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二三事
2014/6/18 16:29: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
孫叔敖①之為嬰兒也,出游而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日吾見兩頭蛇②,恐去③死無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見,已埋之也。”其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之以福。”
—— 賈誼《新書·春秋》
注:①孫叔敖 (約前630年~前593年):名“敖”字“孫叔”,楚國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②兩頭蛇:蛇之一種。無毒,尾圓鈍,驟看頗像頭,且有與頭相同的行動習性,故名。古人傳說見之者死。 ③去:距離。
譯:孫叔敖還是孩子的時候,一次出去游玩回來,整天心事重重,吃不下飯。媽媽問他怎么回事,他哭著回答說:“我今天看見了一條兩頭蛇,恐怕活不了幾天了。”他的媽媽問:“現在那條蛇在哪里?”孫叔敖說:“我聽說看到兩頭蛇的人就會死掉,我怕別人再看見它,已經把它(打死)埋了。”他媽媽說:“別擔心,你不會死的。我聽說,積陰德的人,上天會給他賜福的。”
評:讀了這個故事,我們很自然的會聯想起家喻戶曉的“司馬光砸缸”。二者確實有些相似之處,比如,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小孫叔敖和小司馬光一樣,都沒有退縮和逃避,而是選擇了勇敢地面對,并最終解決困難。不過仔細比較,又會發現兩者的不同:“砸缸救友”更多地體現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慧,“埋蛇除害”則更多地表現了孫叔敖舍己為人的仁愛之心。智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先天因素,而仁愛之心則要靠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小孫叔敖埋蛇的故事對我們更具有教育意義。
二
孫叔敖為楚令尹①,一國②吏民皆為賀。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③。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⑥之。”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⑦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劉向《說苑·敬慎》
注:①令尹:楚國官名,相當于宰相。②國:指都城。③吊:吊唁。④不肖:不能干,沒有賢德。⑤受吏民之垢(gòu):意即擔任宰相一事。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⑥處:隱伏。⑦益:越發。
譯:孫叔敖作了楚國的令尹,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后來吊喪。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知道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么要指教吧?”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態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
評:這讓筆者記起了他的另一個故事:孫叔敖在狐丘遇一位老人,老人問他:“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孫叔敖聽后十分驚訝,恭敬地問道:“在下愚鈍,哪里能知道呢?請問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老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于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就越在下層;我的官越是大,做事就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就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于害嗎?”狐丘丈人說:“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很難做到呢。”(原文: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韓詩外傳》)
確實如此,古往今來,留下了很多教人謙虛的訓示,如“滿招損,謙受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等等,但現實中真正能做到謙虛的人并不多,身處高位者更是這樣。孫叔敖貴為令尹,在當時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卻仍能虛懷若谷地聽取不同意見,實在難得,這恐怕也是他能留名青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三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①封我矣,吾不受也,為②我死,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禨③,可長有者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今不失。
——《列子·說符》
注:①亟(qì):多次,屢次。②為:連詞,如果。③禨(jī):敬奉鬼神以求賜福。
譯:孫叔敖生病快死的時候,告誡他的兒子說:“大王多次賜給我土地,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封賞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饒的土地!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寢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懼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所以,能夠長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這塊土地了。”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賜給他的兒子,但是孫叔敖的兒子謝絕了,請求賜給寢丘,所以這塊土地至今沒有被他人占有。
評:寢丘之地雖然貧瘠,但對于解決一家人的溫飽來說肯定是綽綽有余的。也正因為寢丘地貧,其他的諸侯、士大夫都不屑與之爭,所以孫叔敖的子孫無論賢能與否,都可世代保有它。老子《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孫叔敖的確深諳這種處世的大智慧。
小 結
本文截取了孫叔敖人生的幾個片段加以賞析,重在表現這位一代名相非凡的人格境界,希望同學們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此外,孫叔敖還有著極高的為政才能。他治理天下,強調引導,反對嚴刑酷法,因此司馬遷把他推舉為“循吏”(奉職循理之官吏)的代表,關于這一點,大家可以參看《史記·循吏列傳》。
(原標題:孫叔敖二三事)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漯河廉政網(2011-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