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許昌市張潘鄉(xiāng)的古城村,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古廟——張公祠。上午9點多,83歲的老人任清彥正在殿內(nèi)用毛撣為廟像撣灰,他是這座市級文保建筑唯一的工作人員,在這里義務(wù)守護了30年。老人雖然稍顯清瘦,但精神矍鑠。
據(jù)《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于漢魏,重修于嘉靖七年(1528年),原有殿、堂、樓、閣、亭、臺、庵二十余間。記者日前來到張公祠采訪,看到這里保存著主體建筑十余間,在主殿“張公殿”內(nèi),張飛的廟像色彩豐富,造型生動,兩邊的壁畫雖有部分脫落,但可看出平時維護得還是很細心的。
“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各個房間的門,為廟像除塵。然后還要灑水清掃地面、整理供桌,等十幾間屋內(nèi)的活兒忙完了,我還要打掃院子、給樹澆水,一整趟事兒做完,要大半天時間。”任清彥說。
“大爺,您為什么要在這里義務(wù)守護呢?”
聽到記者的提問,任清彥愣了一下,轉(zhuǎn)過身指著廟門說,“你看看,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反正我家里離得近,能夠看著老祖宗的東西不讓人破壞,是一件好事。”
在院內(nèi)的村民說,張公祠門口有一對能夠預(yù)測天氣的“風雨石”,很多文物販子都打過這兩塊石頭的主意。三十多年前這里作為學校使用,有學生上課、老師居住,所以“風雨石”比較安全,但自學校搬走后,這里無人看管,“風雨石”兩次差點被盜。聽說了這件事,任清彥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搬到張公祠內(nèi)廂房居住,義務(wù)看護廟宇和這兩塊寶貝石頭。
在守護廟宇的同時,只要有外地游客參觀,任清彥還會充當義務(wù)講解員。為了做好講解員,老人下了不少工夫,熟讀《三國演義》。和張飛相關(guān)的典故都能說出。此外,他還會向游客介紹張公祠的獨特之處,“咱們張公祠有五大奇觀,一是廟前‘三姓樹’,一樹有松、柏、檜3個品種,象征著桃園三兄弟。二是山門內(nèi)的‘風雨石’,天要下雨時,石頭表面就會潮濕;天氣晴朗時,它的表面就干燥,比天氣預(yù)報還準。三是廟門建得奇巧,是寨門,又是洞門,還是山門;四是戲樓建在山門上;五是張公殿前立有明、清地震碑,記載著咱們許昌的兩次大地震,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老人自豪地說,“來這里參觀的人可不少,還有好多韓國、日本的客人呢。”
“在守廟的30年里,您動搖過么?”記者問。
老人望著廟宇動情地說:“要說困難,也有過,但現(xiàn)在好多了,我每個月能領(lǐng)低保,吃穿不愁,在這里工作,每次看到有人來參觀,就很高興,很滿足。”
這位淳樸、盡責的老人給很多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驢友“老錫兒”在博客里寫道,“張公祠之行,最讓人感動的是守護在這里的老人家任清彥。人家一份義務(wù)工作干了30年,而我們一份高薪工作還干不了3年,要向老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