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炎帝神農與黃帝

2014/6/23 11:03:18 點擊數: 【字體:


    贊曰:中華民族五千年,上溯炎黃二帝傳;
       史料求真憑考古,金文甲骨字關連。
 
    一、前  言

    中華民族有位共祖黃帝,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神農氏教民耕種,嘗百草以治疾病,為中醫鼻祖,這也是世俗知曉的事。但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在黃帝之前還有一位炎帝,就知之較少,而這位炎帝與神農氏居然還是同一個人,可能就多有所疑。因此我們有必要從人、時、事、地、物的五大基礎上,去探索合理的證據;這就寄望于過去的史料,能與現代考古出土的文物相契合,使二者像一件夾克外套的左右幅,必將中間連系的「時間拉煉」扣準,才能順勢拉合(注1),否則兩不相應連結,上古史料欠缺考古實證,便永為傳說或神話。本文即基此理念,試圖從雙方面搜出一些線索,或許有助征信。

    二、炎帝神農的史料輪廓

    先秦典籍有關炎帝神農的載述,確實很少,就如較早的《詩經》305篇中,根本不曾詠及炎帝神農甚至黃帝事跡。《管子》在〈封禪篇〉稱炎帝曾到泰山封禪,又在〈輕重戊篇〉稱神農在淇山之南種植五谷。而《周易》書中未見有「炎帝」稱號,只在它〈系辭下傳〉說過神農氏興起,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農耕;神農氏過世后,便換黃帝治理天下。《春秋左傳》記魯昭公17年秋(公元前525年)之事,有郯子來朝,在宴會上,郯子說到黃帝是采用云彩來紀官名,而炎帝全用火來紀官名;又記哀公9年秋(公元前484年),稱炎帝為火師,姜姓是他的后人。《孟子?滕文公》也見有許行倡說神農之道;《倫語》便不述及炎帝神農及黃帝,難道孔夫子是「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莊子》一書,有多篇提到神農,卻不稱炎帝;在〈盜跖篇〉中謂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彼此無相害之心,這是崇高的道德標準;然而黃帝就不能致德,他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竟流血百里。在〈篋胠篇〉中還托言神農氏時,民結繩而用之紀事,甘而食,美其服,樂其俗,各安其居,與鄰國不相往來,是很理想的治理之道。到了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公元前240年前后),則言炎帝為炎夏之帝,而黃帝為中央之帝,并多見神農之稱。

    秦亡漢興之后,正史之傳,便推司馬遷著《史記》(公元前91年)為尊,在卷首的〈五帝本紀〉中,謂黃帝軒轅時候,因神農氏的后代子孫道德敗壞,黃帝起而代之;后世唐代張守節為《史記》作〈正義〉的解說,引了晉武帝(公元265-289年)時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所述一段關于神農氏的史話,值得引出參考: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皇甫謐對神農氏的出生稱號,一口氣提了四種說法,似乎是對神農氏的姓姜,長于姜水云云持有懷疑。于是張氏〈正義〉接續引出《括地志》所云:
 
    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曰昔神農生于厲鄉,所謂烈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

    在晉郭璞《水經注》中,則既稱炎帝長于姜水,后為姜姓,又稱神農氏為三皇之一,姜姓,都于陳,因生于烈山,故號烈山氏。

    以上列舉史料對炎帝神農出生的故里,不外二說,一在姜水,一在烈山。按姜水在陜西關中平地西部,當岐水東過姜氏城而南流入渭河的一段便是(《水經》渭水注),所以炎帝神農屬姜姓;一稱烈山,是在湖北隨州市之北,烈與厲音相通,故也是厲山,烈山氏也就是厲山氏,厲山之下有厲鄉,古有厲國在此(《漢書?地理志》)。我們按五行方位及其屬性解,姜水地處中原之西,屬白;厲山卻位于中原之南,屬赤,亦屬火,疊火為炎,所以炎帝生長于南方的厲山而稱厲山氏,或烈山氏;又為火師,以火德而王,是炎夏之帝,用火紀其官之名,并有赤帝之號,都較生長于西方的姜水之說近理。
清道光戊子(公元1828年)王開琸纂輯《炎陵志》,據其引錄,稱炎帝烈山氏,在位120年崩,納奔水氏,生帝臨魁,凡八代才由軒轅氏取而代之;后來到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始訪得炎帝陵墓,在今湖南省東南之酃縣康樂鄉白鹿原(注2)。

    按炎帝神農氏既曾在位120年之久,那么他當有140歲之齡,這似近乎神話,若真傳了八代子孫,,依現今常情推算,至少就是200年,所以比較合理的說法,炎帝神農約是黃帝之前250年前的人。
至于炎帝活動的范圍,史料所傳有限,曾到山東的泰山封禪,在河南北部的淇水一帶教民種植五谷;所謂都于陳,疑地在河南省東部,不過既以湖北的隨州北地厲山為出生故里,死后陵廟厝在湖南省東南的酃縣境內,則其活動范圍當以南方的長江流域為中心,南北空間約1200公里之距,這是吾人所能獲得較少神話的時空認知了。

    三、黃帝的史料輪廓

    述及黃帝事跡的先秦典籍,一如上章所引,大約在東周的春秋及戰國之時,至少有《管子》、《易經系辭》、《春秋左傳》、《國語》、《莊子》及《竹書紀年》等書,現擇要綜合譯介如下:
黃帝在神農氏沒落之后興起(《管子?輕重篇》、《易經?系辭下傳》、《莊子?山木篇》),初時定都有熊(《今本竹書紀年》);之后,勢力日漸壯大,曾在阪泉戰勝炎帝的子孫(《春秋左傳》),又在涿鹿擒殺蚩尤(《莊子?盜跖篇》)。黃帝在位19年時,政令遍行天下,到過崆峒山,廣成子教他放任無為而治天下的道理(《莊子?在宥篇》);同時,黃帝制定簡明法律,百姓都能安心守法,于是各地人民相率歸順,無為而使天下治(《易經?系辭下傳》、《管子?任法篇》)。在位20年時,看到天上五彩祥云,就用各色彩云制定官名(《春秋左傳》、《今本竹書紀年》)。黃帝曾游赤水之北,又登昆侖的山丘(《莊子?天地篇及至樂篇》)。在位59年時,仁義遠播,于是有外國人貫胸氏和長股氏前來臣服(《今本竹書紀年》),按或屬西部邊疆少數民族。黃帝在位100年時,曾經發生大地震,于是駕崩(《今本竹書紀年》),黃帝崩后,他的第八世孫虞舜和夏禹,先后治國,每隔五年都要隆重禘祭黃帝(《國語?魯語》)。

    以上引譯內容,都出自2300年到2650年前之間約350年中的具體記載,黃帝的活動范圍也有概念:其都邑有熊,約在今河南省新鄭西北的黃水;而據《莊子》一書生花妙筆所述,黃帝曾北游赤水后登昆侖,即由陜北直上河套的陰山;向南則到了湖北和湖南交界的洞庭湖。

    在《莊子》之后約250年的《史記》,便述及黃帝東至于海,西至空桐(崆峒山),四周空間約在今山東、甘肅、兩湖及河北等省,未逾長江而南,其活動范圍當以中原的黃河流域為中心,方圓約1500公里之幅;而崩后葬于橋山,即在陜西中部的黃陵縣,蓋自漢武帝遠征朔方凱歸,途中經此致祭黃帝(《史記、封禪書》、《漢書?武帝紀》),自是歷代皇帝皆不忘謁陵祭祀,如今則是百姓年年朝圣。1998年4月5日清明節,余因出席在西安召開之「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發表論文(同注1),并有幸隨大會前往黃土高原祭陵,盛典備極隆重,民眾魚貫瞻仰黃帝陵及周圍景觀之恢宏壯麗,咸興黃帝圣靈萬古不朽之慨!

    四、從商周古文字探索

    先秦簡冊典籍,原皆東周各國大同小異之古篆文字所書,到了秦始皇34年(公元前213年)用李斯所作小篆定體統一天下文字時,所有古籍必即以小篆轉譯,其后再變隸體,至東漢章帝建初之時(公元80年前后)王次仲又創楷書文字,所有先秦典籍,才完全呈現楷書正體字的面貌。但簡冊古籍幾經文字的改體傳寫,難免舛誤錯失,雖后世迭出飽學宏儒紛作注疏訂正,終究還留一些存疑之憾;故現代學者最能信賴的,莫過于利用地下考古出土的商周古文字材料,作為直接證據,再校古籍追究古史。
 
    基此理念,我們試從商周古文字來探索有關炎帝神農與黃帝的存在。這主要可分兩大部份:其一,是近百年來,各地考古發掘而得的商周銅器,以及可能自漢代以來出土而傳世至今的商周銅器,這些銅器可能至少有5000件是鑄刻有金文(銘文)的,它們約略是距今3400年前即商代早期的后段,到2200年前即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前所使用的文字;我們據容庚編著的《金文編》中統計,將近有3800個金文單字(注3),若加上近20年來出土及民間傳藏的新字,總數或近4000字之譜,其中經余辨出屬于商代始用者,將近有900字之多。

    如此大量鑄刻有金文的銅器中,其具長篇史料記述者,在3200年前后的晚商時期,便有一件作為酒器的卣銘,鑄有44字,現藏日本白鶴美術館,它是迄今所見晚商最長的一篇金文記事;另有30字的「戌嗣子鼎」銘,及27字的「小臣俞犀牛尊」銘等(注4)。在西周及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長篇銘文已不勝枚舉,諸如西周早期成王時的「何尊」122字銘,西周晚期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的「毛公鼎」500字長銘,它是商周時代最長的一篇銘文;其它如「散氏盤」357字銘。春秋中期晉文公(公元前636年即位)時「子犯龢鐘」8件成套共132字銘(注5);戰國早期「曾侯乙編鐘」65件成套,合計3755字銘;戰國中期「中山王鐵足大鼎」469字銘,……。就用這將近4000個金文單字,記述了商周王公文武百官及屬國王侯的諸多史事,但在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卻只出現一個「帝」字,作為帝號之用,尚未見有「神」、「農」、「炎」、「黃」各字的蹤跡;到了約2900年前后的西周時期,我們才找到它們,不過「神」字是稱「百神」,「帝」字是指「上帝」而用,「炎」字則作地名之「郯」(在山東),「農」字多作人名,「黃」字可用作玉佩之稱,也可喻老人發膚之色,并未見有「炎帝」、「神農」或「黃帝」之連稱及觀念。

    獨獨到了戰國中期的齊威王時(公元前357年),制作了一件食器「陳侯因齊敦」(齊威王名),鑄銘79字,其中刻有銘曰:

    皇考孝武桓公(齊桓公),恭哉,大謨克成。其惟因齊揚皇考,紹緟高祖黃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答揚厥德。

    這就是唯一在2363年前(以今2006年上推)出現「高祖黃帝」之稱的金文實錄力證,也就是說當時的齊國人文,確有以黃帝為始祖的概念(注6)。

    其二,是近世紀從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發現的「甲骨文」,到1928年起才由公家機關發動,而由學者主持的正式考古發掘,先后掘獲占卜并具刻辭的龜甲與牛胛骨,總數可在10至15萬片之間(以整片及碎片合計)(注7),這些甲骨卜辭,都是商代晚期之初第一位王盤庚,首遷來此新建殷都,歷經273年間的12位王,他們崇尚甲骨占卜迷信,幾乎每天在王宮內臨朝前,都要與太史、太卜等官員,先在內廷用龜甲或牛骨占卜出吉兇,然后遵照辦政;所占問的事,內容繁雜,除國之大事如祭祀及征伐之外,還包括天文、地理、田獵、農耕、疾病、占夢及后妃生育等(注8),凡事惟求卜示決斷;卜后便將所問及稍后是否應驗的事,一一刻記在甲骨上的卜紋旁邊備查,如此日積月累存作檔案,成為殷商王廷一套完整的記事實錄;待前王崩后,便將其所用甲骨卜辭檔案掘窖埋葬,有的甚至將其管理甲骨文檔案的人員,一并埋在甲骨堆中隨葬,就像70年前(1936年),考古隊在安陽發掘YH127坑的巨大貢獻一樣,經學者考證,竟然是殷王武丁一朝的17000多片卜龜字甲(碎片分計),其數量之大,乃占當時歷次考古發掘字甲總數的78%,也就是殷朝12位王占卜所用龜甲,在每5片中,便將近有4片屬武丁一王所用;而每片龜甲所刻卜辭的字數多寡不一,其最多者有一片刻上279字,此系刻記殷王武丁親征,并調兵遣將,分頭討伐小邦的精彩實錄(注9)。

    總計晚商王朝在內廷刻錄甲骨卜辭,記事存史的「刀筆字體」所用單字,將近3500個,惟惜至今可識之字還不及一半(注10);它們與同時期在各級臣民社會通行約900個金文,原屬一種文字,只是金文系用毛筆書寫而后鑄出的正規字體,其筆畫有圓轉及象形的肥筆特征,甲骨文字卻是王宮內廷專為契刻卜辭慣用的刀筆字體,其用刀橫豎直沖,不免有遇繁減筆的簡化文字,這在民間社會是難窺宮中刻字之真相的,故商代的大眾化文字,無疑是以金文為代表(注11)。

    盡管如此,我們今日仰賴考古發掘的偉大成果,反倒有幸看到殷商王朝之深埋窖藏檔案的甲骨文字,在其所用的單字中,是有「炎」字,惜其連辭難解;而「帝」字有作祭名,具「天帝」的概念,也用為王天下者的尊號;「農」字有作「農示」,如農神,與后世祀社相似;「黃」字有作「黃尹」者,或屬人名;「神」字仍未見(注12)。
以上略述商周兩代文字,現存最多的兩大主流實況,其在商代就都不見有「神農」、「炎帝」與「黃帝」的連稱;這也就意謂3000年前的人,尚無追溯兩位遠祖的觀念:而西周金文雖然增多,長銘記事連連,卻是仍缺其證。難道中華民族傳說中的兩大遠祖,只有到戰國中期的齊威王,才落實一位「高祖黃帝」的存在?非也,因為當今各地考古發掘工作持續未斷,地下長埋古文史料必將再現,吾人惟有拭目以待。

    五、考古新知炎黃時代的四方文物

    據前考炎帝早于黃帝約250年,而臺灣「軒轅教」推算黃帝生于距今4741年(注13),加上黃帝在世或百年,則炎黃二帝的時代,便在5000年到4650年之間,今俗號稱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化,則應包涵炎帝的存在才算具足。那么在此歷史的時段里,近世的考古發現,又獲得什么相應的文化遺物呢?

    先說炎帝活動范圍以南方之長江流域為主的出土文物:在長江中游的兩岸,其西段以三峽之東,到洞庭湖北岸的江漢平原一帶,有「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000-前2600年),當時民生用器,是泥質黑陶、灰陶和少量彩陶的裝盛器;工具用石鋤、石刀等,屬于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6000多年-前2000年)晚期偏早的產品;家禽生畜有雞、豬、羊和狗,見于陶塑;也有代表權力的一件穿孔石鉞,其上有朱繪的卷云紋;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食(注14)。在長江下游,是大別山與安徽巢湖之間的江淮地區,有「薛家崗遺址」(公元前3200-前3000年)的三期文化,以夾砂的素面灰黑陶為主,有甑鼎套合的陶甗作蒸食用;石器有朱繪石鉞,及一件朱繪多孔石刀,長達51.6公分,所繪是花果形圖案;隨葬品中的陶器最多,有一座墓中有30件玉器;主食亦系稻作。長江由巢湖再東下南京一帶,是「北陰陽營文化」(公元前4000-前3000年),石器的磨光和穿孔技術都較高,小件玉器的制作較發達,死者口中有含瑪瑙石子的。長江東出大海與錢塘江之間相夾的太湖地區,更是「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薈萃之地,早期以輪制的磨光灰陶為主,有扁足鼎和袋足鬹等;玉器制作興旺,品類在10種以上,從武進發掘的「寺墩遺址」(公元前2790年左右),一個20歲左右的青年墓葬,其大量隨葬品中,就有玉琮33件和玉璧24件,而最大的玉琮高達33.5公分,大玉璧的直徑達26.2公分,足見此一地區崇玉之盛,手工藝的琢玉技術之精。在吳興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公元前3300-前2600年),早期即有大批竹篾編織物,以及絲麻織品與絹帛,當時養蠶業已興。

    當此同時,南方珠江流域廣州北部的曲江縣附近,也有生民活動,在其「石峽遺址」(公元前2900-前2700年)的墓葬中,有大量陶器、石器及精美的琮、璧、環、玦等玉器。甚至連西藏東部3100公尺的高原,在瀾滄江上游昌都江邊一處「卡若遺址」(公元前3300-前2100年),其早期遺物也見夾沙紅陶,大型石器及鑲嵌石葉的骨刀,還有精細的骨針、骨錐、骨飾等,吃的有粟子,牲畜有豬和牛等。

    在南方長江流域分布的這些文化遺存,實際上已延伸到黃帝的時空環境,而黃帝活動以中原之黃河流域為主所廣被的時空環境,也上涵了炎帝。黃河流域是以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彩陶為象征,可是炎黃二帝的出現,卻已踏入仰韶文化的尾聲,不過還能從洛陽西郊「王灣遺址」(公元前3390-前2390年)的「王灣二期文化」中,看到一些畫有彎曲紋飾的彩陶盆;從陜縣「廟底溝遺址」(公元前2900-前2800年左右),到早期「龍山文化」(公元前2780年)的時段,也仍有少量仰韶文化遺風的細泥紅彩陶,而97%則屬灰陶;工具則有單孔石刀和石鐮,特別是有雙齒的木耒作為農耕之用;家畜有豬、狗、牛、羊和雞。

    黃河流域下游,便是山東境內之「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的中期(公元前3500-2800年間),所用的彩陶器皿,是折腹罐形鼎、大鏤孔圈足豆和深腹背壺等,紋飾除有早期的花瓣紋外,多用波折、方格及紅色圓點紋;農業以粟為主,工具為有肩之石鏟、石錛、石鎬頭或鹿角鋤,漁獵則制骨器為用;隨葬品以豬為盛,一墓中隨葬有多達32頭豬的下頷骨,可證豬是此地的財富表象;更有夫妻合葬,或妻妾殉葬之俗,死者佩戴精致的玉石飾物,也有玉鏟、象牙器及近百件精美陶器的隨葬。

    黃河上游地區,與炎黃二帝同時的文明,則推甘肅蘭州之南臨洮的「馬家窯遺址」(公元前3300-前2900年)到其晚期「小坪子期」(公元前2900-前2650年)的綺麗彩陶為代表,它們的風格與中原廟底溝類型緊密相關,有仰韶文化向西擴散的脈絡可尋;彩陶器類多樣,有碗、盆、瓶和罐等,紋飾用黑色粗筆畫出大漩渦紋及大鋸齒紋為主,也有蛙和變體鳥紋,展現強烈的地方風格。

    在典籍史料和傳說中的炎黃二帝,可能還未曾提到的東北遼河流域,早從8000年到5000年之間,就有奇特的文明在孳育發皇了。其繼大量奇型怪狀玉器的「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之后,是遼寧東部地區的「小珠山三期遺存」(公元前3000-前2500年),石器多數磨制,有弧刃雙孔石刀、石斧、石鎌和穿孔石鏟;手制的陶器多呈黑褐色,附加堆紋和劃紋,有碗、缽、豆、壺、鼎和罐等;農業種粟,飼養豬、狗等家畜;漁獵有鹿、獐、海貝和鯨魚等。

    藉此考古出土實物的粗略大貌觀想,則在炎黃二帝的時代里,差異較大的是:南方的炎帝和子民,以食大米為主,中原的黃帝和子民,則以食小米(粟)為主,而農耕用雙齒的木耒犁土便少折損;相似的是衣著有絲麻,所用的器皿,以灰黑陶器為多,但黃帝之時彩陶仍不少;工具為石器,家畜有豬、牛、狗和雞;狩獵與征戰則用石斧、石鏃并用竹木所制的竹弓、短棒及長棍系綁尖銳石器之類武器;死后佩飾用玉器,祭器有大石刀或玉琮玉璧等,既重視生活亦善敬靈魂。

    六、結  語

    事實上,炎帝神農與黃帝,迄今所見最早的史料及金文實錄,都只出現在東周的春秋與戰國時期,距今才約2600多年前后,真要上溯到炎黃二帝之世,可還有2300多年是空白,著實是遠古莫測!可是今日吾人對5000年前的考古文物,卻是各地博物館可見,對遠古人民生活狀況,反倒歷歷在目;就如安陽殷墟甲骨卜辭刻字出土,對商代的先公先王之名,一一浮現,可上溯到3600年前商湯的名字,甚至還溯出「高祖夋(俊)」即帝嚳之名(注15),《史記?五帝本紀》已載明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這便是今日端賴考古出土信物,起碼已可上溯到4500年前的帝嚳了。大地無私藏,只要有考古,便會有炎帝神農及黃帝信物的出現,先秦史料與考古實物,兩者之間,終將用「時間拉煉」緊密扣準咬合的。

    當考古新證對此尚無突破之時,但從漢武帝之祭黃帝陵,宋太祖之訪修炎帝陵,也都是上千到兩千年前的事;自是歷年都隆祭不衰,史無可泯!于茲尤在炎帝出生之湖北隨州厲山故里的神農勝跡,舉行炎帝神農祭祀大典,乃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五千年血脈與文化的薪傳榮獻,歷久彌盛。

    附注:

    (注1)張光遠:〈從考古展現黃帝時代的中國文明〉,《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頁118-126,1998年4月討論會,2001年3月出版。又見《故宮文物月刊》,185期,頁62-79,1998年8月。
    (注2)清?王開琸纂輯:《炎陵志》八卷之卷一〈帝祀〉,卷三〈陵廟〉,道光戊子(1828年)刊本;《中國祠墓志叢刊》收編,2004年10月。
    (注3)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1938年9月,容庚原著;1985年7月摹補,據1984年6月張振林在本書「后記」中統計,引用器目共有3902器,其單字共有3772字,其同字而多體的「重文」,合計是20489個。
    周法高主編,張日升、徐芷儀、林潔明編纂:《金文詁林》,共15冊,見1894單字;又其〈附錄〉4冊,見單字1213字,合計3107字。1975年。
    (注4)商代晚期「戍嗣子鼎」,高48公分,1959年在河南安陽后崗商代祭祀坑出土,殉54人及海貝3堆。
    商代晚期「小臣俞犀牛尊」(筆者訂名),高23公分,1843年在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7器之1,美國舊金山亞洲博物館藏。
    (注5)張光遠:〈西周重器毛公鼎〉,《故宮季刊》,7卷2期,頁1-70,1972年冬。
    張光遠:〈西周七件長銘的銅器〉,《故宮季刊》,9卷1期,頁41-64,1974年秋。
    張光遠:〈故宮新藏春秋晉文稱霸「子犯和鐘」初譯〉,《故宮文物月刊》,145期,頁4-31,1995年4月;又150期及158期皆有相關「補釋」及「淺說」刊登。
    (注6)張光遠:〈從考古發掘與經籍古文的印證論有熊氏黃帝〉,《故宮季刊》,10卷1期,頁23-33,1975年秋。
    又:同注一。
    (注7)董作賓:《甲骨學六十年》,頁11,1965年。
    (注8)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續集,1944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1985年8月。
    (注9)張光遠:〈殷墟最炫麗的一片武丁大卜甲〉,《故宮文物月刊》,第279期,頁84-93,2006年6月。又應邀出席2006年8月11日至14日,在河南安陽召開「2006年中國安陽慶祝殷墟〝申遺〞成功暨紀念YH127甲骨坑發現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注10)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卷首,頁141,載合計1765單字(不計重文75字);卷14附待考1583字,則合計有3348字。1965年5月。
    (注11)張光遠:〈論商代金文在中國文字史的地位〉,1994年1月,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國際研討會」發表,至1997年7月才出版,見該會《論文集》下冊,頁1053-1085。
    (注12)同注10,李著,總數16卷,本文所涉關鍵各字,可藉其索引查得其解。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釋「帝」,頁74,1985年。
    (注13)臺灣的「軒轅教」,于1957年獲準正式成立,每年4月5日大祭黃帝圣誕,其推算黃帝生于公元前2734年,距今2006年,已有4741年。
    (注14)本文第五章所有舉述之考古資料,皆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1986年8月。
    (注15)王國維:《觀堂集林》卷第九之〈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其〈續考〉,1923年。

(原標題:炎帝神農與黃帝)作者:張光遠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2006-07-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