德育董其役。仍命頌檢閱唐末以來謀臣名將勛績尤著者,具名以聞”。
“把太公作為武成王追封,祭祀規格‘與文宣王等’,對于中華文化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因為自漢武帝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首次出現了一文一武、兩峰對峙的局面。”王振中先生說。
但到明清時期,由于價值觀的改變,歷史對神壇進行了重新組合,姜太公武圣的地位,逐漸讓位于以“忠義勇”著稱的關羽,隨著關羽走上神壇,姜太公便從神壇頂峰走了下來。
但在太公故里,姜太公廟一直沒倒,直到今天。
走下神壇頂峰的姜太公,卻更進一步走進了人們的生活,融進了中華文化的血脈里,比如各地的習俗等,其中“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以其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意味,更是被富貴高堂乃至凡夫俗子廣泛認同。很多中國人,甚至一些日本人、韓國人都認姜太公為他們的祖先,“日本是個島國,兩億人口,有一億兩千萬是釣魚協會成員,認定姜太公是世界釣魚的祖先”。
姜太公對人們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姜太公文化本身,就是一棵樹冠華茂的參天大樹,伸展著繁盛的華干和枝葉。
姜太公故里景區一個美麗的未來
2002年9月9日上午,由黃河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新鄉市旅游局、新鄉市文物局、衛輝市文物旅游局、衛輝市太公古文化研究會、衛輝市太公泉鎮政府等單位主辦的“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姜太公誕辰3166周年紀念大會”在姜太公故里衛輝市太公泉鎮舉行。
應該說,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來自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古代建筑研究所、省地方史志辦公室、鄭州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新鄉師專等單位及新鄉、衛輝等地的專家學者,省內外姜太公后裔的代表共計50余人參加了會議。在研討會上,經過充分論證,大家達成共識:
姜太公故里在今衛輝市太公泉鎮。姜太公是商周之際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歷經磨難而矢志不渝,堅韌不拔而開拓進取,依其智慧與謀略,為周朝的建立和鞏固及齊國的創建與發展立下了不朽功績。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歷史上謀略之祖,實為一代“謀圣”,應將“謀圣”姜太公列入河南文化旅游的“圣人”品牌之中。
這基本拉開了姜太公文化大開發的序幕。
但很遺憾的是,序幕拉開后,過程很緩慢,直到現在,有關姜太公文化旅游的開發,還只是在起步階段。
直到2006年,中平旅游文化公司的姜君平無意間接觸到了姜太公文化,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發才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以前只是知道姜太公,沒想到他就是我的祖先,祖先那么偉大,對中國文化貢獻也那么大,無論于公于私,我們都沒有理由不好好開發姜太公文化,讓他澤及更多的后代子孫。”姜君平說。
中平旅游文化公司職員李娜告訴記者,姜君平現在對姜太公文化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開口閉口,見人總不忘念叨念叨姜太公。
目前,姜太公故里的文化旅游已形成了初步的規劃,從規劃上看,這是一個美麗的未來,也是一個美麗的矚望。
規劃中的姜太公故里為“姜太公故里景區”,景區由山區和平原兩部分組成。景區位于衛輝市區西北12公里處的太行山東南麓,地貌形態類型多樣,山地峽谷、丘陵、平原縱橫交錯,太公河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過。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優美的山水風光,使景區內自然景觀豐富多彩。起伏多變的綿綿群山,險峻奇異的懸崖絕壁,波平如鏡的太公湖,深邃幽靜的峪谷溝壑,與開闊明朗、規則整齊的田園風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除了美麗的南太行風光外,景區內山區部分有設計既精美又充滿智慧的“中華謀圣園”和千年古剎香泉寺。
“中華謀圣園”主要由山門、拜殿、太公廟、太公偉業展覽館、以太公為血緣始祖的百余子姓后裔捐資興建的各子姓先祖宗祠及先祖靈堂,以及由熱愛太公文化、弘揚天下為公精神的社會高尚人士捐資種植的松柏林——“智林”組成。中華謀圣姜太公的傳奇人生,經天緯地之智及豐功偉績將在這里展示。
在中華謀圣園內太公廟兩側,預留配殿位置,由姜太公各子姓后裔供奉自己的血緣始祖。配殿區分宗祠區和靈堂區兩部分,按捐資意向確定祠堂或靈位。
太公泉鎮政府領導尚曉偉則表示,為了發展姜太公文化旅游事業,鎮里已先后投資1600多萬元,修建了馬杏、衛吳、翟陽三大公路干線,并關停了一批污染環境的小煤礦和采石場,以恢復景區原有的青山長在、綠水長流的景色。
衛輝市旅游局趙培亭副局長說,太公故里是衛輝市正在謀建的六大旅游景區之一,將來這里要投資一億八千五百萬元,建成以太公文化為特色的太公故里旅游區。
衛輝出臺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也把太公文化作為重要的一章:充分發揮該市旅游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尋根文化品牌……姜太公故里景區要圍繞太公文化,擴大太公故里的知名度,建設太公祠、太公廟、太公釣魚處等景點,開辟衛輝古城區——太公故里——香泉寺旅游線路。
但實際上,這一切的一切,確實還只是在美麗的矚望之中。
2007年6月底記者來到太公故里時,無論是通往太公廟的路還是通往太公墓的路,都還很有些崎嶇不平,有的并排行兩輛車都有些困難;太公墓、太公廟,也基本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自然原生狀態——破敗而寥落;而那些執著于姜太公文化研究事業的老人也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主要靠社會上的零星贊助和個人微薄的薪水支撐著自己的研究。
但畢竟,美麗未來的矚望也是一種美麗,而傾聽著美麗未來即將“破繭而出”時的聲,更是一種美麗。
何況,那美麗也許就在明天。【原標題:太公文化:一棵越來越繁茂的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