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
2015/11/2 16:51:5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為我們宋氏家族尋找在淮海戰役中英勇犧牲的我父親的親兄弟宋榮喜的尸骨,記者于2015年8月28日,驅車300公里來到位于河南永城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在當地政府的陪同下一起走進了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也真正體驗到長期以來,關于“國民黨為什么打不過共產黨”的問題為啥一直是人們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除了民間說法、學者觀點之外,歷史當事人如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等都對這一問題有過回憶、分析和檢討 ,該館所陳列的內容廣泛,涉及領域頗多也很全面,將歲月抽打過的記憶敘述得聲情并茂,講解員講得既清楚又深刻,毛主席當時給官兵補給的是糧食和肉,而蔣委員長補給官兵的是錢,細細觀看和研磨,難道當時的蔣委員長心中想的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從陳列的圖片上看,被國民黨官兵吃光的樹皮,和散落在地上的鈔票,讓人回味無窮.
永城陳官莊淮海戰役紀念館坐落在永城市東北25公里陳官莊南側。 1948年11月30日,國民黨“剿共”副總司令杜聿明率所部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攜家眷及青年學生共26萬多人,從徐州向永城方向逃竄,敵人采取三面掩護,一面突擊的戰法,不肯分散地縮成一團。我中野、華野兩大野戰軍從北、東、西三面猛烈攻擊,將敵壓縮到以永城縣城東北25公里的陳官莊為中心,東西長不滿10公里、南北寬不到8公里的狹小地區內。這里有大小村莊88個,我軍逐步縮小包圍圈,距敵人最近的只有50米距離。孫元良兵團企圖突圍,被全殲,孫元良本人率幾十人逃脫。中間為配合平津戰役,各部進行戰地休整,對敵展開政治攻勢,1949年1月6日向敵發起總攻,經過4晝夜的激戰,全部殲滅了國民黨一個戰區司令部、兩個兵團部、八個軍部,約20多個師共26萬多人。這是整個淮海戰役中消滅敵人最多、取得成果最大的一次勝利,活捉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于張老莊,擊斃敵第二兵團司令邱清泉于張廟臺,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徹底勝利。雖然我軍傷亡較小,但也有不少革命戰士英勇地犧牲在了陳官莊這片土地上。
1963年,永城人民為了紀念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英雄們,便在陳官莊村南這片淮海戰役第三階段的主戰場,建起了“陳官莊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陵園座北面南,占地200多畝。大門上端鑲有鐵制的“淮海戰役烈士陵園”8個大字。西側是“英風永在”,東側是“浩氣長存”。園內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布局協調,莊嚴肅穆。水泥馬路經三緯四,全長兩公里。進門有東西對稱的兩個風景塘,塘水碧波蕩漾。高24.678米的純花崗石紀念碑矗立在廣場中央,上面鐫刻著周恩來總理親題的“淮海英雄永垂千古”8個大字,金箔鑲嵌碑面;上有五星碑徽,下刻碑文。碑文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所撰寫。
碑的底座分層,周圍松柏環繞,四季長青,巍峨雄偉。紀念碑兩側4個直徑20米的圓形花壇,均植香柏塔松。碑后是圓形公墓。公墓4角有15位著名烈士英雄事跡碑亭。碑亭前兩側有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劉伯承、陳毅、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詞屏。
公墓后整齊排列著651座烈士陵墓,每位烈士紀念碑墓前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銘記著烈士的姓名、籍貫和生平。記者一排一排的尋找,終究沒有尋找到宋榮喜的名字,心中有些失落的感覺,,但是看到叔叔這些戰友安靜的躺在這里,心中高興大于失落.
淮海戰役紀念館和烈士事跡陳列館,坐落在紀念碑后東西兩側,均為民族風格的天井式建筑。 紀念館750平方米。室內陳列分正廳、序言、戰役實施、人民支前、最后決戰、大軍南下8個展室。共展出文物資料、歷史照片等400余件(幅),翔實地介紹了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對淮海戰役的英明決策和以鄧小平為首的總前委對淮海戰役組織指揮的情況。
該館第一、第二階段先后殲滅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的情況介紹的比較概括,對第三階段在陳官莊地區殲滅杜聿明集團介紹較為詳細。它不僅描繪了陳官莊殲滅戰的規模、具體經過,而且還再現了華北、華東、中原數百萬民兵、民工、地方武裝參戰支前的生動場面,體現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烈士事跡陳列館,面積5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45位在戰役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而壯烈犧牲的我軍指戰員、黨政干部和支前民兵、民工等烈士的遺像、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介紹。正廳中間臺上存放著烈士名錄。南北面有“浩氣長存”、“緬懷先烈”浮雕。正面是鄧小平的題詞大屏風:“中華兒女永遠記著:你們的幸福是先烈們用血換來的!淮海戰役烈士永垂不朽!” 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建館后,當年參加淮海戰役的我黨、政、軍領導和國外友人,曾多次到此參觀指導。1999年,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革命紀念館。如今它還是永城市及周邊縣鄉中小學生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每逢清明節,都會有淮海地區黨、政、軍、民和學生數十萬人到此掃墓紀念,接受教育。
張學良曾談 : ■國民黨“打不過共產黨的原因,也就是沒有中心思想”;“共產黨有目的,他相信共產主義,所以他能成功”
人們盡管對戰略一詞內涵和外延的解釋古今中外多種多樣,但有三個最重要的關鍵詞無人忽略,那就是判斷、手段和目的。簡言之,戰略要解決的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通過何種手段達到什么目的的重大問題。
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采取了依靠強大的軍事優勢,對共產黨采取軍事“圍剿”,以此達到徹底消滅共產黨的戰略目的。張學良在1936年就明確地、不止一次地提醒國民黨戰略的制定者蔣介石:“共產黨您‘剿’不完!”
張學良何以作出如此明確并在此后被歷史證明了的判斷?因為他清楚地看到了任何戰略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手在暗中操縱著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過程,這就是“中心思想”。國民黨雖然一度是執政黨,也控制過國家政權,但一直沒有形成中心思想。張學良直言:國民黨“打不過共產黨的原因,也就是沒有中心思想”。他分析說,國民黨雖然一直高唱信仰三民主義,也向他的黨員采取各種方法灌輸,但“信仰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屬于自個兒的……信仰不是旁人給你加上的。”只靠硬性灌輸是不能使黨員樹立起信仰的。“那三民主義,真正的三民主義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可以說多數人不知道。背總理遺囑,就在那兒背,他的真正徹底的意思在什么地方?誰也沒有深刻地研究。”就像“中國的老太婆子,整天嘟嘟囔囔‘阿彌陀佛’,你問她‘阿彌陀佛’什么意思,她不知道。”
張學良說:國民黨沒有“中心思想”,黨首蔣介石也一樣。“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唯我的利益獨尊。”共產黨與國民黨正好相反,共產黨“完全是黨的主義,守著黨”,“共產黨有目的,他相信共產主義,所以他能成功。”“甚至于每一個兵,完全是一個思想——共產主義,這是第一樣;二一樣,他們經歷了萬里長征,剩下的這些人,可以說都是精華呀。也不光是他的官,他的兵也是這樣子。”國民黨軍隊 “根本沒有什么國家的思想。”包括中央軍“都是雇傭兵,少數的人是團結的,多數人是雇傭兵,今天我可以在你這當兵,明天我也可以到別處去當兵。國民黨和共產黨的不同之點在這。所以我跟蔣先生講,我們打不過他(們),固然他(們)人少,我們人多,但他(們)團結,我們是個(盤)散沙。”
■南京政府政策不公,雜牌軍不滿;共產黨看得明白,和雜牌軍也不真打
國民黨打不過共產黨,除了缺乏信仰,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之外,政府政策不公癱瘓了前線指揮系統,也是重要原因。張學良以自己為例分析說:“當年我開始時,我對中央是忠心耿耿啊,中央說的話,我是完全服從,中央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后來我發現這不對呀!中央對我不是這么回事啊!”他從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第一,國民黨中央對中央軍和雜牌軍不一視同仁。1935年末,東北軍的兩個師被中國工農紅軍吃掉了。“我很痛心。我要補充,沒有。可是死這么多人的撫恤呢,除了我個人拿出錢來撫恤外,再報中央依‘剿共’陣亡撫恤,但中央分文未撥。那個時候,我有一個營長……他說:‘政府給我一個條子,讓我回家去領,我家在東北,我上哪去領?’”“這件事使我受刺激非常大……我們東北人,家都沒了,上哪領撫恤?被打死的人領不到撫恤,受傷的人又不能回原籍……中央很不講理。”
那么,為什么中央政府明知東北淪亡,還給東北軍陣亡將士開空頭支票?張學良說:“蔣先生啊,他總有一個意識……總是這是我的,那是他的,分得特別清。這個是我自己親兒子,那個是干兒子,他不把人看成是平等的。”“軍隊減員了也不許招兵,全國都不能招,這不能說不對了,政府下的命令,那么我們發現,他把我們損失的兩個師的番號給撤銷了,卻暗地里讓胡宗南招兵……親兒子怎么都行,干兒子怎么都不行,那怎么能行?”
第二,蔣介石讓雜牌軍“剿共”的目的是在“一斧兩砍”,借刀殺人。“中央讓雜牌軍‘剿共’,中央軍不‘剿’,雜牌軍對中央當然都不滿……因為什么?”“事情明擺著,誰都明白,這不是讓我們去‘剿共’,等于是讓共軍消滅我們。”
第三,幾乎所有“非中央軍”都發現了蔣介石是在“借刀殺人”,所以,前線軍隊有令不從。西安事變前,張學良是“剿共”前線總指揮、副總司令,指揮東北軍、西北軍。他說:“比如說楊虎城,他也是被我指揮的。楊說,讓我們去打,錢呢?”“那馬家軍問我,副司令我打不打?我打了,你給我補充不補充?槍支彈藥我打完了我上哪兒領去?我花的錢,誰給我?兵打沒了,不許我再招,那我怎么辦?”一個前線總指揮,國民黨的一級上將,“兒媳婦一樣,我怎么做?沒法做了。你沒法回答。我怎么回答?那么我只能說你看著辦吧。” “蔣先生利用‘剿共’消滅雜牌軍的這種做法,共產黨當然也明白。共產黨跟雜牌軍也不死乞白賴打,雜牌軍也知道共產黨不真打。”
■“國民政府內部只有四個字:爭權奪利”; “不是國民黨把大陸丟了,是大陸人民不要國民黨啦”
1935年,張學良出席了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五屆一中全會。這期間,他對南京政府和國民黨政治、高官素質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開始時我對國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國民政府內部只有四個字:爭權奪利。他們都不是為了國家。”國民黨中央開會“亂七八糟,蔣介石講話新名詞很多,但空洞得很”。“那時候蔣先生講話,最愛說三個詞:死干、硬干、快干。大伙兒也不愛聽,閑得沒事啊,就在那兒做打油詩。”什么“大委員委小委員,中委,執委,監委,委實無聊”,一個執政黨中央開會,庸俗到如此程度。
更令張學良失望的是,汪精衛遇刺時,“槍一響,大家都嚇跑了,連警察、警衛,都跑了……那真是丑態百出。那兇手都被我和張溥泉抓住了,跑回來的幾個警察還在那掰槍栓呢,掰也掰不開,我說算了吧,現在人都抓住了,你還掰槍栓干嘛?”“事兒都完了,警察得清理現場,抓兇手啊,兇手不一定是一個人啊。警察看見一個人在廁所坐著呢,就問他:‘你在這干什么呢?’那人回答:‘在解手。’警察問:‘解手你怎么坐在地上啊?’……警察又問:‘你是干什么的?’他回答:‘我是中央委員。’‘你叫什么名字?你怎么不帶證件呢?’那人說:‘我證件扔馬桶里了。’他怕刺客知道他是中央委員啊。”
一個黨在這樣一群人領導下,又是處于國難當頭的年代,豈有不敗之理?!
張學良說:“簡單說,國民黨在大陸時,把大陸看成征服地一樣,沒有想到這是自己的國家。”“那時政府真叫不講理,都是自己的人民,你怎么能把人民當成俘虜看待呢?你是中國軍隊,怎么能那樣看待老百姓?你那不是逼著老百姓上山當共產黨嗎?”“中國的古書上說,天心自我民心,天聽自我民聽。你不得民心,那你就得等著失敗。”國民黨把大陸丟了,怎么丟的?“那是自己找的。不是國民黨把大陸丟了,是大陸人民不要國民黨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是千古鐵律。張學良對國民黨內戰前途的預判基于對這一鐵律的認知,后來國民黨失敗的事實又一次驗證了這一鐵律的千真萬確。
■蔣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熱衷于玩權術,導致軍心動搖,這也是國民黨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一國之王,一軍之帥,如果帶頭走正道,誰敢不走正道!如果國王和軍隊統帥走邪道、玩權術,那自然是“國將不國”、軍不成軍。
張學良晚年口述時,數次引用王新衡對蔣介石的評價:“他不使喚人才,他使喚奴才。”“什么叫奴才?什么叫人才?怎么分辨?人才首先是有一定人格的人,他有良知,有胸懷,這種人不一定你說什么,他就聽什么。奴才最大特點就是你要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只要能得到好處就行。真正做事情的人,他不一定要好處,他是要做事情啊!”奴才沒有人格,不僅聽話,更關鍵的是他為了滿足個人利益才聽話。
張學良說:“蔣先生不光用奴才,他也聽奴才的。我舉個例子,那時我們開會,研究一個什么事,陳誠他不咋發言,那我們想他一定是同意了,那蔣先生也不吱聲,這個事情不就等于決定了嘛。顧祝同跟我說:‘張先生,你信不信?今天這個會議決定的事,明天就會推翻。’我當時還不信。他說:‘會后啊,他(陳誠)一定到蔣先生那嘀咕去,你看,明天這個事情一定不是這個樣’。會開完以后,我就去關內了,有人告訴我說陳誠去蔣先生那了。這我就明白了,顧祝同說得對呀。”“我評論蔣先生,用我們北方話說,蔣先生愿意聽小話。你正式跟他說的話,當然他也聽,不是不聽,但抵不過底下嘀嘀咕咕。”蔣介石喜歡這種會說小話的人,“所以他用陳誠啊、戴笠啊,他喜歡這種人”。這種人圍在蔣介石身邊,那真正的人才就不跟他接近了。“咱們中國不是沒有人才,這些人才都無處投奔。社會上的賢哲,都不在政府里面做事,沒有被運用。”
“蔣先生我們倆吵得最厲害的一個問題,就是‘安內攘外’的問題。要說西安事變有什么秘密的話,最大的秘密就是這幾個字。他是先安內后攘外,我是先攘外后安內……我認為共產黨是中國人,他認為在中國能夠奪取他政權的人,只有共產黨。那我就不同了,奪取政權也好,不奪取政權也罷,他(中國共產黨)都是中國人,無論如何都是中國人。換句話,就是我說,你的政權就算共產黨不奪,也許被旁人奪去呢,你能防得了?”
抗日戰爭一結束,“蔣先生還是要消滅共產黨。那時候蔣先生手里有好多的軍隊,包括重武器啊,像杜聿明,全部美式裝備呀。我后來聽張治中跟我講,他說,那時候到東北呀,本來內定是讓他去,可后來陳誠不知在里面咋鼓搗的,陳誠去了。張治中說,如果我去,不會落到那樣。”蔣介石只用奴才不用人才,而且熱衷于玩權術,導致軍心動搖,這也是國民黨軍事失敗的重要原因。
按照張學良的分析,戰略本身如同一座金字塔,這座金字塔的底部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民心,而政府和軍隊統帥位于金字塔頂端,黨和軍隊是支撐戰略金字塔存在的中間部分,維系金字塔結構不散的則是思想信仰。國民黨因為“沒有中心思想”使戰略金字塔在搭建之初就失去了重心,政府政治的腐朽和軍隊統帥的昏庸使黨心渙散、軍心動搖,最終,民心的喪失使金字塔失去了依托,這才是國民黨徹底失敗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