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殮 以衣衾裹尸謂之小殮。在尸骨未寒時,親屬要為死者浴尸。父亡由兒子浴尸,母亡由女兒或媳婦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幾下。志稱:“拭尸體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隨便潑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腳會裂開。浴尸畢,古代有捆殮之俗,稱“襲絞”,即用布條裹尸。為死者更衣,俗稱“穿壽服”、“套衫”等。壽衣的層數多忌偶數,一般是上衣七重,褲子五重。壽衣卻不忌諱雙數,60歲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壽衣時,孝眷都要在場。一邊穿,一邊哭喊,告訴死者穿第幾層了。壽衣的里面幾層不用鈕扣,而用帶子打死結。死者“兩腳平列,系以紅繩,即禮瞑目之巾緇方尺二寸,又履綦結于跗連絇,使不相離。手一桃枝,貫以光餅三或角黍一,舊傳至冥途驅鬼飼犬。”凈身更衣是在病人咽氣前進行,俗謂來不及凈身更衣就咽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和遺憾。母親去世,由女兒負責穿壽衣,若無女兒者,由義女承擔,死者所戴耳環等裝飾品由穿壽衣的女兒所得。死者所蓋布單由女兒購買,俗稱“水被”。民間普遍流行“殮忌裘”的習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殮服,此俗源于佛教來世轉生之說。《稽古靈》云:“俗惑釋氏轉輪之說,裘屬獸皮,慮轉生為獸也,故不以衣死者。” 在浴尸更衣之后,古代還有“飯含”禮,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許珠銀碎屑或少許飯團,志稱:“飯含,用米數粒、珠銀屑含于口中。”古人以為,飯含是盡孝之道。福州一帶在死者口中放一個熟雞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綁牢,以防穢物從口中流出。
守 靈 浴尸更衣后,設靈堂守靈,俗稱守鋪,由孝眷日夜守護在遺體旁,以表孝心。志稱:“既殮,設靈位,請邑紳有品望者題旌,謂之書銘。靈旁燃燈一,光熒熒晝夜不息,曰幽冥燈。孝子日夜守靈次,三時上食。” 靈堂以肅穆為基調,掛青、黑色孝帳,設靈位,豎神主牌。神主牌又稱“木主”,古稱“祔”或“祧”,長一尺二寸,寬三寸,上方削去兩角,呈半圓形,下方有一底座,上書死者姓名、字號、生卒年等,舊時當官的還要寫上官銜、爵位名稱。神主牌上的字數有一定程規,各地不同。興化一帶按“興、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復始,最后一個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則按“興、旺、衰、微”四字推算,含“興、旺”為佳,否則犯忌。在永安,則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要套上“老”字為佳,俗謂“合老”。神主的“主”暫寫成“王”字,待回龍后請有名望的人用朱筆加一點為“主”字,俗謂“點主”。在漳平等地,不設神主,而用素綾或白布扎成靈座,俗稱“魂魄布”,上面寫明死者姓氏名號等。在城鎮,靈堂上供遺像,遺像兩旁寫遺訓或孝眷對死者的追悼之詞,并掛有挽聯、挽幛等,顯得更為肅穆莊重。 靈堂上設香案,供果品、香燭等。清代守靈,男不剃頭,女不梳發,寢苫枕塊,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現代,大多在靈床前另搭一床鋪,或在地上鋪些稻草,睡在那里守護。如今,以孝眷輪流坐在遺體旁守護為常。守靈的職責還有二個:一是保證長明燈長明不滅和香火不斷。二是防止貓和老鼠接近尸體,俗信貓(尤其是白蹄貓和短尾貓)從尸體上躍過,尸體會變成僵尸躍起撲人,此時只有急中生智,將掃帚或枕頭之類的物體扔給僵尸抱住,才可脫險。所以往往在尸體旁放一把掃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測。此傳說的用意是要孝眷們時刻守護遺體,以盡最后孝心。
哭 喪 親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聲來表達哀悼之情,稱為哭喪。哭喪通常是邊哭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勞績和對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喪時有一定的音調和內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調的韻律和裝飾音,許多婦女尤其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農村婦女能根據這種調式,隨口填詞編唱,或寄托哀思,或訴說身世,或發泄內憤。民間流傳有《十訴苦情》、《十二月孝順歌》、《可憐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對象,哭的內容也不同,如對上壽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爹)呀,你的一生又勤又儉,沒吃過補、也沒過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兒子、女兒好凄涼……。”要是“少年亡”,哭調更為凄切:“短命呀,你一病就去,誤了三等四等人。你不顧父母年邁,。你不顧青春年少……。”女兒哭唱其父:“十層樓梯只是柴。哎呀,我的爹(娘)呀,你親手栽樹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長大,一生沒吃沒補,埋在田園,四季不閑。如今你歸土去,可憐男女思念在心。叫我爹(娘)你不應,見我爹(娘)造梯的影子你不現……。”早晨供飯湯時唱道:“早晨起來思量我親娘(爹)呀,上湯上桌,心酸好凄涼……。”出殯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為褒詞:“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蔭后人。好讓男孩兒多出息,好讓女兒有富榮……。”或“您像萱花長青草,一年綠滿蔭后人。好讓家庭長進益,好讓子孫享安寧……。”在新鄉縣,出嫁之女接到訃告后,沿途號哭,稱 “哭路頭”,家人接入廳堂后,哭得更為凄絕:“我的爹(娘)呵,亦無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來成子成兒呵,我的爹(娘)喲……。”有些地方哭喪時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顯得更加悲切,叫做痛哭流涕。哭喪自古以來都有一定慣例,《禮記》中有“婦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寢門見人不哭”的記載。大多數地方也有“臨喪不笑”、“望柩不歌”等說法,俗忌淚水滴在尸體上,穿壽服時不哭,蓋棺安釘時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殮 火化后將骨灰盒停放正廳,謂之大殮,又稱入殮。通常在死后第三天前往殯儀館火化,有的地方則視季節而定。大殮前,要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等。即入殮前要設供案,上供5碗葷素菜肴,只能是單數,由喪眷先祭拜,繼而由親友輪流祭拜。大殮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錢”習俗。主事在放手尾錢財時,口中念吉詞云:“米斗響,有錢千萬來買田;放手尾,子孫得家伙(家產)。”或念道:“放手尾錢,子孫富貴萬萬年。”孝眷視手尾錢極為珍重,出殯時手上系以手尾錢(孝男用白帶,孝女用青帶)送葬。男性用的骨灰盒寫“福”,女性用的寫“壽”,貼上紅紙或披上紅布。此后,不能隨意移動,更不能打開。火化前,許多地方流行“巡棺”習俗,即孝眷按親屬排列,手持冥香和紙錢,繞棺數圈,瞻仰遺容。繞棺多是先逆時針繞三圈,再順時針繞三圈。
出 殯 長子或者繼承遺承產業人手持哭喪棒,肩扛盈盈坊(柳樹),哭喪一直送亡靈到墳地。一般出村不再哭泣。
路 祭 起靈后 ,在十字路口祭奠亡靈的習俗,一般由女婿或者外甥、孫子等亡靈生前親人作24拜或者花9拜等,主要目的是讓亡靈的子女多哭一會,表示對亡靈的懷念之情。
祭奠日一般是短五七長百日,有幾個兒子,五七就提前幾天,百日就推遲幾天。但是還要看祭奠那天是否宜祭祀。
喪事費用 一般主辦喪事費用由兒子負擔,紙扎和響器費用由出嫁女負擔,無出嫁女則全部由喪家自負。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謝肇淛云:“閩俗于初屬纊之時,有女適人者,則婿家延巫,置燈輪轉之,男女環繞號哭,謂之藥師樹。”