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寫碑帖,起筆就是顏真卿的《勤禮碑》,無意間,稚嫩的筆墨就靠近了忠良。到了商丘,當然知道腳下的土地也是舊年的睢陽,便向朋友探聽,唐大歷七年在睢陽舉行八關齋會的所在地。
當然不遠,睢陽古城猶在,與商丘僅一箭之遙,來去方便。第二天,就去拜謁顏真卿的另外一件楷書名作《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石幢。
汽車駛往睢陽古城,顏真卿的《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中的文句浮現眼前:“……公名神功,冀州南宮人。稟元和之粹靈,膺期運以杰出。含宏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貫白日。和眾必資于寬簡,安人務在于撫柔。況乎武藝絕倫,英謀沈秘,所向而前無強敵,日新而學有緝熙。……”
臨顏真卿的字,也愿意讀他的文。對于顏真卿,我們習慣在《爭座位》和《祭侄稿》中發現書法的意義,而忽略了激憤的文辭所蘊含的悲劇力量。顏真卿文墨兼優,這一點,是書法史上難以企及的范例。每一次臨寫《爭座位》,我都會通讀,正義的立場,豐沛的感情,跌宕起伏的語言,自然要突破書法的邊線,讓我們知道信仰與生命、現實與未來的哲學關系。同樣,臨寫《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目光也會飄到很遠的地方,一筆筆,一字字,不單單是筆法的強弱和形質的美丑,顏真卿酣暢淋漓的書寫,記錄了一件事,也寫活了一個人。這件事,這個人,與他的書法有著統一的美學風格。
我們停在了一座長方形的門樓前,這座頗具漢唐風格的建筑,兩端的房檐上翹,屋脊的兩角像一對鷹,警覺地對視。門樓的正中央是一扇正方形的門,門上端懸掛黑底金字的牌匾,“八關齋”三個顏體大字神采飛揚。我似乎與顏真卿的距離近了,耳邊響起隱隱的聲音,由遠而近,由薄變厚,聲音裹挾著塵土,盤旋著,滾動著,氣勢恢宏。這是八關齋會的重演嗎?
可歌可泣的史實再現了。“安史之亂”的重要角色史思明,其部將田神功,在叛將南德信、劉從諫圍攻睢陽時,怒殺南、劉,解除睢陽之危,并率軍歸順朝廷,“肅宗大悅,拜公鴻臚卿”,后遷任徐州刺史、淄青節度使。寶應元年,叛軍再犯睢陽,田神功領兵平叛,再度解睢陽之危。唐大歷七年四月,田神功患病,睢陽人向官府建議,舉辦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宋州刺史徐向接納了這個溫情的建議,出俸錢在開元寺設八關齋會。彼時為農歷五月初八,一千名僧人和數千名各級官吏齊聚開元寺,誦經念佛,為田神功祈福。八關為佛教用語,亦稱八戒,是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晝夜中所必須遵守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涂飾香鬘及歌舞觀聽,七不眠坐高廣華麗床座,八不食非時食。前七者為戒,后一者為齋,合在一起總稱為“八戒齋”,或稱“八齋戒”“八關齋戒”。州郡官吏決定把這件事記錄史冊,他們請來顏真卿,借助他的文章和書法,讓八關齋會為后人所知。顏真卿乃朝廷重臣,在“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大有作為,面對睢陽人對田神功的感念,他激動不已,寫道:非夫美政淳深,德風汪濊,則何以感人若此其至者乎?某叨接好仁,飽承馀烈,睹茲盛美,益靦求蒙,若不垂諸將來,則記事者奚述?
步入“八關齋”門樓的大門,面對的就是《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的碑亭了。這是一座精美的碑亭,兩層亭檐,有兩層上翹的六角,面向不同的地方。廊柱也是兩層,外圍與內圍的廊柱,錯落而立,似乎有著不同的象征。《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的石幢立于亭子的中央。石幢與石碑明顯不同,它有8面,高達3米,顏真卿的文章和書法刻在上面。當然,這是1993年翻刻的石幢,是舊石幢的替身。唐會昌年間,武宗李炎滅佛,開元寺與石幢一同被毀。公元851年,宋州刺史崔倬從地下挖出,修補殘缺文字,再度立起。文革重遭涂炭,被砸成三截。
《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是一篇飽含深情的好文章。顏真卿自署此石幢立于大歷七年(772年)五月初八,想必文章也是寫于這期間。此前的756年,顏真卿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兒顏季明在平叛“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犧牲,他揮寫的《祭侄稿》表達了他對親人和烈士的哀傷。這部起于生命深處的書寫,讓中國書法史有了一道耀眼的光澤,此后,《祭侄稿》得到我們別樣的尊重。《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與《祭侄稿》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顏真卿的楷書代表作讓人目不暇接,甚至影響到我們對《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書法的判斷和接受。
在“八關齋”,我不放過院子里的每一個遺跡,因為這是當年開元寺的舊地,曾經有各種文官、武官、士紳、僧人、善男信女、黎民百姓,在這里為一名有作為的官員、有功勞的將軍高吟齊誦,經聲綿綿不絕。
“公德厚量深,勞謙重慎,功既高而心益下,位彌大而體益恭,故遠無不懷,邇無不肅。”顏真卿沉雄的語句暗合著“八關齋會”的祈禱,那一種生命的力量,于今天仍是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