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口又稱棚門,是民間布扎工藝的集成,其圖案繁多,色彩絢麗,工序復雜,流行于澠池縣東天池村一帶。
古老的東天池村,歷史上建有很多寺廟。逢年過節,村里人有將廟神請回村里的習慣,把神安置在有彩門的棚內,進香上供。后來為了與鄰村爭奪廟會,該村就將春節期間各家請神的帶彩門的棚集中起來,并吸收各家之長,統一設計,建成一座十分壯觀形似城樓的大彩門,吸引四鄉村民來觀賞,這種大型彩門組合就叫“棚口”。棚口形狀模仿古城樓構思,中軸對稱,整體造型分主樓和兩翼墻兩部分。傳統的布扎棚口,規模有十三扇、十七扇組成之說。棚口上用布扎成的動物圖案和人物造型豐富多彩、栩栩如生。動物圖案多為和平鴿、長頸鶴、二龍戲珠、孔雀開屏等,人物圖案多以戲曲《劈山救母》、《斷橋》、《三對面》中的人物居多。棚口所用的布料一般由村里的農戶自愿提供,事畢布料仍物歸原主。
為拯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使其世代相傳,澠池縣文化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利用農閑時間將年逾古稀的老藝人組織起來,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扎出了一個完整的棚口。這個由天池鎮東天池村10名民間藝人精心制作的傳統民間藝術——棚口(見圖),用布1.2萬尺,由19間房屋50格構成,高10米,寬14.3米。目前,這個規模宏大的棚口已被澠池縣文化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