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人參水,依山傍水天然放養,密林叢中自由覓食……在我市沙窯鄉沙窯村,有這樣一種名貴的“藥膳雞”,盡管“身價了得”,一只賣到150元,但依然深受市場歡迎,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
養殖“藥膳雞”的人叫趙艷紅,萬仙山鳳頭參雞散養合作社理事長。他利用太行山寶貴的中藥材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家門口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并帶動當地群眾走上了養殖致富之路。
6月6日,記者在位于萬仙山景區半山坡上的鳳頭參雞散養基地看到,放養在山間的雞群,鳳頭毛腿,體形健壯,羽毛鮮艷。正在忙著給雞喂食的趙艷紅告訴記者,他從2006年開始養殖“藥膳雞”。這種雞有著自然形成的藥膳品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神奇的保健療效,不管是清燉還是紅燒,都不需要加任何調料,放鹽即可,都能做出自然清香的味道。
談起為什么養殖“藥膳雞”,趙艷紅感慨地說:“我以前是搞銷售的,常年在外東奔西走,看到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土特產品,有的已經形成規模,很受外地人的喜愛。于是,我就想,太行山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土特產品呢?”
幾經考察之后,趙艷紅看準了“藥膳雞”這一野生品種。據《本草綱目》記載,該雞又名黃雌雞,對傷中消渴、補益五臟、療五勞、益氣力、添髓補精、脾胃弱乏、產后虛弱、病后虛弱、提高免疫力和抗衰老,有著神奇的療效。“然而,這種野生土雞生長周期太慢,產蛋量低,人們已經很久沒有飼養了。”趙艷紅說。
說到當初尋雞的艱辛,趙艷紅的眼眶濕了。為了尋找純種的鳳頭毛腿的雞種,他騎上摩托車,上山西、下林州,走街竄巷,或一頭扎進大山深處,或獨自探訪偏僻的小山村,餓了吃自帶的干糧,渴了喝山澗的泉水。有時,他還專門帶上一壺汽油,以備路途遠了沒有油,白天在深山老林里行走,有時還能聽到狼嚎的聲音,晚上則借宿于百姓家中。歷經三個月的千辛萬苦,他終于找到了60多只純種的鳳頭毛腿土雞。
剛開始,趙艷紅采用全程野外放養的模式,將小雞扔到山上,不喂飼料,只喂原糧。“這種養法行不通!一年辛辛苦苦繁育的一兩千只,到能賣的時候只有幾百只,幾年下來,錢沒有賺到,反倒賠了幾十萬。”趙艷紅無奈地說。后來,他四處考察、取經,終于研究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中藥喂養,既可以提高雞肉的品質,又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是中藥材不能亂喂,為此,他遍尋中醫、獸醫,拜訪中醫知識,咨詢如何用藥。
順著趙艷紅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他精心研制的、“高檔”的雞食:吃的是由黃芪、黨參、杜仲、陳皮等混合而成的中草藥粉末,喝的是泡著人參的山泉水。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他還適當地加入其它藥材,如夏季加入板藍根,秋季加入五加皮、紅參等等。
“用中藥材養殖的藥膳雞,純正天然,品質高,抗病毒,肉質清香,營養豐富,具有滋補、營養、健體之功效,符合人們追求的生態、綠色口味。而且每只藥膳雞從生長到售賣到市場上,都會有自己的標識牌。”趙艷紅自豪地說,由于采取散養、中藥喂養,藥膳雞深受市場歡迎,主要供應萬仙山景區、四季同達生態園、全福德酒店等。每只藥膳雞的價格在150元左右,比普通雞價格高出四、五倍,每年大約能賣掉五千只,收入可達十幾萬元。
隨著散養模式的日漸成熟,趙艷紅養殖的藥膳雞已由最開始的四五百只,發展到現在的六、七千只。為了帶動更多群眾共同致富,2008年4月,趙艷紅成立了萬仙山鳳頭參雞散養合作社。通過提供種雞、提供原料、提供配方等服務,帶動了當地6戶農戶。
“目前,我正在向有關部門申請商標,爭取打響‘保風’品牌。”趙艷紅興奮地說,他還計劃規范養殖技術,利用現有技術和市場,通過“公司+農戶”的農戶,帶動更多的農戶走上養殖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