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再現宋時文化
2013/9/17 17:43: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劇目已經成了河南旅游文化的一個品牌,不看此劇,多少會有些遺憾。前去觀賞這部劇目的路上,我們眼睛看到的只是此時的開封,此時的景觀,往昔的大宋王朝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沉淀在歲月的深處。宋時開封的景物現在所留不多,人也不是彼時的人,物也不是彼時的物。數千年的時間,那些輝煌的宮闕已經被黃沙掩埋,晨鐘暮鼓已經隨流云遠逝,皇權嬪妃已經在鐵塔上銹蝕。
來到開封,更多的是回憶,是遙想。
問世間什么最長久?不是寶座上的帝王,數千年來,人們又能記住幾件皇袍;不是富人手中的財富,財富很快就會成為糞土;也不是鐵色的巖石,巖石也會被時間和流水消磨成粉塵。長久者,當數文字,當數用文字記下的優秀詩篇。這些用文字寫成的詩篇使心靈成型,為人類造像,把歷史定格。只要人類存在,這些詩篇就會存在,這些文字就會存在。
我們所能看到的,感知的,唯有那時留下的文化,唯有那些至今還在傳誦著的宋時詩詞文賦,尤其是宋詞,已經進入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和傳統,化入我們的潛意識里,成為我們民族粗壯的精神根系。誰能說當今的文化里沒有宋詞的遺韻,誰能說你的言談舉止中沒有宋詞的底蘊。宋以后的中國文化人,有哪個不會背幾首宋詞。
而大型實景劇《大宋·東京夢華》的構思非常巧妙,它較少使用那些人人都知道的傳說故事,宮廷爭斗,而是獨辟蹊徑,從浩渺的宋詞中去挖掘歷史的真實,尋覓彼時血脈經絡,市井人生。該劇復活了八首宋詞,復活了詞中的情感、細節、意識、場景,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園》中的景象為背景,更為真實可信,將活脫脫一個宋時的東京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在千年以后,又看到了清明上河園邊的垂柳,又能聽到汴河邊拉纖者的號子聲。
八首宋詞,在歷史的走廊里是八點燭光,八個回聲,八座造像,八個側面。《大宋·東京夢華》的建設者們試圖還原一個朝代的歷史,民俗,氣象,人文,生活,而我們坐在露天的舞臺上,確實感受到了宋時刮過來的風。那喊聲,是宋時傳過來的喊聲。那垂柳,是宋時擺過來的垂柳。此時,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那個遙遠的年代,傾聽著蘇軾、柳永、辛棄疾們的吟唱。
序幕開處,星光碧水之上,優雅的古樂牽引出一朵晶瑩的荷花。燈光聚處,萬紫千紅,荷花緩緩打開,靜靜移動,12位身著宋裝的歌女在荷花中翩翩起舞,仿佛置身于浮華的南朝宮門中。歌女們傷感地唱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昭示了南唐的滅亡和大宋王朝的崛起。
辛棄疾的《青玉案》唱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使人仿佛置身千年前宋時夜的街頭,感受那火樹銀花,萬千繁華。接下來是蘇軾的《蝶戀花》、柳永的《雨霖鈴》、裴湘的《詠汴州》、周邦彥的《少年游》,展現了從上元夜的寶馬雕車花千樹,到詩人與帝王的纏綿愛情,以及作為北宋鼎盛時期的繁華帝都,君臨天下,萬國來朝的盛況:“萬國仰神州,禮樂縱橫,蔥蔥佳氣鎖龍城,日御明堂天子圣。”而辛棄疾的《破陣子》、岳飛的《滿江紅》則再現了金戈鐵馬,壯懷激烈。宋軍為收拾舊山河的慘烈場面,氣勢宏大,馬嘶人喊,萬炮齊鳴。再加上現代聲光技術的大膽運用,使觀眾的身心受到震撼,如臨其境。
尾聲耐人尋味。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渾厚激揚的唱腔在開封城的夜空飄轉,帶著深深的疑問和反思,一個王朝的輝煌即將逝去,繁華不再。
全劇結束,一個王朝也隨著音樂與燈光離去,只是觀眾還沉浸在過往的歷史塵煙里,沉浸在美妙的詩的音韻中,久久不愿離去。【原標題:開封的《大宋·東京夢華》再現宋時文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0-06-03 作者:馬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