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鄉 >> 新鄉風情 >> 民間習俗 >> 瀏覽新鄉

節日民俗

2013/9/23 14:20:16 點擊數: 【字體:


  節日民俗,就是親戚朋友之間利用節日互相交往、探望的禮俗。 

  民間走親戚,五十年代前后,多步行和坐車。步行也叫“地奔(音繃)”,七里八里一會就到。婦女腳小,地奔不行,于是就是套車,用四輪太平車和兩輪轎車,上邊用席和柳椽圈一個棚子,因此叫“不棱車”。六七十年代有了架子車代步,或男人拉著妻小,或孫子拉著爺奶,方便多了。七十年代后有拖拉機、自行車,八十年代后有了摩托車、三輪、汽車等。 

  節 日 

  民間走親戚,大都是在節假日,長垣節日分傳統節日農歷和公歷節日兩類。 

  傳統節日 

 
長垣傳統節日舊有一、二十個,大都是貧苦農民借助某一件事給以紀念,或休息、或改善生活。主要的有:

    一、春節 

  正月初一,俗稱“年歇”或“年下”,為漢族最大 節日。這天,人人早起,早飯吃餃子,穿戴一新,燒香、燃燭、放鞭炮、敬祖先、拜尊長。吃五更餃子,飯后鄰里、親族則相互拜年祝賀。兒童到處討要核桃、糖果。初二開始走親戚。節日里機關放假,學校放學,商賈停業,工廠停產,城鄉安詳歡樂。

  二、元宵節 

  正月十五,俗稱“小年”。其形式與初一同,只是不起早,不拜年,也不吃餃子,改吃元宵,所以叫吃元宵節。過了元宵節新年才算正式過完。從正月十五到十六,城鄉懸燈、提燈、放煙火,同時,有旱船、舞獅、大頭、腰鼓、秧歌等民間文娛活動鬧遍城鎮。

    公歷節日:
 
    端午節 

  端午節走親戚,并不是都在五月初五那一天,而是在初五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這次走親戚只限閨女、女婿走娘家。 

  端午節走親戚也叫“走麥罷親戚”,實際是慶賀麥收而行的禮。端午節后麥子都打下來了,經過一冬一春饑荒的農民,多少都有了點糧食。加上麥已打完,小秋已中上,農民已轉入正常的秋田管理,人們可以緩緩氣,松松勁。趁閨女來,居家吃一天好飯菜補養補養,借休整享受一番。 

  為何不在端陽節那天走親戚,因為那天太忙。根據長垣氣候,五月初五,地理麥子還沒有收完,場里麥子更沒有打完,家里地里一齊忙。五十年代前還有“見籽不說苗”的舊習,正是三夏虎口奪糧的時候,農民是不會放下“收麥炸豆”的緊活而坐家享受的。
 
  端午節多吃油炸的食物,像糖糕、油條(不會炸油條的婦女也會炸“油饃片”)、油饃片(過去開封稱“老鴰頭”)、焦葉等。所以,端午后走親戚時也大都帶上油炸的食品,如糖糕、菜角、焦葉之類。 

  與五月節走親戚相關的,還有麥罷叫閨女。麥忙后,有了空閑,與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前后,把頭年出門的閨女請回來,在家給婆家人做“滿家鞋”。當然,閨女來時,女婿也要來,也要帶禮。閨女完成“滿家鞋”后,臨回婆家走時,爹娘還要送竹簾子、小床、夏衣,還有食品。 

  八十年代以后,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禮俗都在變。端午走親戚,有的干脆到集鎮買些油炸食品糖糕、菜角及油條一類,再加上其他飲料,倒是省事多了。
 
    中秋節 

  八月十五,正是秋高氣爽,瓜果成熟,菜蔬豐富之時,民間都有大舉慶賀活動。除自己團圓外,還要把這種喜慶氣氛,幸福的感覺送到親戚朋友家。 

  中秋節的月餅長垣有兩種,一種是從市場買來的月餅,也就是盡人皆知,大小、形狀各異那種月餅,不僅可以“圓月”,可以吃,也可以走親戚掂。另一種月餅是用白面做的,因只在八月十五前后做,所以叫“面月餅”、“鍋盔”。它的制法很簡單:把小麥面放好以后,掐成適當的蛋,用搟杖搟成巴掌大圓片,里面包上紅白糖或芝麻鹽(把芝麻、花椒在鐵鍋內背熟,搟碎摻鹽而成),團成甜、咸兩種不同口味的面快,用搟杖再次搟成巴掌大的片,用事先制好的月餅模子,在上面捺出花紋,再在周圍滾上一圈齒牙。放在籠內蒸熟即可。做面月餅,主要是由于物資匱乏的原因。從八十年代后,人們已很少再蒸面月餅,至今幾乎絕跡。如果把“月餅”和“面月餅”作一番比較。人們會發現,面月餅不光省錢,而且更原始,為久遠的風俗遺傳。兩種月餅屬于兩個生產形態,要從民俗起源的意義上說,“面月餅”的文化意義遠過于月餅。 

  中秋節走親戚送月餅,一般都在中秋節前送到,不能節后送,過了節就成“剩”月餅了。 

  八月十五送月餅,新婚閨女送的多,四斤、六斤,都是雙,最多的還有送十斤的。八十年代以后,在城里,送酒送水果的多起來,但無論送什么,月餅絕對少不了。這種禮俗也感染了農村,很多人都是幾斤月餅,一兩箱水果。其他親戚,如侄瞧姑,外甥看舅,一般二斤月餅也就是了,多少無統一規定。
 
    其它 

  在長垣縣還有兩種親友之間往來禮俗,那就是“揭痂”和“瞧病”。 

  揭痂 

  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周歲以內要種“花”,也叫栽花。“花”就是天花,也就是預防天花種的牛痘。在過去,小孩沒種牛痘得了天花,輕者落麻子,重者喪命。所以,孩子出“花”往往是令全家人坐臥不安的事。小孩種了牛痘,一般都“發”,稱“花發了”。“花”都種在小孩左胳膊上,于是父母就在小孩左衣袖上綴個紅布條,告訴人們小孩載“花”了。“發”了的“花”,是一個膿包,十天左右,膿包漸好,成了一個痂,俗稱“疙臜”。出天花是危險事,種了牛痘可以防天花,這可是大好事。所以,小孩的姥姥要在孩子“花”結痂后,置辦禮物瞧外孫,這就是揭痂禮,也叫揭痂。 

  焦餅,是用麥面烙成,海碗口大小,極香極脆,有的還沾有芝麻。既然小孩不會吃為啥姥娘還拿,那是一種期望與象征,希望外孫的痂快好快掉,干的像焦餅一樣。 

  蓋“花”衫是一件衣服,姥娘親手縫的,多是花洋布,表現了姥姥對外孫的關心。 

  八十年代以后,天花消失了,孩子們都不再種花,“揭痂禮”也逐漸消失。
 
  瞧病 

  親戚朋友病了,要執禮去瞧。這個病不是醫學概念上的病,什么害眼長瘡,發熱流鼻涕打嚏噴,這些病民間全不當回事。民間一傳說誰“病”了,那就是嚴重了,厲害了,臥床不起了,或住院搶救了,開刀了,這就要去瞧。說到開刀,民間對“動手術”有個恐懼,那怕摘個良性瘤,割個闌尾炎,都十分害怕,也列入“大病”行列。 

  瞧病人之禮,一般是紅、白糖、糕點、水果或者知道病人平時愛吃和能吃的食品,饃、肉都不興送。瞧看時,問候病人,不能問“啥病?”要說:“好些了吧!”因為生的“病”有時不好說出口,問啥病顯得不懂情理。瞧病不能大聲說話,也不能時間長,說很多話。瞧罷出來,只能問缺錢不缺,還不能當著病人面問,免得增加病人精神負擔。若是二次去,見病人說說:“好多了,比那回來強多了!”就是沒有好轉,也要如此這般謊話一回! 

  瞧病人要在上午,忌下午忌傍晚。當然瞧在醫院住院病人另當別論。 

  另外,親友間偶有特殊情況出現,也要前往瞧看、問候,禮物多少不拘,視情況而定,以示關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生活民俗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