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多傳奇 “吃不透”的是送莊
2013/7/10 18:33: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送 莊
地方狀況:送莊村位于孟津縣東南部的北邙黃土塬上,是送莊鎮政府的所在地,東接護莊,西與白鹿莊、朱寨毗鄰,南部是東山頭、西山頭村,北部和梁凹、裴坡村接壤。這里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千百年來,百姓耕種于歷代陵墓之間,他們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知書達理,民風淳樸。目前,該村擁有人口3200余人,耕地5000余畝,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市重要蔬菜、瓜果種植基地。
村名由來:送莊村在隋唐時期為清風鄉屬地,曾被稱為“孫家莊”。明朝末年,當地人為追念千年之前的秦王李世民,遂根據典故將村名更名為“送駕莊”,后簡稱“送莊”。
村名由來多傳奇
洛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反映在民間,就數各地那一個個或簡潔、或深奧的村莊名稱了,它們有的直接出自史實,有的夾雜著百姓的演繹附會,如果將其串聯起來,儼然一部生動傳神的洛陽歷史全書。
送莊,就是這樣一個有故事的村莊。
該村的王永安、王玉昉、高如意等老人講,送莊位于邙山脊背,處在古都洛陽通往北部黃河渡口的道路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戰亂頻繁,這一地區的村落在歷史上數度毀于兵火。據文物遺跡和歷史資料考證,此地現有村落的形成,始于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1938年,該村趙氏族人為考證宗族源流,在村寨東南趙家老墳發掘了始祖趙方的墓。墓內有一方刻于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的石券,從上面的文字來看,當時此地的名稱為“孫家莊”,屬洛陽縣平樂保轄區。但到了明朝末年,“孫家莊”就變成了“送駕莊”。
王永安老人解釋,這次更名的原因,除了村中孫氏已經衰微,繼續用此稱謂名不副實外,還與當地代代流傳的“為秦王李世民護駕送駕”的故事密切相關。
唐朝建立之初,定都長安,洛陽附近出現了“二十五里雙皇帝”的局面,王世充占據洛陽城,稱帝即位,李密進占金墉城,自立年號。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命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統一中原。于是,洛陽城北的邙山便成了唐軍與王世充、李密等割據勢力征戰的主戰場。
一天夜里,月明星稀,李世民驅馬登上邙山高峻之處,察看王世充的兵營,不料被王手下的著名戰將單雄信發現,倆人你追我跑,到了送莊一帶。目測李世民已在射程之內,單雄信迅速立于馬上,張弓搭箭向其射去。眼看秦王就要喪命,一只白鹿突然從旁邊的樹林中竄出,往上一躍,擋住了飛箭,將秦王救下。這時,唐將尉遲敬德趕來救援,附近村莊的百姓得知秦王身處險境,也紛紛前來護衛。自覺寡不敵眾,單雄信只好遺憾而歸。當夜,在百姓的相助下,李世民安全返回軍營。
后來,為了紀念、附會這段故事,人們把單雄信箭射秦王的地方取名為“立射莊”,把白鹿救秦王所在的村子取名為“白鹿莊”,把百姓送秦王的地方取名為“送駕莊”,相應的還有“護駕莊”、“營莊”等村名。
歷史興衰惹人嘆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唐代詩人王建的這首《北邙行》,可謂生動地概括了邙山的滄桑與厚重。
地處北邙之上的送莊,正如詩中所講,自古也是陵墓壘壘。在這一個個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墓冢之內,長眠著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他們的生前身后,無不凝聚著或輝煌、或凄涼的傳奇故事。
在送莊村,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墓冢,位于村東南約一公里處的田野中。高高的封土上雜草叢生,頂部十分平坦,沿著一條條蜿蜒的小路即可輕松上下,當地人稱其為“皇帝冢”。這究竟是哪位皇帝的陵墓?早在清朝乾降年間,洛陽知縣龔松林就進行過考證,認為它是五代十國時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明宗李嗣源的徽陵。
王永安老人介紹,唐朝滅亡之后,中國進入了群雄混戰的大動亂年代,中原相繼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除此之外,南方等地也有前蜀、后蜀、吳、南唐等十幾個割據政權。李嗣源本是沙陀族人,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養子,13歲即善騎射,勇猛過人,曾在亂軍流矢之中救過李克用的命,李克用贊其“吾兒神人也”。李嗣源長期征戰沙場,屢立功勛,公元923年,他幫李克用之子李存瑁建立了后唐。
登上皇位,李存瑁驕淫亂政,誅殺功臣,激起兵變,最后在洛陽被亂兵殺死。李嗣源進入洛陽后,稱帝即位,是為后唐明宗。在位7年間,他罷宮人,革弊政,廢苛法,均田稅,使政局和社會得到短暫穩定。公元933年,李嗣源身染重病,得知境內又發生兵變后受驚而死,終年67歲。次年,李嗣源被葬于北邙,號徽陵。
李嗣源死后,他的第五個兒子李從厚繼位,是為閔帝。但李從厚在位兩個多月,就被父親的養子、手握重兵的李從珂廢黜后毒死,年僅21歲。 接下來,李從珂自立為帝,史稱末帝,他在位三年,最終也未能擺脫兵變被殺的厄運。
據史料記載,李從厚、李從珂死后,均被葬于李嗣源徽陵的墓區內,雖然曾貴為一國之君,但到頭來封土只有數尺之高,路人見之,無不感嘆。
送莊緣何“吃不透”
時至今日,在洛陽、孟津一帶,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段俗語:“金平樂,銀象莊,吃不透的是送莊。”這段話是講平樂、象莊、送莊三個村子在歷史上曾十分富足,但在王永安、王玉昉、高如意等老人看來,“吃不透”這仨字,還有更為廣闊的內涵。
首先,這個“吃不透”與送莊的文風之盛、人才之多分不開。明清時期,從各地遷移至此的人們十分重視教育。據村內高、趙、王三大家族流傳的家譜記載,僅從明朝萬歷年間至清朝末年,這些人家就先后有134人考中秀才,并有數十人通過進一步的考試成為官吏。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明末曾任揚州知州的高曾魁和明末曾任冀州知州的王如春等。
讓該村百姓念念不忘的還有一個人物,他就是明朝后期的洛陽名人喬允升。喬允升生于公元1553年,祖居洛陽銅駝巷,后隨父遷居孟津會盟。他勤奮攻讀,明朝萬歷十年(公元1592年)考中進士,歷任太谷知縣、江西道御史、順天府尹等職,最后官至刑部尚書,是明朝著名的廉吏能臣。他之所以和送莊有牽連,是因為他的原配夫人王氏是送莊王家的女兒,并且長期在送莊居住生活。
至今,村中還保留著一座碉堡樓樣的古建筑,上下兩層,青磚灰瓦,東西長11.5米,南北進深5.5米,檐高8米多,墻壁厚達0.8米。據記載,此樓建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有400余年的歷史,它原本是喬允升夫人王氏的居所,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喬允升升任刑部尚書,他的妻子被誥封為“夫人”,這座樓就被鄉民稱為“誥命樓”。
當然,送莊的“吃不透”也與它的富庶有關。許多老人回憶,民國初年,社會混亂,匪患嚴重,送莊也屢受侵擾。1919年的一天夜里,從洛南來的一幫土匪攻破送莊村寨,大肆搶掠,搶到廩生趙光斗家時,趙光斗為了避免家人被害,便讓土匪自行搜取財務。匪徒們四處找尋,從趙家搶得了大量金銀財寶,5匹騾馬都拉不完。后來,土匪頭子要撤退了,便喝問道:“銀子還有嗎?”正在樓棚上忙活的匪兵搞不清楚,只好回答:“吃不透!”匪徒們沒想到,他們隨口而出的這仨字,從此竟成了人們描述送莊時的“常用語”。(原標題:村名由來多傳奇 “吃不透”的是送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