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探訪郟縣三蘇墳(圖)

2013/8/12 10:07:09 點擊數: 【字體:

 

    三蘇墳,位于郟縣茨芭鄉蘇墳村東南的小峨眉山東麓,距郟縣縣城23公里。這里山川秀麗,景色宜人,因安葬著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兄弟二人的遺骨以及其父蘇洵(字明允,號老泉)的衣冠聞名遐邇。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三蘇”當時名冠天下,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稱,其中尤以蘇軾的文學成就最為突出,他是繼歐陽修之后北宋文壇的領袖,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堪稱經典的傳世之作。

    然而,一代文豪蘇東坡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郟縣。蘇東坡為何會選中郟縣作為他的最終歸宿?郟縣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8月16日,記者慕名前往三蘇墳進行探訪,希望能從中覓出一些答案。

    是處青山可埋骨

    從郟縣縣城出發,沿許(昌)洛(陽)公路驅車西行十多公里再折向北行,30分鐘就到達了三蘇墳。資料記載,三蘇墳處在許(昌)洛(陽)古道上的小峨眉山麓,背靠嵩山奇峰,面對汝水曠川,可謂風景絕佳之處。記者駐足遠眺,在三蘇墳正北方和偏北處,果然有兩座山峰突起,其中一座狀如峨眉,惟妙惟肖。同行的郟縣文化局副局長李國軍告訴記者,狀如峨眉的就是小峨眉山,另一座山峰則是道教勝地——中頂蓮花山。

    如今的三蘇墳又稱三蘇園景區,由三蘇陵園、三蘇祠、廣慶寺、東坡湖、東坡碑林、蘇軾像等組成。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首先踏進廣慶寺,一進寺院,蒼勁的古柏、青翠的竹林頓時讓眾人眼前一亮。廣慶寺建筑風格獨特,最明顯的特征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據說,這種布局在全國是極為少見的。寺內一東一西相對的鐘樓、鼓樓,是“暮鼓晨鐘”的真實寫照。

    伴隨著三五成群的游人,我們走進三蘇祠。三蘇祠位于廣慶寺后,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所建,其內保存著元代所塑的三蘇父子泥彩塑像,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三蘇”父子塑像。祠堂內的“三蘇”父子塑像中為蘇洵,一左一右分列兩旁的是蘇軾、蘇轍二兄弟,三人塑像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據了解,一代文豪蘇東坡葬于郟縣,給郟縣平添了一筆文化上的重彩。1963年6月,三蘇墳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郟縣人也以此為榮。

    穿過三蘇祠東側的小門,便到了東坡碑林。東坡碑林是為紀念蘇東坡逝世900周年而建的,這里匯集了國內100余位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其中書寫蘇東坡著名詩文的有136篇,最具創意的是“大江東去碑園”,在這個園子里,百余位書法家以風格迥異的書體將東坡先生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書寫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東去的宏大場面。碑廊四周的石碑上,啟功、沈鵬、王學仲、劉炳森、歐陽中石、張海等書法大家的作品盡在其中。除了“大江東去碑園”外,這里還有書寫蘇軾作品的詩詞碑園、文賦碑園等,內有冰心、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詩人的題字、題詞碑刻作品。

    從廣慶寺出來,經過一條甬道,便是一尊蘇軾中年布衣雕像。這條甬道上還有奇特的回音現象,站在甬道離臺階十幾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腳,臺階上就會發出一種清脆悅耳的“蛙”鳴聲。因此,這條甬道也被稱為“金蛙迎賓道”。

    自此北行前往三蘇陵園途中,路過蘇轍次子蘇仲南夫婦墓和梁氏墓,在門前兩排石羊、石馬、石虎和幾棵參天古柏的注目下,我們走進了翠柏掩映的三蘇陵園。門兩邊一副楹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昭示了后人對三蘇的評價。

    駐足三蘇陵園,只見古柏成林,一派郁郁蔥蔥的景象。導游告訴我們,每當夜深人靜,山風來襲,柏樹林中會發出一種酷似下雨的聲音。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墳,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看雨景,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月如明鏡,遂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后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

    三蘇陵園內三座墳冢由東北向西南一字排開,東北第一墓為蘇軾墓,中間為蘇洵衣冠冢,西南為蘇轍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六個墓冢,為蘇軾六公子墓。在陵園內,我們還看到一個奇特的現象:這里遍植柏樹,參天蔽日,但樹干卻都向西南方傾斜,傳說是三蘇品德感動草木,草木皆隨其心意所向,遙望其家鄉四川眉山縣,被人們稱為“思鄉柏”。據導游介紹,蘇老泉供桌上的香爐石被視為“摸福石”,當地有一順口溜這樣說:“站立祭壇閉雙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誰能摸住香爐石,萬事如意盡是福。”據說古代一些學子上京趕考路過此地,總要來此摸一摸,以圖沾點兒“三蘇”的靈氣。

     東坡緣何葬郟縣   

    徜徉在三蘇陵園內,記者心中不時涌現出蘇東坡的一些著名詞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千古名句,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在吟詠傳誦,又讓多少人感懷不已,可以想見一代文豪蘇東坡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蘇東坡是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學巨匠。按照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人死后歸葬故里是首選方案,但蘇軾既沒有選擇落葉歸根——葬在其老家四川眉山,也沒有選擇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更沒有葬在他去世時的常州,而是選擇了郟縣小峨眉山下。

    蘇東坡為什么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是因為這里風景秀麗與蘇東坡的家鄉四川相似,還是因為蜀道崎嶇難以歸葬?蘇東坡的這個選擇成了難解的千古之謎。

    最傳統的一個解釋是,蘇軾生前曾被貶到汝州當一個沒有實權的團練副使。在團練副使任上,他看到郟縣的小峨眉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仿佛家鄉的地貌,于是選定這里為他的歸宿。《中國名勝詞典》中對于郟縣三蘇墳就是這樣解釋的。

    曾有專家根據史料記載考證,三蘇墳的位置位于古代許(昌)洛(陽)交通要沖,蘇軾當時進京(指北宋都城開封)辦事,必須得走這條路,其間蘇軾經過許洛古道的機會至少有5次。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蘇軾、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從四川老家到開封參加禮部秋試。他們過成都、經西安,“騎驢至澠池”,5月至京師開封。這一次,“三蘇”走的就是許洛古道。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三蘇”回四川為蘇軾、蘇轍的母親程夫人奔喪,也有可能走這條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赴陜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蘇軾自鳳翔回長安,第二年正月還朝。蘇軾生前最后一次經過許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閏四月。當年3月,蘇軾在諫議中引用漢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罷門下侍郎”,“出知汝州”。閏四月,朝廷又“貶蘇軾出知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蘇軾在赴嶺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蘇轍籌集路費,兄弟兩個在汝州團聚了好幾天。

    關于蘇軾緣何葬于郟縣還有一種解釋。據說北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員死后都要葬在距京城方圓500里之內的地方。另外,還有一些原因,如四川眉山距中原千里之遙,來去無論是走水路——逆長江而上過三峽,還是走陸路——翻秦嶺行蜀道都是很艱難的過程,所以二蘇歸葬故里的愿望很難實現。據史料記載,蘇軾去世時,二蘇的子孫大都散居在今郟縣、汝南、許昌等地,離郟縣小峨眉山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經沒有直系親屬了。

    李國軍說,蘇軾為何葬于郟縣千百年來之所以會引起廣泛關注,其重要的原因是蘇軾的名氣、文學成就太大了,人們不太相信蘇軾會無緣無故地葬在與他很少有關聯的地方。蘇軾葬郟也許只有一個解釋,也許綜合多種解釋才能說清楚。現在,強求一個令眾人信服的解釋太難了,但蘇軾、蘇轍葬在郟縣是確鑿無疑的。

    對三蘇父子頗有研究的李國軍說,蘇軾一生歷任北宋四代朝廷,做了40年的官,曾先后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等20余種官職,期間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蘇軾病卒于江蘇常州。次年,蘇轍遵照其兄“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的遺愿,葬蘇軾于郟縣小峨眉山下。蘇軾、蘇轍兄弟一生患難與共,手足情深。11年后,蘇轍卒于許昌,其子按其遺愿,將蘇轍與蘇軾同葬一地,與其兄長做伴,始稱二蘇墳。到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郟縣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座諸兩公之間”,自此稱三蘇墳。

    “蘇軾、蘇轍葬在郟縣,眾多史書上都有明確的記載”,李國軍說,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提出蘇軾、蘇轍葬郟真偽的疑問。三蘇墳的真偽問題在1972年以前的學術界也一直爭論不休,1972年以后不再爭論,主要原因是“1972年,蘇墳村村民在耕作時發現了蘇轍次子蘇適(音括)與其妻子的合葬墓,徹底證實了蘇軾、蘇轍墓的真實性。

    據資料顯示,蘇仲南的墓志銘上寫著“葬于少保(蘇轍封號)墓東南隅”,所指方位與實際相符,因為其父蘇轍墓的確位于蘇仲南墓百米外的西北處。既然蘇轍墓是真塋,就證實了蘇軾墓的真實性,因為蘇轍葬郟,完全是其兄先葬于此的緣故。蘇轍在他的《欒城文集》里寫道:兄長蘇軾遺言讓我葬他,我和夫人約定將來也要和他葬在一起。“當地文物部門經過考古發掘,曾在蘇適夫婦墓內出土了兩塊墓志銘,還有尸骨和蘇適的銅制印章等隨葬品。如今這兩塊珍貴的墓志銘保存在省博物院,這是蘇軾、蘇轍葬于郟縣最有力的證據,至此再無人懷疑蘇軾、蘇轍葬郟的歷史真實性問題”,李國軍說。   

    蘇墳村因“三蘇”而名揚

    在三蘇墳西北,有一個叫蘇墳村的古村落與其相依相傍。蘇墳村與三蘇墳有著什么樣的關系,村中是否有蘇氏的后人?

    從三蘇陵園出來折向西行,不遠處就是三蘇村了。記者在該村一住戶家中見到了正在忙碌的王保志,56歲的王保志只說了幾句話便化解了記者心中的疑問。“我們村其實原來叫人和寨,后來才改叫蘇墳村的,村里有1100多口人,90%以上都姓王,沒有姓蘇的”。王保志說,至于村子啥時改叫蘇墳村,村里人對此也并不知情,但他從小就知道這里是大文學家蘇東坡及其家人、后人的墓地。

    “墳是人家蘇家的墳,寺是廣慶寺,村是我們人和寨,很早的時候老人們就這樣說”,該村一名叫王萬志的村民這樣對記者說。50歲的王萬志說,三蘇墳原來是村里的一個林場,他小時候經常去那里玩。1972年,村里人在此澆地時發現水一直往下滲,結果挖地時發現了蘇仲南夫婦墓及其墓志銘,證明這里就是蘇家的家族墓。他說,據村里的老人講,他們的先人與蘇家并無關系,是先有蘇墳還是先有他們村,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但三蘇墳讓我們村揚名了,這是事實,我們也盼著三蘇墳周圍能建更多更好的景點,吸引更多的游人前來”,王萬志說。

    據一些資料介紹,北宋滅亡之后,高宗趙構遷都臨安,蘇軾、蘇轍的后代流落四方,蘇家墓地無人管理,日漸荒蕪。但三蘇墳保存至今,雖然遭到過數次破壞,但也得到了歷朝歷代有識之士的保護和修葺。公元1295年,元代元好問之子元叔儀任汝州知州。由于元氏父子都非常崇拜“三蘇”的人品和文章,故為蘇墳植樹筑垣。元好問是當時的文學巨匠,歷任鎮平、內鄉、南陽等地縣令,其間他多次到蘇墳拜謁,因此還結識了因為崇拜蘇軾專門寓居在蘇墳旁邊的民間詩人秦簡夫。元叔儀一到汝州上任,就馬上著手修葺三蘇墳,還讓手下官員都捐資修建墳園,“立門墻以限樵采,樹碑記以表墓所”。元叔儀還請來當時的著名學者、國史院的編修官尚野撰寫碑文記錄此事。元末至正年間,郟縣縣尹楊允在這里建起了“三蘇祠”和蘇洵的衣冠冢。

    解放后,三蘇墳在特殊年代曾遭到嚴重的破壞。據當地同志講,許多保存了近千年的古柏被伐掉用于“大煉鋼鐵”,墓園的圍墻基石被拆掉用于修造大寨田,建筑物上的五脊六獸被砸毀,墳園變成了牧場。最近幾年,三蘇墳才有了大的改觀——圍墻、大殿、享堂、墳墓、碑碣、石雕、道路經過精心整修后煥然一新;投資400萬元建成的東坡湖給三蘇墳平添了靈秀之氣,新建的東坡碑林增加了三蘇墳的文化內涵。

    “三蘇景區今年7月份已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為三蘇景區謀求更大發展提供了良機”,李國軍對記者說。如今,他們正在籌建東坡書畫展館、東坡生平事跡展館,并正在籌辦“三蘇”文化節,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會更好地推廣傳播“三蘇文化”,打好“三蘇文化”牌,造福于當地群眾!驹瓨祟}:是處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獨傷神——探訪郟縣三蘇墳(圖)】  (王春生 張文文 王禮亮 文/王慶祥 圖)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平頂山晚報 2006-09-19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