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王臺村位于汝陽縣城東15公里處的小店鎮,全村共有452戶2025人,下轄杜家溝村、花莊村兩個自然村。
湯王祈雨為百姓 村民筑寨成村落
陰雨天,我們驅車出汝陽縣城往東,過小店鎮小店村往南,過汝河大橋再往東大約5公里,就到了小店鎮圣王臺村。
這個歷史悠久的小山村坐落在汝河南岸的鳳凰山下。剛進村子,就發現67歲的村會計李國成在村口等候我們。
李國成介紹,小時候聽祖輩講,商湯時,天下大旱,湯王率百官來到鳳凰山下設祭壇,為百姓祈求甘霖,最終感動上蒼,一時間雨潤大地、萬物復蘇。后來,到了戰亂時代,為保性命,村民就在鳳凰山祭壇的四周構筑寨墻。為紀念湯王,大家將寨子命名為“圣王古寨”,也叫“鳳凰寨”。又過了很多年,方圓百里的人都到此居住,并逐漸形成村落,由于村落如同一個高高搭起的臺子,村名也逐漸演變為“圣王臺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我們來到村子的東北角,看到了一段遺留下來的厚實的寨墻。該寨墻斷面呈梯形,下寬上窄,下部的截面大約寬7米,上部大約寬4米。李國成說,20世紀50年代初,他剛上小學,還見過寨子的東門。“那寨門有2米多高,上面的青石板上還刻著‘圣王古寨’四個正楷字。”如今,寨門已不復存在。
青磚青瓦古民居 坐南向北觀音寺
順著東寨門的原址往上走,一個古色古香的院落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青磚青瓦、飛檐斗拱,門口還有一個上馬石。77歲的村民劉奇林說,這家主人是明代的一個郎中,家中世代行醫。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要數觀音寺。觀音寺位于村子的正北。該寺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歷經擴建和修繕,至明代初具規模,至今保存相對完好,是我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寺依自然形成的階梯形地勢而建,坐南向北。在我國,大部分寺廟都是坐北向南修建,足見該寺之與眾不同。寺廟主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對稱而建,依次建有天王殿、關圣殿、大雄寶殿等建筑74間,總面積8000多平方米。寺內現存大量壁畫,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寺內有兩棵銀杏樹,一雄一雌,樹齡已有千年。
發起成立同樂社 現代戲璀璨奪目
劉奇林講,20世紀20年代,該村的袁龍波、李生存、劉發友、姚振華等人發起成立了伊陽縣(汝陽縣前身)第一支大型高蹺曲子班——同樂社。同樂社基本上是專業性質的民間劇團,頗受歡迎。之后,同樂社在開封給汝陽籍國民黨師長范龍章家唱堂會時,深得其母子賞識,范龍章將同樂社更名為同樂曲劇團。
現在,該村有小型曲劇演出團體3個,常年活躍在河洛大地。村里男女老少差不多都能唱幾段曲劇。(記者 王曉丹 特約記者 袁喜寶 文/圖)(原標題:圣王臺村:臺上筑寨緬圣王 舉目移步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