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我的支持再大點,我敢和廣東的菜刀老大叫板!”說這話的是新鄉市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張玉強。
張玉強今年33歲,從小在叮叮當當打造菜刀的聲音中長大。為了不讓小店鎮傳統的制刀行業消失,他成了“店小二”菜刀的掌門人。他做人非常低調,小店菜刀雖然蜚聲中外,但他依然覺得在同行業里面做得還不夠好,他經常謙虛地說“拿不出好東西”。事業上他豪情萬丈,在全國五金行業協會上,面對全國一家著名的刀具制造業老總,他說:“在制造工藝上你們不比小店菜刀強到哪里,你們的強大主要表現在資金雄厚上而已。”
張玉強的父親是菜刀廠負責人,他從小在小店鎮菜刀廠長大。在張玉強的童年記憶里,小店菜刀是全鎮人的驕傲,也是小店鎮最古老的名片。那時候在新鄉地區,可能有人不知道小店鎮,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小店菜刀。
最讓張玉強感到驕傲的是,小店菜刀有厚重的文化背景。小店菜刀始于唐朝,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鼎盛。當時僅小店鎮就有制作刀具的手工作坊30多家,一時間成為遠近有名的手工刀具集散地。具有同樣工藝的作坊還分布于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北京和天津等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手工作坊逐步消失,目前全國僅剩下小店鎮店小二刀具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一家,傳承著這項古老工藝。
張玉強說,小店菜刀自古享譽中原,獨特的制造工藝讓它的靈魂一直延續至今。從唐宋開始,鍛打、鍛造、淬火、開口、試口等工藝,就成為小店菜刀的制造必須流程。唐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岳飛抗金駐扎牧野時,士兵的兵器便出自小店。
小店菜刀的傳承方式以解放前后為界,解放前以作坊傳承為主,代代相傳;建國后,小店菜刀走的是國營、集體化道路。1953年,小店鎮成立小店鐵業生產小組,主要生產菜刀;1954年轉為小店鐵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更名為小店公社機械廠;1972年易名為小店機械廠;上世紀80年代易名延津縣菜刀廠。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小店菜刀就停留在10個品種上,不再發展了。那時候菜刀的銷售對象幾乎全部是家庭。菜刀不是易損品,有的家庭一把菜刀能用幾十年。菜刀不好賣,于是菜刀廠就開始生產農機具產品,一時間農用產品的風頭蓋過了菜刀,這一現狀一直延續了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