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走進 >> 瀏覽相關信息

澠池縣名的由來

2013/9/18 15:04:35 點擊數: 【字體:


    澠池是古代水池名。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澠池,古城名,在秦趙會盟之地。”南宋蔡沈《禹貢注》曰:“澠,當作‘黽’,水蟲也(即金線蛙,又名土鴨)。城西有池,注水即生,因名澠池。”澠池出現至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歷史。 
  
    另據史料記載:澠池,古稱黽池,為雒都邊邑。在西漢又稱彭池,三國魏始稱澠池,莽新曰陜亭,唐謂天池,金名韶州,金、明間又稱澠池、沔池。名號殊異,蓋各有據。
  
    至于澠池在何地,則說法不一。《水經注》說:“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澠池矣。”但在卷十六谷水篇中又說:“今谷水出千崤東馬頭山谷陽谷,東北流歷經澠池川。”以上記載雖同出于一書,但從兩說中看,澠池則不屬一地。熊耳山位于今澠池縣城西南(現陜縣西李村鄉)。山下西李村旁有一水,《水經注》曰西渡水,此水向東南流經宜陽入洛河。而谷水則發源于今澠池縣西馬頭山谷陽谷(今陜縣段巖、張村附近)。此水東北流入澗水,貫穿澠池東西全境,再東流過新安注于洛河。從澠池縣地貌看,北邊有韶山,南部為崤山,南北兩山縱貫東西全境,從而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長條形川地。此川即《水經注》中所說的澠池川。顧名思義即川內有澠池而得名。今澠池縣境內尚有天池、藕池、大池洼、小池洼、池底等地名。從這些帶有“池”字的地名看,可知此地在古代曾是一處低凹沼澤之地。   
  
    至于古澠池在澠池的何地,《太平寰宇記》說:“澠池,古池名,在秦趙會盟之處。”《禹貢注》曰:“城西有池。”此二說,一說指明了古澠的方位在城西;另一說具體到了位置即會盟之地。關于會盟之地,世曰:“俱利城”(因會盟對秦、趙雙方都有利而取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說:“谷水,南去縣二百步,東經秦、趙兩城,俗謂之俱利城,東城在縣西十三里,西城在縣西十四里,昔秦趙會于澠池之處。”又據《澠池縣志》載:“縣西十余里有村名朱城,即古俱利城。”現朱城村尚有東城和西城二遺址。東城曰:趙城;西城曰:秦城。址內常常發現戰國時期的板瓦殘片及其它建筑材料。在其城址附近現有澠坂(即今南班)、池底及會盟臺等古地名。所以,古澠池之地,當在今澠池縣城西池底一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三門峽市檔案信息網(2012-12-2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