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王郊的傳說
2013/8/30 10:29: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政權,立大新國,皇室宗親劉秀等人奮起抗爭,遭王莽追殺。劉秀不敵,便一路奔逃。
這日,他孤身一騎逃至了河內郡共縣(今輝縣市),卻聞追兵又至,便繞城沿韭山向北逃進了太行深山。劉秀沿山溝策馬狂奔,穿村過莊,峰回路轉,來到一條東西方向的山溝,過付家莊后劉秀已是汗流浹背了,此時人困馬乏,口渴難忍,戰馬嘶鳴不前。劉秀心中甚是驚慌,焦躁不已,忽見前面路旁溝中竟有一眼小井,心中大喜:“真乃天助劉秀也!”便策馬過去。時值五黃六月,天氣正旱,那井中水深數丈,無法汲取。此刻,只聽得追兵漸進,眼看著戰馬疲憊無力再行,這可真急煞了好漢劉秀,“難道真是天要絕我?”“抓住劉秀,別放過了反賊劉秀……”喊殺聲隱約可聞。好個英雄劉秀,只見他彎下腰來,氣運丹田,凝神聚力,猛地大吼一聲“起!”諸位,這口小井生生的硬是被那劉秀用千斤之力扳倒了。霎時,甘涼的井水嘩嘩流出,劉秀與戰馬同時狂飲,頓時精神抖擻,精力倍增,便騎馬繼續西奔。此溝蜿蜒曲折,前行數里,卻見分作了向北和向西兩條溝,且溝內皆有路徑。“何為生路?”劉秀勒馬猶豫。此時,卻見后面狼煙滾滾,旌旗獵獵,追兵即至,不及多想的劉秀便策馬西行。西行不遠是一座小橋,橋下溪水潺潺,一條小路沒于山間,不知通向何處。真是無奈,“不妨還是到橋下避一避吧。”劉秀牽馬下橋。“哎呀,不好!”這小橋僅能站下一人一馬,空無遮攔,自東向西正好看得個清清楚楚。“苦哇,我還是繼續奔逃吧!”劉秀嘆道。劉秀正要牽馬出橋,忽見一只大蜘蛛自橋上吊下,很快就在橋洞口織起了蛛網,一圈一圈,眨眼之間,一幅巨大的蛛網將橋洞遮了個嚴嚴實實。此刻,那追兵也在叉路口分作了兩隊,向西向北同時追去。那劉秀賴著這蛛網掩護,竟瞞過了追兵。眼看著追兵遠去后,驚恐萬分的劉秀慌忙牽馬出橋,沿泉路狂奔而去……數年后,已是漢光武帝的劉秀未忘這段逃難的經歷,就派人來尋找打聽。此時,被劉秀扳倒的那眼井已成為四季長流的井泉,而那小橋已腐朽不堪。考察官員當即派人對井泉和小橋進行了整修,并分別起了拗口的名字。但群眾只知與劉秀相關,就稱作“扳倒井”和“劉秀橋”,傳至今日。
再說橋下的那只大蜘蛛,后來就不知了去向。光武帝就讓史官記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帝遭王莽奸賊追殺,奔至太行山中,忽遇蜘蛛神相救,后成大業……”春夏秋冬,光陰荏苒,時過境遷,后那小廟年久失修,遭雨倒塌,竟無人過問。但廟旁卻有了一個小山村,人稱“靠山村”。百余年后,又天下大亂,英雄四起……這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夏天,從靠山村北過來了一隊人馬,當頭的是一員武將,只見他虎背熊腰,丈八身材,面如重棗,唇若深脂,丹鳳眼,臥蠶眉,一捋長髯飄在胸前,身跨赤兔寶馬,手提青龍偃月大刀。各位,你定會猜到,此人便是英雄關云長。他身后跟著幾十名親兵小校,還有兩輛馬車緊隨其后。此刻,正值午后時分,天上烈日炎炎,噴火吐熱,親兵小校一個個口渴冒火,疲憊無力。關公抬眼遠望,只見此處山高林密,不知去路。此時親兵傳來話說: “漢壽亭侯,兩位嫂夫人已覺口渴,想停下歇息。”是呀。也應該歇歇腳探探路了。于是,一行人停車下馬休息,親兵小校立即四處去找水。關公卻是心急如焚,閉目暗思:自從大哥劉備在小沛戰敗,弟兄三人遭亂離散,至今未曾謀面。前時,他聞聽兄長劉備遠在河北,當即棄官掛印,辭別曹操,護送兩位嫂嫂不遠千里,北上探兄。他單槍匹馬,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剛到河北界內,聞聽劉備大哥已到汝南,當即南下。路上又聞三弟張飛在共城縣北二十里筑城為王(即今拍石頭鄉張飛城村),便決定先尋到張飛,爾后弟兄二人再一道去找兄長劉玄德。一路匆忙,竟走到了這無水之地。此時,親兵來報:此處無水。口渴無力的士兵和兩位嫂夫人聞后不禁噓聲連連。
心中焦急的關云長丹鳳眼猛睜,大喝一聲“抬刀來!”兩位親兵立馬抬出了那重達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大刀。只見關公豎刀就地一刺,頓見泉開水流,眾親兵歡呼不已,稱此泉為“搠刀泉”。此時,探子來報,張飛駐扎于東三十多里的張飛城。只是道路難行,今天已難到達。關公聞后大喜,便傳令在前面靠山村安營歇息,養足精神,明日再與三弟相會。此后,桃園三結義兄弟再相聚,建立了不朽功績。關公以其忠、義、勇被歷代王朝追封為王、帝、圣直至“蓋天古佛”。后來,村人便建起了關王廟。靠山村后就改名為“關王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