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秀美山水 >> 瀏覽相關信息

考古發現河南漢朝函谷關不僅是"關" 還是"城"

2015/8/19 10:19:27 點擊數: 【字體:


考古發現河南漢朝函谷關不僅是

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引子
 
   “秦時明月漢時關”。
 
  對于函谷關,很多人并不陌生。相傳老子騎青牛出關,在此留下《道德經》五千字,墨寶飄香數千年。春秋戰國,所謂關東關西,就是以函谷關為界。靈寶有一座函谷關,俗稱秦函谷關;洛陽新安縣境內也有一座函谷關,俗稱漢關,也稱漢函谷關,據說是漢武帝時期靈寶那座函谷關整體搬遷過來的。
 
  不久前公布的“2013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中,漢函谷關榜上有名,為了一探究竟,3月底,記者驅車前往新安。
 
  漢函谷關在新安縣城關鎮,北距黃河不過25公里。東漢定都洛陽后,漢函谷關是以洛陽為起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第一要塞。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于這座漢關,記者并不陌生,幾年前曾兩次拜訪它。不過當時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還沒有開展,保護展示工程尚未開始。秦磚漢瓦的古關隘,保留著一絲荒涼。
 
  如今的漢函谷關,關樓已經進行了加固處理,曾經略微殘破的部分,以同色調的青磚加以修補,顯得更加莊嚴、巍峨。
 
  漢函谷關在上世紀20年代曾經有過一次修復,當時的關樓是3層,如今殘存2層,底層保留較好。關樓上刻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落款是“孔子二千二百七十四年南海康有為書”。據說是當年康到洛陽為吳佩孚祝壽,路過漢函谷關時留下的墨寶。
 
  新安地方志,對漢函谷關有過很細致的描寫,但由于此關是從靈寶搬遷而來,因此和靈寶當地的描述大差不差。據說這座漢關初建時,關樓有十三丈高,南北長約十丈,東西寬約六丈,為三層建筑,下面為平垛,中間有門洞,供車馬行人通行。關樓上層為八角樓,樓角懸掛銅鈴,風吹鈴動,錚然有聲。如今這些輝煌基本蹤跡全無。
 
  關樓東側約百米處,是兩座不大的“土丘”,一曰望氣臺,一曰雞鳴臺,夯土鑄就,頗為古樸。
 
  兩千多年過去了,漢函谷關依然保持了那份歷史的凝重與蒼茫,立在黃土地上,經歷時光的磨礪和歲月的侵蝕,巍巍不動,沉默著注視著身旁的這塊土地。
 
  每次站在這座漢關前,我總感覺想說點什么,但又不知道該說什么。當我再一次站在黃土之上,凝望著這座沉寂的古關,感觸到的只有那一份厚重。
 
  “漫道黃土轉蒼涼,回望千年古戰場,車不向前人不語,函谷關前立斜陽。”
 
  謹以這首小詩紀念這座千年古關。
 
  為配合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6月開始對漢函谷關關城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通過一年多的工作,勘探鉆探總面積約13.9萬平方米,發掘遺址面積3300平方米,發掘城墻遺跡5處,夯土臺2處,古道路2條,建筑遺址2處,并對鳳凰山和青龍山上的夯土長墻進行了勘探。
 
  “這是一次主動性的考古挖掘,因為漢函谷關古代號稱洛陽第一關嘛。只有搞清楚漢函谷關的總體情況,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申遺工作。”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主任嚴輝先生說,這一次考古發掘最大的收獲就是搞清楚了漢函谷關的整體布局。
 
  漢函谷關的古道路,可追溯到夏商時期,“這次在漢函谷關發現了兩條古道路,一條在關的中部,一條在關的南側。其中一條,勘測表明至少在西周就存在了。”嚴輝說,漢函谷關是西漢搬遷過來的,之前這里是什么樣子?兩千多年來經過了哪些變化?
 
  通過這次考古勘探,考古人員確定了漢代函谷關遺址的總體布局:它是一處內、外城結構的小型城邑。內城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約110米;外城東墻與南北兩側山上的長墻相連接,關城卡在峽谷之中,關城東墻與南北山上的夯土長墻相連接,完全控制了峽谷的東西交通,達到軍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關城中部的古道路東西向貫穿關城,是唯一的通關道路;遺址南部、皂澗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區。
 
  嚴輝認為,以往對漢函谷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籍文獻的考辨,“這次發掘證明了文獻中的那些記載很多是符合事實的”。比如函谷關的雞鳴、望氣二臺,以往只是文獻、地方史志記載,或者當地百姓口口相傳,“根據出土遺物和對遺跡的解剖,可以確定雞鳴、望氣二臺及臺基西側夯土墻和關城東墻,都是西漢建關時修建,關城南墻為漢代增建”。
 
  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對關隘的研究工作非常匱乏,并且集中在邊關,對地位如此重要的內陸關隘系統地考古發掘更是第一次。嚴輝先生說,此次考古發現,為秦漢關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為函谷關遺址的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發現兩條古道路
 
  出土大量瓦當和兵器
 
  根據此次考古發掘,漢函谷關不僅有關墻,還有關城東墻和關城南墻,兩者相交組成一定空間,說明漢函谷關不僅是關,還是一座城。此外,在城墻南北兩側,還發現了外延的防御設施:長墻。
 
  為使參觀者更清楚地了解當年漢關的結構,工作人員在關樓東南搭建了一個保護棚,對關城東南墻及排水設施等遺址進行展示。
 
  走進保護棚,腳下是黃土和石塊,城墻在哪里?“就在我們腳下。”工作人員說,經過千年的演變,漢代的城墻已下沉,被黃土掩埋,經發掘看到,東城墻一部分由夯土制成,一部分由石塊制成,其中,夯土城墻基礎部分最厚處達35米,上面的墻體也厚達22米。
 
  嚴輝告訴記者,此次考古發掘,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瓷器、骨器、石器、鐵器、銅器及銅錢等各種物品。這些物品中,以陶制建筑材料為主,包括瓦當、筒瓦、板瓦、空心磚、方磚、條磚及建筑構件,其中板瓦最多,筒瓦次之。瓦當包括云紋瓦當、“關”字瓦當、“安世”瓦當和“安世萬歲”瓦當,其中“安世萬歲”瓦當是第一次出土。
 
  所謂“秦磚漢瓦”,漢瓦指的就是“瓦當”,漢代是中國古代瓦當藝術的最高峰。瓦當是建筑中筒瓦頂端下垂的部分,西漢時期,用文字裝飾的瓦當很流行,人們在上面刻“千秋”、“安世”、“萬歲”等字樣,以示祝福。
 
  此外,出土錢幣總計108枚,有107枚銅錢及1枚“道光通寶”鐵錢,包含漢、唐、宋、清四個時期的錢幣,主要為漢代銅錢。還發現了銅鏃、鐵戟等兵器。
 
  “這次考古發掘,最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緊,任務重,不少土層堆積層次非常厚,有的有5米多,而平常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兩米,要把這些土層都弄清楚很費勁。”嚴輝介紹說,下一步他們的工作重點,一個是準備漢函谷關國家遺址公園的一些工作;另一個是擴大發掘范圍,把考古發掘深入進行下去。
 
  “眾所周知,漢函谷關是漢代搞的,漢代之后它有一個演變過程,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大一統王朝時期和軍閥割據時期,這個關的功用是不一樣的,它的演變究竟是怎么樣的,希望下一步的考古發掘能解開這些謎團。”嚴輝先生如是說。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