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歷史沿革
2013/9/18 15:06:4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澠池之名來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虢、屬鄭。戰國時韓滅鄭,澠池屬韓。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趙會盟于西河外黽池,今縣城西有古秦趙會盟臺遺址。 秦時置黽池縣,屬三川郡。西漢黽池亦名彭池,屬弘農郡。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恒農郡。晉代屬弘農郡。北魏置澠池郡,轄俱利、北澠池和西新安3縣。置恒農郡,轄崤縣,領有今縣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陽郡,以西新安縣歸屬之,也領有今縣東部。東魏置金門郡(后改宜陽郡),轄南澠池縣,領有今縣南一部分。西魏恒農郡下,復置澠池縣。北周時,澠池縣先后屬同軌郡、河南郡,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后改洛水縣),沿革為今宜陽縣。隋初澠池縣屬熊州,大業二年(600年)改屬河南郡。義寧元年(617年),又改屬宜陽郡。唐初在澠池境內置谷州,轄澠池等3縣。貞觀三年(629年)更縣名為“天池”,移治雙橋鎮(即今縣治)。顯慶二年(657年)廢谷州,天池改屬洛州(后為河南府)。五代時復澠池之名,屬京西河南府。宋屬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屬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興定元年(1217年),澠池改置韶州,轄永寧、宜陽、沔池、利津4縣,其中后2縣均在今縣境內。元代廢韶州,復為澠池縣,屬河南府,后改屬陜州。明、清屬河南府。明代縣名亦稱“沔池”。民國時期澠池先后隸屬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4年春,日軍侵占豫西后,八路軍太岳軍區部隊南渡黃河,在澠池建立抗日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澠池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豫西二專區。1947年8月,成立澠池縣人民民主政府,屬太岳區第五專區。1948年3月,澠池獲得徹底解放,改屬豫西一專區,又改屬七專區、三專區。1949年3月,屬河南省陜州行政公署。1952年歸洛陽行政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三門峽市管轄。
澠池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縣境內仰韶文化實物遺存證明,遠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古人類活動足跡,舉世聞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次發現于澠池仰韶村。秦時置縣,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1925年,澠池縣始有中共黨組織的活動,澠池曾建過八路軍兵站、辦過豫西公學,發生過上官子平叛亂(“豫西事變”主體)和馬跑泉事變,縣城先后經歷3次解放,許多革命烈士長眠于此,境內留下很多革命遺址和紀念地。至2000年底,全縣有文物保護單位110余處。其中,屬國家級的1處:仰韶村文化遺址;省級6處:寺溝遺址、鹿寺遺址、不召寨遺址、馮異城遺址、陳村橋序碑、八路軍兵站;市級5處:秦趙會盟臺、劉氏族系碑、黃河水位碑、鄭窯遺址、丈八石佛寺;其余為縣級。澠池縣有開發價值的旅游景點還有:韶山、云門寺、大寨溝、瓦廟溝、中關漢柏、白浪索道橋、槐朳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風情園等等。革命遺址除八路軍澠池兵站外,還有劉少奇舊居、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舊址、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日烈士紀念碑、豫西公學遺址、“小孤山戰斗”紀念地、“馬跑泉事變”紀念地等,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基地。黃河小浪底水庫蓄水后,澠池縣南村出現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奇景,為開辟南村黃河游創造了良好條件,成為河南省大黃河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澠池縣委、縣政府還十分重視旅游資源的開發,2000年底已完成南村碼頭建設和仰韶文化遺址花園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澠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駱賓王、王安石、司馬光、韋應物、歐陽修、蘇軾、蘇轍等,近代名人章士釗、吳伯簫、姚雪垠等,都曾在澠池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佳篇。老一輩革命家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胡耀邦等,都曾親臨這片熱土。1938年,劉少奇在澠池八路軍兵站居住近兩個月,在澠池主持召開中共豫西特委擴大干部會議,并在此起草和第一次宣講《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澠池籍歷史上也不乏出類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張玘;明朝大理學家曹端、張信民等;當代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張汝光將軍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澠池縣檔案信息網(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