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遷民”的傳說
2013/8/30 10:31: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洪洞遷民,是明王朝建立后為發展中原生產,解決山西“有丁無田”,中原“有田無丁”之民生困難的一項重大舉措。元朝,由于連年戰爭不斷,當朝者橫征暴斂,再加上黃河屢次決口,蝗蟲接連發生,致使河北、河南、山東諸地,赤地千里,村落蕭條,而在山西,由于戰爭很少波及,環境相對穩定。加之明王朝初建,注意寬恤民力,撫安流亡,因而人口增長較快。朱元璋曾說:“山西民眾而地狹故多貧”。面對山西丁多田少而河南田多丁少這一客觀現實,明王朝決定“遷山西民以實中原”。《明史·食貨志》載:“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汾、遼、泌丁多田少及無田丁口,分其丁口遷出”。由此可見,遷山西之民于河南之地是明王朝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
據明、清兩代《延津縣志》、《胙城縣志》及延津多家族譜所述,遷入延津胙城的山西民,多系澤州之高平、陽城、陵川、泌水四縣和潞州之長子,屯留、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六縣人,而絕非全系洪洞人。而民間眾口一詞,稱自己的祖籍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鴰窩”,則是因為:洪洞縣地處晉南,西臨汾水,南近澗河,交通十分便利。洪洞縣城北二里有廣濟寺,傳為唐貞觀二年所建,院落宏大,殿宇巍峨。唐宋以來,又建驛站,常駐驛官。廣濟寺旁有一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陽關古道從樹蔭下通過,樹上眾多老鴰構巢筑窩。年長日久,特別是到了冬季,樹葉凋落之時,老鴰窩在古槐枝上星羅棋布,甚為醒目。當時,官方的遷民機構就設在洪洞縣,被遷之民就在房多院廣、廊舍幽雅的廣濟寺和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大槐樹下辦理遷徙手續,領取戶部發給的遷徙文書,然后被編隊遷送。被遷之民臨行前,站在寺院內,槐樹下,與家人親友話舊告別,戀戀不舍,然后各奔去處。因深感前途茫茫,吉兇未卜,故而走出寺院很遠很遠了,還屢屢回頭遙望,但見寺舍依舊,槐枝鴰巢,觸景生情,無限傷感:老鴰尚有窩巢,我們徙居何處?因此,洪洞縣大槐樹老鴰窩,就成了遷民家鄉的標志,并且世代相傳。所以不少人說,自己的祖籍洪洞,老家在大槐樹老鴰窩。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